距离产生美,回家就吵架
“半年没见父母了,好不容易寒假回家,老爸老妈最初几天还是笑脸相迎,过几天就冷言相向了。”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大四的李燕语觉得自己很委屈,平时妈妈在电话里还很温柔体贴,怎么在家就天天吵架呢?
“要叫几次你才肯吃饭啊,是不是要我喂到你嘴里才肯吃?别把自己当公主,我今天不伺候你了!”一声怒吼,把正在聊QQ的李燕语吓了一大跳:“妈,你至于么,这么点事发这么大火,不嫌伤身体啊?”顶撞了几句,老妈更生气了,涕泪交加地说:“我养的女儿怎么能和我吵架呢?这么多年来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我容易吗……”实在受不了妈妈这个样子,她拿起衣服走出了家门。
对于河南大学的郑亚丽来说,起床则是回家后遇到的头号问题,她为此已经“快崩溃了”。平时在宿舍都是夜里两三点才睡,过惯了自由散漫的生活,回家后,每天晚上不到12点就会被老妈三番五次催着睡觉;大清早睡得正香,又被老妈从被窝里拽了起来。
白天,郑亚丽习惯在家上网,结果妈妈就坐在旁边,数落个没完:整天就知道在电脑前面看剧、聊天儿,也不见你看书,不爱护视力……
“距离产生美,现在只想让时间过得快点儿,赶紧开学,老妈看不到我,就能恢复她温柔的本性了。”让今年读大三的赵静发愁的是,回家后她经常和老同学出去聚会,老妈却嫌她不陪自己,说养了个“白眼狼”。她想想也是,便推掉了同学的约会,每天专心在家陪老妈,可是不出一个星期,老妈又怒了,“你天天窝家里,就不能出去找同学玩啊?”
大四的杨永奇面临的问题则是被“逼婚”。他的家在一个小镇上,这几天去参加了几场小学同学的婚礼,回家后,明显感觉到老妈对自己的态度“恶劣”了许多。原来,老妈嫌自己没谈女朋友。“都20好几的人了,同学都结婚了,你连个女朋友都没有。”听着老妈的抱怨,杨永奇哭笑不得:我也想有女朋友啊,可是这种事强求不得啊。
更多的对峙发生在农村
面对这些问题,父母们却更委屈:明明是为他们好,怎么全成了自己的不是?
“每天早上睡到10点多,起来连早饭也不吃,这对身体健康肯定有影响。而且时间长了,容易养成懒惰的习惯,对她以后的人生肯定不好。”李燕语的妈妈很是无奈,“这不叫吧,担心她身体受不了;叫吧,她也不起;叫多了,就吵起来了。”
妈妈还总想培养李燕语做家务,李燕语却不愿意洗衣服、做饭,这也成了一个矛盾点。“她以后总要成家立业,自己独立生活,基本的家务活总得会做吧。”妈妈不无担心地说,“每次吵完,其实自己心里也很难受,还得再去哄哄她。现在的孩子真的太不懂事了,不理解当妈的苦心。”
在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看来,这些冲突一方面是“代沟”造成的,由于90后本身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虽然考进了大学,但心智却没有完全成熟,也缺少感恩心理,从小到大都是父母围着他们转,他们却并不关注父母的想法;另一方面,则更体现为一种“城乡冲突”,在大城市读书的子女,知识面、眼界都变宽了,回到县城、镇上或者农村的家中,就会感觉到反差,觉得环境老土、父母观念又旧,从而和父母发生很大的分歧。
“更多的对峙发生在农村。”杨雄观察到,在自己接触的大学生中,家里在中西部或者农村的学生,回家后面临的冲突会更为严重。大城市的生活节奏较快,熬夜、晚起、每天长期使用电脑也很正常,但农村的习惯却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方式传统而封闭,父母也希望早生孩子、早抱孙子,所以还会发生“逼婚”现象。
“不能说孩子与父母之间没有亲情,这种冲突是观念的冲突。”杨雄认为,“子女可能买了很多礼物孝敬父母,但又觉得父母很土,接受不了父母的思想,没法和父母沟通,嫌他们烦、啰嗦、对外面的世界什么都不懂。”
观念冲突需要对话和沟通
“父母与孩子的这种冲突是深层次的观念的冲突,是现代文明、大城市的文明和相对来说比较守旧的、传统的文明之间的冲突。当然,通过民主的、平等的对话和沟通,希望能够消除这种对立和冲突。学校更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和亲情教育,而不应该过多地苛求父母。”杨雄觉得,要缓解冲突,孩子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不管父母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如何,都应该更体谅父母、孝敬父母,尽量不要和父母争辩;父母也应该体谅孩子,多上网、看电视,了解外面的世界,体会年轻人的想法。这样,代际之间的冲突就会大大减少。
经过了几天的“冷战”后,李燕语就在努力调和与妈妈的关系,她仔细分析了一下原因,“无非就是嫌我懒嘛。”于是,她试着“多做事,少说话”,帮妈妈洗碗、洗衣服,和妈妈多说说学校里的趣事,果然,老妈对她满意多了。
赵静的父亲则一直在尝试充当母女间的“调停人”角色,每次母女都在气头上的时候,他就坐在一边不说话,等母女俩吵完了,他再“各个击破”,先是教育赵静:“你应该尊敬妈妈,不管怎样,和她吵架总是你的不对。”然后再说妈妈:“孩子是有错,但是跟她沟通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这样迂回沟通,家里的“战争”明显比之前少了很多。
“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长期养成的自由散漫习惯也不可能在两三天内改掉,我们也要尊重他们。他们虽然有很多毛病,但是要给他们时间,让他们慢慢改。”李燕语的父亲也在思考着,如何在包容孩子的同时“跟上时代”,学会与孩子沟通,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教育他们。
实习生 李欣 本报记者 陈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