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寄语
希望年轻人在自己的道路上努力拼搏,用辛勤和汗水换来自己的收获。
在中国音乐学院的招生现场,看着那些努力展现自己歌喉的学生,吴碧霞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现在她已从当初的青涩少年成长为中国音乐学院的教授,在声乐界赢得了一席之地。
吴碧霞出生在一个音乐之家,父亲是湖南常德当地的花鼓剧团团长。从小听着父母依依呀呀的唱腔长大,天生就有一副好嗓子的她对音乐有着一种莫名的热爱,幼时便常跟着父母在很多场合下演出,12岁时就登上了全市的舞台,成为家乡的小童星。
吴碧霞早早地懂得了勤奋的含义。“因为要演出,我要比同龄人花更多时间在文化学习上才能不掉队。因为对音乐的热爱,我要努力练习,才能不断地进步。”
15岁那年,吴碧霞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开启了自己的专业音乐之路。
那个时候,吴碧霞在日记本上写下了3个目标:一是要保证每门功课都在95分以上,二是3年都要争当全优学生,3年后被保送大学,三是在3年中能有一次机会登上中央电视台文艺晚会的舞台。凭着自己的努力,吴碧霞都实现了。
从中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在外界看来,吴碧霞的路是顺利的,但只有她知道,自己曾经付出多少。
大学时,已经在民族唱法上小有成就的吴碧霞开始挑战美声唱法,“因为我爱唱世界上所有好听的歌”,她不想把自己束缚在一种唱法中。此前,还没有一个能够同时系统掌握两种唱法的成功先例。
吴碧霞也担心过,但担心之后仍坚持自己的选择。她说是用自己去做一个试验,为后面的人探路。庆幸的是,她的试验成功了。
不过探路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3年研究生系统学习美声期间,吴碧霞是沉寂的。她推掉了所有演出,错过了很多挣钱成名的机会潜心学习。她给自己定的目标是3年内要参加一次国际声乐比赛。
2000年,这个机会来了。当时,上海要举办一次国际声乐全国选拔赛,导师郭淑珍跟她说可以去试试。
不过,说是机会,其实也是一个挑战。当时离比赛只有一个月,而吴碧霞必须在这段时间内拿下德语、法语的8首作品,这被导师称作不能完成的任务。
时值寒假,她每天一睁眼就开始读歌词,每隔半个小时就要读一次。即使是走亲访友,她也带着录音机和曲谱,当亲友们在嗑瓜子聊天的时候,吴碧霞总会寻一个安静的角落,一句一句地背歌词。
一个月之后,当她带着8首外国作品出现在导师面前时,导师都被惊着了。
在那次的选拔赛中,吴碧霞拿到了第一名,之后被派参加在西班牙举办的毕尔巴鄂国际声乐比赛,又拿到了第一名。
本报记者 陈凤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