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市企业有3万岗位虚位以待……在外务工光荣,回乡就业同样光荣,今天的孝感需要你们回归就业创业……”2月18日,湖北省孝感市市委书记陶宏和孝感市市长滕刚在当地媒体发表“致外出务工朋友们的一封信”,挽留外出务工人员在家乡就业、创业。据孝感市人社局最新统计,孝感今年企业缺工至少3万人,而全市常年在外打工者有100多万。(《长江商报》2月26日)
市领导的公开信十分诚恳,入情入理,体现了地方当政者对务工者的殷殷期待。相信这样的亲民姿态会在务工者那里产生一定的涟漪,让其中一部分人回乡就业。如果条件合适,对于相当一部分人而言,在当地就业显然更具有吸引力。不过,仅仅靠领导公开信挽留务工者还远远不够,一个地方的就业、创业环境是不是理想,还需更精细、更周到的配套措施。
东南沿海这些年之所以成为打工者大量聚集的地方,首先,这些地方经济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上去了,劳工需求自然也大,而且产业门类比较多,可选择余地相对也大。这种宽泛的就业空间,使得外来务工者往往能很容易找到工作,即便是感觉工作环境不理想,也可以方便地更换,而不必过于担心因为换工作而产生的机会成本。
其次,随着外来务工者权利意识的增强,以及当地日益滋长的经济下行压力,东南沿海一些地方也开始注重提高劳工的薪酬和福利待遇。特别是这些年频发的缺工潮,也在客观上推动政府与企业善待劳工。
而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东南沿海很多城市也逐渐形成了某种“打工文化”,大批外来务工者聚集在这里,有艰难也有快乐,共同构成了一个滋养精神的“陌生人社会”。
内地一些城市近年来虽然正在迅速发展,就业空间也进一步拓展,但提供给务工者转圜选择的余地并不很大,除了若干项目性的招工机会之外,当地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熟人社会”,办事情往往要靠关系、靠人情,对于那些常年在外的人来说,未免会产生相当的压抑感,适应起来并不容易。至于精神上的满足感,更是很难实现。
而在薪酬与福利待遇上,内地也有很多功课需要去做。这样讲并不是意味着东南沿海城市已做得足够好,而是意在强调,在劳工保护、劳工福利方面,我们还有着很多欠账。孝感市领导在大打“感情牌”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配套政策的制定,以尽快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经济发展环境,更好地服务就业和创业。
其实,打工者选择务工地,并不总是盲目的、无序的,很多时候,这种“用脚投票”是建立在长期的体察乃至口碑之上的主动选择。政府可以引导,却未必能主导他们的流向。
如果在家乡就能获得体面的收入、公平的环境,以及有尊严的生活,很多人未必愿意舍近求远。市领导主动写信挽留务工者,只是一个开头,能否起效,还需做足做好后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