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巴基斯坦正式将瓜达尔港运营权从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移交给中国海外集团。这个敏感之地再一次引起广泛关注。
瓜达尔港位于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南部,是巴基斯坦第三大港口。由于它紧挨波斯湾,距离伊朗边界仅72公里,距离全球石油供应的主要通道——霍尔木兹海峡也只有约400公里,具有天然地缘优势。
从海上来讲,它扼守从非洲、欧洲经红海、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通往东亚、太平洋地区的数条海上重要航线。从陆上来讲,它又是阿富汗、中亚地区最近的出海口。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使其成为一些国家发挥想象力的地方。
国际社会对瓜达尔港的关注与所谓的“珍珠链战略”是密不可分的。“珍珠链”本是美国海军用于形容由多个海军基地构成的军事基地体系的一种习语。但在2004年11月,却被美国国防承包商兼战略咨询机构汉密尔顿公司在《亚洲能源未来》报告中,用来形容作者臆想的中国为维护自身海上通道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战略布局。被同时串联在这根“链子”上的“珍珠”除了瓜达尔港,还有缅甸的实兑港、斯里兰卡的汉班托特港、孟加拉的吉大港等港口。
此后,这种说法被美国、印度广为传播。其实,美国提出这样的观点并不奇怪,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冷战思维模式的惯性作用。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海军就宣布了自己要控制的16个海峡,以确保美国全球战略的实施。90年代末,美军南方司令部提出论断,认为中国试图利用世界各地的贸易港口设施来控制战略“咽喉”。习惯了一切都先从军事角度考虑问题的美国真正是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也只有长期实践三线“岛链战略”的思维逻辑才能构想出“珍珠链战略”。
二是“中国威胁论”在印度洋的副产品。实际上,近年来美国在太平洋地区提出以遏制所谓中国“反进入”能力的“空海一体战”思想,与其较早在印度洋地区提出的以“珍珠链战略”歪曲中国意图的做法,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两者都是“中国威胁论”在不同地域的副产品。
美国提出的“珍珠链战略”理论之所以有市场,也是因为其切中了以印度为主的一些国家的心结。印度一向视印度洋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把取得和保持对印度洋的控制权作为其核心利益之一。任何外部势力在印度洋的主动性举措都受到印度的天然关切。因此,印度比美国更加关注中国在印度洋的一举一动。从中国援建瓜达尔港开始,印度就将其作为中国“军事实力进入印度洋”的信号,这也成为最能撩拨印度敏感神经的一根“弦”。
正因为这些原因,尽管中国政府一再表达没有控制印度洋航线的意图,相关国家也多次出面澄清,但收效甚微。在一些国家的眼中,“珍珠链战略”俨然是一幅确已存在、军事意义浓重的战略宏图,中国与瓜达尔港的关系也被外界抹上了神秘的色彩。
然而,瓜达尔港对中巴两国的真正实际意义与传说中的军事用途相差甚远。从根本上讲,这是两国友好合作从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于巴基斯坦而言,从早期邀请中国投资建港到今天的移交港务经营权,更多考虑的是,通过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来进一步维护国内社会的安全稳定。由于瓜达尔港所在的俾路支省长期经济落后,当地人对经济现状的不满加上外部因素的干预,造成了当地居民强烈的分裂主义倾向。因此,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改善当地经济状况,以形成发展与稳定的良性循环是巴基斯坦政府的当务之急。这也是巴基斯坦将港务运营权由经营效益不佳的新加坡公司手中移交给中国公司的主要原因。
对于中国而言,除了经济合作之外,能源安全却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马六甲困局”。随着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当前中国进口石油的五分之四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马六甲海峡已经成为与中国经济安全息息相关的“海上生命线”。
然而,马六甲海峡的安全现状并不乐观。在平时,这个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三国共管的海峡受到海盗与恐怖主义活动的严重威胁。在战时,马六甲海峡的安全则更加难以保证。
而从某种程度上看,造成这一问题不断恶化的部分原因正是那些对所谓“珍珠链战略”高度敏感的国家,他们在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场合不止一次威胁要在关键时刻封闭中国的能源通道。
在这种情况下,当自己的能源供应过分集中于一条通道时,中国理所应当采取措施来化解这种安全风险。有人估计,瓜达尔港的使用可使中国能源运输航线缩短85%,从而大大降低航运风险。与一些国家在海外长期设立军事基地相比,这种通过商业合作的模式获取能源通道的做法无可厚非,这既是维护国家利益的要求,也是保持地区战略平衡的需要。
(作者单位:空军工程大学)
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