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3月1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百姓表情

给三峡移民一个新家

本报记者 田文生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3月12日   04 版)

    丰乐中学有了新校舍 本报记者 田文生摄

    柳池村人畜饮水工程完工投运,村民为自发送来感谢锦旗

    廖仕孟副总经理率队到开县召开座谈会,研究对口支援工作计划

    轻风吹过万家山延绵苍翠的青松,此起彼伏的松啸宛如乐队的优美和声,令人如痴如醉。

    2013年农历春节前的一天,记者来到重庆市开县。傍晚时分,炊烟在宁静安详的山村中袅袅升腾,做晚餐的时刻到了。

    村里,节日的气氛渐浓。开县赵家镇柳池村一组村民卿厚重拧开水龙头,流出一股清清亮亮的自来水,他淘米、洗菜,没多久,丰盛的晚餐端上餐桌。

    “老辈子(当地方言,指前辈)可没想过这样的生活。谁会想到,我们农民也能像城市人一样,用上自来水!”卿厚重抿上一口老白干,在喜气洋洋的大年时节,享受着生活的惬意。“以前,我们都是买来胶管,把山泉水导到家里来,可是,日晒雨淋的,没几年,裸露在外的胶管就硬化、破孔、折断,没法再用,只能挑水,遇上过年,雨水少,得去河里挑,累得直喘气,过年都过得格外辛苦。”

    两年前,柳池村130多户乡亲和他一样,用上了自来水,给生活带来便利。

    变化是中国石油无偿捐赠带来的。若干年前,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祖祖辈辈在重重山峦中劳作的乡亲们,甚至“都不晓得中国石油是个啥子单位”,而今,他们中的很多人依然不知道石油究竟能干些什么,但他们清晰地知道,因为中国石油履行社会责任,伸出无私的援助之手,给他们生活带来了真切的改变和实实在在的好处。

    一、自来水引到厨房里

    在中国石油援建的柳池村人饮工程的受惠者中,有大批三峡移民。

    当得知三峡工程上马、自己将要搬迁时,柳池村二组75岁的老人杨德书曾经很担心自己“老了怎么办?”尤其是“挑不动水了,吃水怎么办?”

    三峡水库蓄水前,她的大家庭生活在浦里河边,这条美丽而清澈的小河,曾经是山村的“母亲河”:幼童在这里抓螃蟹,年轻人在这里约会,妇女在这里洗衣,老人在这里回忆……更重要的是,每当盛夏和严冬——也就是当地降雨最少的季节——山里的泉水不足以供给所有人的生活用水时,乡亲们便不得不到河里挑水来做饭、洗衣、煮猪食。

    三峡水位上涨后,长江水漫了过来,漫过那些曾经的现实和浪漫,也漫过杨德书曾经“近水楼台好挑水”的便捷。

    村民们有的去遥远的广东,有的就近向山上更高的地方靠拢。杨德书依靠国家的补偿和自家人的力量,在离自己原来的家几百米的地方新建了房屋,开始了新的生活。

    她拥有一个大家庭,有两儿三女,还有孙子和重孙……晚辈中,有的完成学业后留在了大城市,有的到大山外去打工,长年留守的,只剩下她和儿子林中轩。

    岁月带走了这些勤劳的乡亲曾经旺盛的体力,母子俩越来越对吃水感到力不从心。半个小时才能挑回来的一担水,得精打细算,循环使用。

    而今,满头银发的杨德书不再忧虑:“每月有几元钱就够了,一开水龙头,水就来了。”中国石油援建的柳池村人饮工程为当地人解了后顾之忧。

    “好!真的太好了!”她说,“比住在河边都更方便,一步都不用挑。”

    据柳池村支书丁再彬介绍说,柳池村人饮工程项目是中国石油无偿援建的,总计花费大约140万元。

    该项目从2008年10月开建,2010年3月开始供水。“通往每家每户的水管,都是中国石油掏钱,老百姓没出一分钱。”

    农业学大寨年代,当地曾经修建了水库,用以灌溉山间的梯田。后来,水库的灌溉功能逐渐弱化,几近闲置。柳池村人饮工程项目选择从水库中取水,修建了专门的房舍,围上围墙以确保安全和卫生,并集中进行净化处理,达到人畜饮水标准后,通过管道输往每户家庭的厨房。

    负责管护的谭汉玖说,老百姓只需要缴纳最基本的维护和净化费用,两元/吨,一般情况下,每户每月只需要8元左右,就能保证生活的用水需要。

    柳池村1100多名移民的饮水难问题,由此得到根本性地改变。

    二、移民娃坐进新校舍

    三峡工程完成蓄水后,长江支流被长江水倒灌,淹过了迎仙中学的大门,学校无法继续使用,需要搬迁。县里决定,将该校“移民”,和丰乐中学合并。

    丰乐中学创办于抗日战争前夕,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可是,10年前,丰乐中学只有两万平方米的校园面积、11个教学班、40名教职工,本身就需要扩大规模,要容纳迎仙中学,硬件设施,尤其是校舍——成为最困难的瓶颈问题。

    中国石油再度慷慨解囊,2008年,捐赠500万元,在丰乐中学修建教学楼,建成45间教室,建筑总面积达6658平方米,可供2800名学生上课。

    “中国石油的诚意是显而易见的”,学校行政办公室主任马亚林说,“中国石油并没有要求冠名校舍。而是将资金按建设规划和工程进度划拨给县财政,经项目建设业主申报后,县财政拨款。中国石油一方面非常关心项目的进展,另一方面,尊重县里的规划,尊重教学的需要,并不指手画脚,让校舍发挥出最佳使用效果。”

    2011年4月,现代化的新校舍正式交付使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传出了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为这个移民大县、国家贫困县的乡亲们带去新的希望。

    经过重新规划和扩建的丰乐中学展示出勃勃生机,校园面积扩大到4万平方米,教学班扩充到50个,教职工增加到205名,成为“最佳文明单位”、“安全文明校园”、“卫生先进单位”……

    厚坝镇小学也在中国石油的帮助下获得新的发展生机,中国石油援助200万元资金帮助建设厚坝镇小学,该学校于2000年完工并投入使用,目前有48个班2100多名学生,多次被评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

    三、移民情永驻石油人心底

    发生在柳池村、丰乐中学和厚坝镇小学的变化,是中石油援建开县所取得的巨大成效的一个缩影。移民,是这些成绩中的关键词。

    “开县是四期移民的主战场,移民,不仅仅是简单的人口迁移,也是一个生活细节重组、社会关系重组的过程,对口支援开县,必须在服务移民的需求问题上给出我们的答案,将移民作为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立足点和突破口。”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副总经理廖仕孟表示,“开县移民急需什么,我们就应该先支援什么。”

    抓住移民这个对口支援的牛鼻子,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给出了对口支援开县工作漂亮的成绩单:援助150万元,建成厚坝水厂,解决了厚坝镇政府、厚坝镇小学、卫生院、信用社等单位及附近居民等530多户后靠移民的安全用水,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援助110万元,完成赵家镇供水站技改工程,2010年开始供水,解决了移民户和园区占地拆迁户吃水问题;援助50万元资金,用于厚坝镇卫生院建设,方便了厚坝镇3万多名群众看病治病……

    廖仕孟介绍说,10多年来,中国石油在开县实施了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等领域的10多个对口支援项目,惠及了2100余名移民,有效解决了移民的出行难、饮水难、入学难等问题,极大地促进了开县公益事业的发展,受到地方广大干部群众的赞誉。

    斐然业绩背后,是中国石油对库区移民最深切的挂念。

    因为这份挂念,西南油气田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机制,努力实现对口支援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成立了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并专设办公室,配备专职干部负责此项工作。

    因为这份挂念,西南油气田不定期组织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走访受援县,检查援建项目质量,了解情况,解决问题。

    因为这份挂念,西南油气田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确定年度工作计划与安排,落实援建项目与资金,协调处理援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因为这份挂念,对口支援工作形成了“有组织领导、有制度保障、有阶段性计划、有检查督导”的“四有”机制,在推进该项工作的路线图上,起点是中国石油对三峡移民热切的关爱,这条路,没有终点……

分享到: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简历
给三峡移民一个新家
带着感情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