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3月1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知音相伴三十年

潘璠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3月13日   03 版)

    30多年前,我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改革开放初期,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我们除了发奋学习之外,也如饥似渴地从媒体上汲取着各种知识和信息。

    那时,我每周都要到图书馆把一周的报刊“扫荡”一遍。在众多报刊中,《中国青年报》成为我的首选。

    31年前的一天,中青报上的一则消息让我眼前一亮。那则消息倡导大家对国产影片中的细节虚假现象发表评论。因为看电影也是我的爱好,所以便针对当时轰动一时的影片《小街》发表了一些评论,结果这篇小文成为《影片细节虚假50例》中的一例,也让我的文字第一次变成了铅字。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又看到中青报进行“辣味儿诗”征文,我便尝试写了讽刺诗歌,最后也被编辑看中,在报上刊登。从那以后,近30年时间,或是单位集体订阅,或是个人自费订阅,或是到图书馆查阅,或是在网上浏览,我与中青报结下了不解之缘。看中青报,接受新的信息、新的理念、新的观点,让我没有慢慢变老的感觉。

    一边看,一边也想写,也真的动手去写了。于是,从当年的“青年观察家”、“驿路随笔”一直写下来,就写到了今天的《思想者》、《青年话题》。

    2001年,我在网上浏览,发现一个名为中国钧瓷艺术的网站,在“牧童短笛”栏目登出了我1995年发表在中青报上的一篇“驿路随笔”——《我没有》。“牧童”先生“寄语”:把我喜欢的几篇文章推荐给大家,共同欣赏。要知道,1995年大多数人不知互联网为何物,大概也没有一家国内报刊,会把那时的文字全部上网。因此,“牧童”一定是保留了纸质的中青报,并将拙文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加载上网的。

    或许,这就叫知音吧。

    当互联网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之后,许多纸媒上的文字都可以转化成网上的语言。我发现,自己在中青报发表的评论文章,转载率都高于其他媒体。当然,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声音,甚至有人谩骂。我们毕竟进入到了一个多元开放的时代。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读中青报,这样的感觉尤其强烈。

    不知中青报,对自己的读者和作者有无年龄上限。假如没有,老汉我会一直读下去、写下去,至少,再过一个30年吧!

    (作者系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所长)

    “寻找《中国青年报》金牌读者(第二届)暨邀请报道对象回家”活动已接近尾声,参选材料请发送邮件至cydreader@163.com或邮寄至:北京市东直门海运仓2号中国青年报社发行部收,邮编:100702,4月10日截稿。详情请登录中青在线(www.cyol.net)活动专区或关注“中国青年报读者俱乐部”官方微博和微信(cyd-reader)。

分享到:
方方:大胆投资未来
郎宽:理性评估梦想
章凌波:看重百姓需求
课外培训机构不应是培养“考试机器”的怪胎
爱心浇灌“流动的花朵”
上海交大雷锋学社:日行一善 风雨无阻
世上还是好人多 做个好人不吃亏
知音相伴三十年
浙江成立教育评估院
团潍坊市奎文区委组织专业志愿者
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心灵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