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理事长中村道治对中国媒体称,“尚未有数据显示中日两国关系对留学生人数有影响”,但他选择在2013年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期间来华,似乎已经表明了他“重启中日教育交流,加大中日留学事业力度”的决心,更何况,他此行还带着包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在内的日本42所著名高校来参展。
近日,在北京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现场,记者发现,理工科类学生,尤其是博士生是日本高校此行“寻觅”的重点人群。日本文部科学省前大臣、中国国际友好奖获得者有马朗人,和中村道治一起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
对有马朗人来说,来华揽才是一个毋庸回避的话题,在一次中日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交流研讨会上他曾经直言,为了解决日本人才短缺问题,除了自身加强年轻人才培养,还需尽快地吸引国外优秀人才,甚至希望“建立一个亚洲地区国家的人才网络,亚洲联盟”。
有马朗人担任东京大学校长期间,“身边60%的留学生是中国人”,此后他在理化学研究所工作时,中国留日的博士生更是给这位耄耋老人留下了“研究能力很强,并热衷于研究”的印象。
他认为这些留日的中国学生身上有一种“日本学生难有的‘创新性’”。
有马朗人告诉记者,和三四十年前比,整个日本学生学习能力的平均水平有所提高,但尖子生数量“似乎越来越少”,他将此归结于日本大学入学率的提高,“日本的问题是,我们如何从那么多的大学生中找到有特殊才能、有创造性的人才,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毕竟,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有创造性。”
有马朗人认为,入学率提高之后,高校对于人才的选拔相对宽松,学生的平均水平就会相对降低,目前,“日本的大学入学率达到60%”,韩国统计厅2010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韩国的入学率男生为77.6%,女生为80.5%,也面临着“拔尖人才难寻觅”的问题,他告诉记者,“希望中国预测到这个问题”。
那么,这些被揽到日本的中国留学生,能否学到日本先进的科技以及相应的管理理念?中村道治举例说,日本企业可以制造出“单反相机的镜头”,靠的是“比较熟练的工程和相对便宜的做法”,而这些是需要时间累积的,不是任何一个企业或员工进入这个领域就能学会的。这也意味着,对留日学生来说,一些日本遥遥领先的精密加工、制造技术学起来没有那么“容易”。
不过,留学日本除了拥有企业先进的科研创新环境以及高校“更加认真、开放的”科研氛围外,基础教育似乎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用有马朗人的话来说,“动手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
采访最后,有马朗人补充道,虽然目前有一万以上的日本留学生在华,但“希望有更多的日本人来华留学”,他说,“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很好,现在科学技术发展又快,所以日本学生应该多跟中国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