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3月22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军事看点

“中国不发展航母,我死不瞑目!”

——刘华清与中国海军

施昌学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3月22日   09 版)

    刘华清

    1980年5月至6月,时任副总参谋长刘华清在访美期间,登上美国小鹰号航母参观访问。

    刘华清多次赴西沙视察调研,提出并指挥实施了包括驻军南沙、修建永兴岛机场在内的一系列战略工程。

    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在海军装备发展战略上,刘华清对航母情有独钟。CFP供图

    1982年9月1日,人民大会堂南大厅。

    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目视刘华清,用浓重的四川口音嘱咐道:“你还是回海军工作。海军的问题不少,要整顿!”

    这话说得斩钉截铁,毋庸置疑。望着邓小平离去的背影,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刘华清默然良久,似有千斤重担压上了肩头。

    半个月后,66岁的刘华清正式履职新中国第三任海军司令员,统率人民海军开启“突破岛链、走向远洋”的新航程。

    中国马汉

    “建设现代化海军,必须确立海军战略的指导地位!”

    面对惊涛拍岸的改革大潮,刘华清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这一天是1983年2月27日。此时,他刚刚结束对南海舰队的视察。

    战略决定未来。“制定和确立海军战略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1985年12月20日,海军首长机关单方一级研究性图上演习接近尾声。刘华清经过3年的潜心研究和反复论证,终于确定了新时期的“海军战略”。

    为什么要制定“海军战略”?如何认识“海军战略”?我国“海军战略”的内容是什么?刘华清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和独具韵味的鄂东乡音,完成了他人生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演讲。

    此刻,刘华清没有了过去3年从容不迫的安适心态,显露于表的是只争朝夕的急切神情。刘华清没法不急,在刚刚落幕的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上,他申请退出中央委员会,转任中顾委委员。

    1986年新年前后,在海军机关举行的多次高层会议上,不断响起刘华清倡导制定海军战略的呼声。他就像一个接受答辩的学者,用严谨的逻辑进行着理性的陈述。

    什么是中国的“海军战略”?刘华清的结论是:“近海防御!”

    这是中国近现代海军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依托岛岸,近海作战”始终是人民海军最重要的作战原则和指导方针。现在,刘华清将中国海军战略规范为“近海防御”。从“近岸”到“近海”,虽然仅是一字之差,但对人民海军而言,却是经历了30多载漫漫航路之后筑起的一座蓝色丰碑。

    “我国海军战略的两个基本问题,即战略的性质和作战的基本范围。”刘华清阐释道,“性质就是‘防御’,作战范围是‘近海’。我们的这一战略属于区域防御型战略。”

    在确定“近海防御”海军战略之后,刘华清提出了海军建设的奋斗目标:“在本世纪末或更长一段时间内,建设一支精干顶用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人民海军。”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1987年2月13日。刘华清和海军政委李耀文共同签发了海军党委上报中央军委《关于明确海军战略问题》的报告。

    至此,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军战略及其理论体系宣告诞生。曾经饱受有海无防之痛的中华民族,终结了没有海军战略的漫长历史,刘华清也因此被誉为与马汉(美国海军战略家、海权论提出者)、戈尔什科夫齐名的当代海军战略家。“中国马汉”——这就是美国海军战略研究专家杰弗里·戈德曼一篇论文的主标题。

    刘华清阅罢,哈哈一乐:“是不是‘马汉’,美国人说了不算!”

    改革潮涌

    刘华清要在海军扩编一个军!执掌海军“帅印”不足一个月,他就正式向军委报告,要新建一支“行使军级权限”的建制部队,其番号也是中国军队历史上从未见过的:“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

    适值军委主席邓小平大刀阔斧整编裁员的风口浪尖,海军精简员额高达9.5万人,居全军之首,这也太不识时务了吧?然而,刘华清却梦想成真。不出4个月,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就获批正式组建。它的诞生,标志着人民海军拥有了第一支专为高层首脑机关决策服务的高级智囊机构与咨询团队。而空军、二炮等军兵种获准成立类似的装备论证研究机构,则整整晚了20年。

    1985年百万大裁军,刘华清再开历史先河:享有副大军区级别权限的三大舰队统一裁撤后勤部,全军没有第二家;海军机关增设第五大部——海军装备修理部,并从上到下组建体系完备的装备维修机构,更是全军独创。改革后的海军指挥体制和后勤装备保障体制均由四级简化为三级。“办成了多少年来想办而没办到的事。”刘华清的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从担任海军司令员的第一天起,刘华清就倡导创新、厉行改革。在5年多的任期内,他主导的重大改革超过70项,史称“海军大改革”。

    “把20世纪末期三个五年规划(1986~2000)海军装备建设连贯起来通盘考虑,实现‘三步并作一步走,15年向前跨一大步’。”这是刘华清制定的海军武器装备发展战略。进入21世纪,他当年主持规划研制的新一代水面舰艇、常规潜艇、核潜艇、海军特种飞机和各型导弹武器,全部装备海军部队,形成作战能力。

    1983年10月,刘华清率先在全军和全国确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指导思想。随后,大连海军舰艇学院的“通科”教学改革,广州海军舰艇学院的“飞行员舰长”培训试验,武汉海军工程学院教学科研“两个基地”的创新发展,屡屡成为军内外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于是,人民海军拥有了我军历史上第一代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飞行员,第一代具有博士硕士头衔的舰艇长,第一代“上天能驾机、下海能操舰”的复合型海上指挥员。

    训练改革,是刘华清主导的“海军大改革”活剧中最为壮观的一幕。仅一项“舰艇长全课目训练合格考试制度”的建立与实行,就对海军战斗力建设与军事指挥员培养产生了超强的综合效应与深远的历史影响。今天,从舰艇长岗位走出的海军高级将领们,无一例外都拥有一本弥足珍贵的《舰艇长全训合格证书》。5年后,当刘华清完成第三任人民海军司令员历史使命,走上中央军委领导岗位之际,一种作战与训练分立的新型教育训练体制在海军基本形成:以指挥院校与工程院校为主体的军官培训体系,以士官学校与训练基地为主体的士官与水兵培训体系,以舰艇训练中心、潜艇训练支队和飞行训练基地为主体的整体训练体系,组成了人民海军独具特色的新型教育训练体制。

    战场建设是刘华清运筹帷幄的战略重点。在历时一年零两个月的海防大巡察行程中,面对那些连小炮艇都要涨潮才能进出的小军港和“山、散、洞”工程,刘华清果断下达裁撤令。“收拾摊子、缩短战线”之后,他主持实施了以八大军港驻泊体系配套改革为核心的战场建设,彻底扭转了长期以来“四处设点、八方摆摊”的落后局面。

    刘华清推行海军后勤改革更具现代意识和超前思维。他主导创建的“基地化保障、跨海区联供、远洋伴随补给”新体制和新机制,比全军实行三军联供联勤体制改革早了13个年头。

    组织舰艇编队出国访问,则是刘华清倡导人民海军履行非战争和平使命的开山之作。进入新世纪,中国舰艇编队军事外交与国际维和的航迹遍布远海大洋。

    经略南海

    1987年4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第14次会议通过决议,授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南沙群岛选址建设标号为74站的全球联测海洋观测站。

    机不可失的国际授权,带给刘华清意外的惊喜和蓄久的激情。驻防南沙,经略南海,是刘华清海军战略的重大使命与核心命题之一。

    5月6日,刘华清一声令下,一支由10艘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和补给保障船组成的多舰种编队从湛江启航。这是新中国成立38年来,人民海军首次组织大型战斗舰艇编队巡逻南沙。

    8月7日,由刘华清和国家海洋局局长严宏谟联名签发的《关于在南沙建海洋观测站问题》的报告,直呈国务院、中央军委。报告提出两套建站方案:一是建无人驻守站;二是建有人常驻站。报告力主第二方案:“为了祖国的领土主权,为了子孙后代的利益,我们意见建一个有人站。”

    11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关于在南沙群岛建设海洋观测站的批复》。刘华清当即召开会议部署落实,各项建站准备工作迅速展开。

    11月21日,中共中央任命刘华清为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尽管离开了海军,但南沙斗争作为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军事外交行动,身为军委首长,他深知自己责无旁贷。

    1988年元旦前后半个月内,刘华清与洪学智副秘书长一起,会同总参、总后和海军主要领导,多次开会研究南沙斗争方案部署。当“把一切可能发生的困难都作了预想、一切应该采取的措施都进行了周密筹划”后,一份因应南沙局势斗争部署的建议书,在刘华清的主导下拟定完稿并获得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批准。南沙局势的变化与演进,已然在中国最高当局的预料与掌控之中。

    在此期间,针对越南疯狂阻挠中方建站的挑衅行径,中国海军展开反制行动,相继登占永署礁、华阳礁和南薰礁。3月13日,中国舰艇编队开进九章群礁,登上赤瓜礁。次日,南沙海域响起了枪炮声。

    “南沙打起来了!”正在总参开会的刘华清得到急报。

    “打就打!”刘华清拍案而起,当即号令总参作战部:“坚决打,凡是能占的岛礁都上去!”

    一位副总长临机建议:“要不要向总书记……”

    刘华清大手一挥,打断这位副总长的话头:“你们不要考虑那么多,能占的岛礁都要占。有什么问题,我当面去向中央汇报!”言毕,他和洪学智副秘书长一起,驱车直奔海军作战指挥室。在南沙斗争方略上,两位开国老将思想高度一致。

    海上战斗只持续了28分钟。待刘华清与洪学智赶到海军作战指挥室时,海战已接近尾声。海上编队指挥员请示:“要不要抓俘虏?”刘华清果断下令:“抓!”

    战报传来:越军两艘武装运输船被击沉,一艘大型坦克登陆舰受重创烧毁,俘虏9人,毙伤人数不详。中方参战三艘护卫舰均完好无损,仅一人受轻伤。

    赤瓜礁海战告捷,令刘华清“内心有说不出的痛快,多少年来堵在心头的一口气也顺了”。

    遵照刘华清的指令,中国海军于3月中下旬又相继控制东门礁和渚碧礁。至此,中国海军在南沙群岛南部、中部和北部的6座岛礁上实现常备驻守,结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无军驻防的历史和没有立足之地的窘迫局势。

    1988年8月2月,永暑礁海洋观测站胜利落成。

    “今朝立业南沙,千秋有功国家。”刘华清明白,战端一开,越南军队对中国海军威胁最大的,是夺取海上制空权的航空兵!南沙防御,当务之急是要解决航空兵“腿短”问题。

    刘华清紧急召集会议,就如何使军事航空装备适应南沙斗争现实需要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启动了现役歼击机应急改装工程和空中加油机研制工程。随后,他又主持展开更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西沙机场工程大会战。

    1991年4月,永兴岛机场建设者们经过两年半拼搏奋战,终于在珊瑚礁上建起了南海诸岛第一个现代化机场。海军航空兵随即奉命转场进驻,担负起保卫西沙和南沙的神圣使命。

    “遥望南沙群岛,那里碧波帆影,风光如画,现在似乎风平浪静了。”走下政坛的刘华清依然心系南沙,情系海洋。新世纪来临的时候,他谆谆告诫新一代海防守卫者:“人类社会的脾气比大海更难以揣摩。作为军人,尤其要时刻提防风浪骤起,睡觉时也应该睁大眼睛。”经略南海,捍卫海权,老将军夙愿未了,忧怀难释啊!

    核艇奇缘

    1982年12月19日,刘华清在北京会见并宴请美国退役海军上将海曼·乔治·里科弗。享有“核潜艇之父”美誉的里科弗没料到:比他年小16岁的中国海军司令刘华清,会打破他主导核潜艇发展32年的历史纪录。

    从1961年受命组建舰艇研究院,到1998年退出军政高位,刘华清伴随中国核潜艇的发展,走过了36载艰难曲折的历程。

    1961年6月,中央军委正式颁令成立舰艇研究院,刘华清被任命为首任院长。然而,居于舰艇研究院“神主牌”地位的核潜艇研制工程,刚刚起步便遭遇下马的厄运。“摊子可以收,战线可以缩,经费可以压,但核心研究机构不能拆,骨干科研人才要保留。”刘华清的意见与建议,终获中央高层认同与批准。

    1965年1月,刘华清被任命为六机部副部长兼舰艇研究院院长。他履任后主抓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重启核潜艇研制工程。中央明令,成立核潜艇工程联合办公室,由刘华清负责领导。

    1966年8月,刘华清调任国防科委副主任。随后,中央军委决定,核潜艇工程改由国防科委领导,继续由刘华清具体主管。

    此刻,中华大地已陷入一场人为制造的动乱深渊,全国数以百计的核潜艇工程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陷入全面停滞的混乱局面。刘华清忧心如焚,走出一步险棋:“以中央军委名义,下发‘特别公函’。”

    在那动乱的岁月里,“特别公函”为核潜艇研制工程保住了一方“政治特区”。刘华清也因此触怒和冒犯了“文革”当红的政治权贵,没过多久便遭撤职罢官,被不明不白地撵回了海军。

    1969年6月。鉴于国内形势动荡不安,国务院宣布将国防工业各部门交总参、总后、海军、空军及有关兵种管理。海军随即成立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刘华清这个“像一件破旧的海魂衫挂在那里没人想收”的“黑线人物”,被“晾”了几个月之后,终于有了一个临时性的职务:海军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华清与核潜艇再次联系起来。

    1970年12月26日,毛泽东77周岁诞辰。中国独立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动力鱼雷攻击型潜艇,缓缓移出船台,从容滑进大海的怀抱。

    1974年8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核潜艇拥有国。

    1982年9月中旬,刘华清就任海军司令员伊始,就主持首次潜地弹道导弹发射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拥有了第二次战略核打击威慑力。

    从此,全面加强核潜艇部队战斗力建设,尽快兼备战略核攻防能力,成为刘华清主政海军的任期目标之一。在他的直接组织指挥下,中国核潜艇先后完成了90昼夜最大自持力长航、水下300米极限深潜和带战术背景的跨岛链远海航行三大试验,标志着中国核潜艇部队已经迈向以战斗力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新阶段。

    1990年4月,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中最后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建成下水。在海军某试验基地和核潜艇造船厂,陪同江泽民主席听取各方的现场汇报后,刘华清心里沉甸甸的。“核潜艇面临断线的危机。”面对现实,刘华清不无忧虑地说:“设想一下,如果核潜艇制造总厂不造核潜艇,配套设备厂不生产配件,专业科研院所不研究核潜艇,所有的技术人员都流失了,今后一旦需要会怎么样?”

    “核潜艇不能断线!”刘华清话音刚落,江泽民当场拍板。

    “核潜艇断档是不行的。”江泽民侧身面对刘华清,语带幽默地笑着说:“我明白了,心有灵犀一点通嘛,你点一点我就知道了是什么意思,不能断档!”

    刘华清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两眼溢满喜悦的泪花,带头为江主席的果断决策鼓掌叫好。

    1994年,中央军委和中央专委作出重大决定:将新型鱼雷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列入“国家专项”。在刘华清的主持下,第二代核潜艇研制工程全面展开。

    魂萦航母

    航母是一个绵延了近百年的中国梦。毫无疑问,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航母梦的标志性人物,就是刘华清!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刘华清任舰艇研究院院长时就着意留心世界各海军强国航空母舰的发展和应用,思考过航母研制问题,并于1970年亲自主持起草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航母工程报告,组织领导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航母研制专题论证。

    1975年9月,刘华清第二次建言造航母。在那篇《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汇报》的万言书中,他向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邓小平大胆陈言:“尽早着手研制航空母舰!”

    1980年5月15日,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刘华清率团访美,先后参观了“CV-63小鹰”号和“CV-61突击者”号航空母舰。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军事将领首次登上美国的航空母舰。

    如果说,以往刘华清只是从“外围”观察和思考航母问题,那么担任海军司令员之后,航空母舰在其心中的分量,“自然大不相同了”。从1983年开始,他有条不紊地在海军组织开展了航母的前期论证工作,并定下了航母研制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然而,1987年2月下旬,却传来了中央军委常务会议讨论全军“七五”装备发展规划时,拟将海军装备发展排在末位、延缓航母发展与新一代核潜艇研制的消息。

    刘华清心急如焚。“要让军委总部首长全面了解我们的真实想法。”他毅然决定向总参汇报,“不然等上级规划好了,再放马后炮就难办了!”

    3月31日,刘华清亲自主持汇报会,并重点围绕“海军核心力量建设”问题,全盘托出他的思考与主张。

    关于海军装备规划顶层设计,刘华清开门见山:“第一是航母。我们设想用15到20年时间搞航母的预研,到2000年后形成战斗力。第二是新一代核潜艇。这两个问题涉及海军核心力量的建设。”

    “这两种装备搞出来,从长远看对国防建设是有利的。”刘华清特别强调,“这两种装备不仅为了‘战’,平时也是为了‘看’,‘看’就是威慑!”

    “我们设想,”刘华清定下航母研制时间表,“‘七五’开始论证,‘八五’搞研究,对平台和飞机的关键课题进行预研,2000年视情况上型号。”

    刘华清的汇报,在总参、国防科工委产生了重大反响,并对中央军委研究制定军队中长期装备发展规划形成了直接影响。

    刘华清很释然,也很淡定。汇报会过后,他将海军军校部长和干部部长召进办公室。“今年秋季在广州舰艇学院开办一期‘飞行员舰长班’。”刘华清下达指令,“这个班人不在多,10个足矣。关键是综合素质过硬、年轻,要优中选优,百里挑一!”

    “他的这个设想深深鼓舞了后来人。”时隔24年之后,新中国第四任海军司令员张连忠上将首度撰文公开证实:“海军广州舰艇学院专门举办飞行员舰长班,目的就是为将来的中国航空母舰培养舰长。”

    刘华清毫不怀疑,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20多年后如期建成服役的话,它的首任舰长,乃至航母编队司令,将从他们中间遴选产生并获得任命!时间是公正的,它为刘华清深谋远虑的战略决策作出了客观的历史见证。

    在中央军委任职10年间,特别是担任军委副主席以后,刘华清更是矢志不渝谋划航母建设。“我国要实现国防现代化,要建立完善的武器装备体系,不能不考虑发展航母的问题。”作为邓小平亲自点将的国防装备现代化建设的领军主帅,在海军装备发展战略上,刘华清对航母情有独钟,“如果问我航母和核潜艇以后如何排队,我说海军缺少的航母应安排在先!”

    为推进航母研制进程,刘华清做了大量工作。他多次主持召开航母规划研讨会议,领导完成了航母全系统论证预研,批准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出国考察,并聘请国外航母专家来华讲学,还引进了部分技术资料。为掌控航母核心技术,凸显后发优势,他采取多种解决方案,取得了突出成效。为促成航母早日立项建设,他在军委高层会议上,多次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刘华清渴望有生之年见到中国的航空母舰服役成军。毋庸讳言,未能在军委任期内促成航母立项开工建造,是其漫漫70载辉煌军事生涯留下的最大遗憾。

    “中国不发展航母,我死不瞑目!”刘华清的这一明志誓言,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中。

    “航母上马,‘走’也放心了。”2005年春节前夕,已届“米寿”的刘华清欣闻航母立项,连道三声,“好哇,好哇,好哇!”

    2010年岁末,海军机关传来喜讯:即将试航的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首任舰长已获中央军委正式任命。刘华清终于在握别生命的十字路口,见证了他亲手选拔培养的航母舰长登上中国航母指挥台的历史性时刻。

    2011年,人民海军一个崭新的时代——航母时代拔锚起航了。

    2011年,航母梦圆的刘华清走了,他“可以不用汗颜”地向老首长邓小平汇报了。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作者提供)

分享到:
“中国不发展航母,我死不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