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在一个植物园里住上4天,会让人感觉时间有点长,尤其是从冰天雪地的北方突然遭遇热带30摄氏度的高温时,更产生了明天就离开的念头。可是,当看到北方种在花盆里的独苗,在这里是成片野生,甚至长成参天大树;看到香蕉、柚子、菠萝蜜、柠檬垂在枝头;夜晚,萤火虫在草丛里时隐时现,我们竟然还捉到了两只伪装成枯树枝模样的竹节虫……4天过去后,竟有了时间太短的遗憾,孩子们大喊着,不想回去!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位于澜沧江支流罗梭江环绕而成的一个葫芦形半岛上,是1959年在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教授领导下建立的,中国科学院热带植物研究所设在其中,使这里形成了一个集科学研究、特种保护、科普旅游为一体的机构。
孔雀陪着玩游戏
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和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在寒假期间组织了“探秘雨林 亲近自然”的冬令营活动,十几个7至11岁的孩子从北京、郑州、乌鲁木齐等地飞来,有几个孩子还是“独自飞行”。按照自然之友的活动方式,每个孩子和家长都给自己起了一个自然名,“闪电”、“松鼠”、“龙卷风”、“穿山甲”、“椰子”、“夜莺”各式各样。分组后,营员们给自己的小组起了自然河床、精灵王、山林、奇花异卉等名称。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冬令营的游戏都是根据孩子的需求设计的,里面穿插了大量环境知识,也有深刻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主义理论。
给孩子们一个盘子,让孩子们捡各种叶子,然后对比叶子的不同特点,比如长度、色彩、尖细、硬度等;蒙起眼睛,大家连成毛毛虫向前行走,这时参与者要竖起耳朵,调动感官功能,仔细感受地下的坑坑洼洼,倾听自然界的声音。孩子们还学做自然笔记、用叶子在大地上作画、学习标本制作、用叶子在手绢上拓印……植物园中放养的孔雀很是大胆,当孩子在较为宽阔的草地上做游戏的时候,它们就在一边走走停停,偶尔抬起头叫两声,好像在附和孩子的发言。
经过几天熟悉植物园,孩子们也在其中收集了不少宝贝,当然这些宝贝都不能是从树上摘下来的,而是捡来的。在自然拍卖会上,孩子们竟然拿出了他们从树下捡来的大菠萝蜜、柚子、芭蕉……叫“闪电”的小朋友甚至一直搬着个大物件——棕榈树的大叶子,他不时挥舞一下,活脱脱一个忘了找铁扇公主要缩小口诀的“孙悟空”!
热带雨林的惊异
热带植物让人着迷,为了占据更多生存空间而特有的气生根飘在空中,为了支撑巨大的树身而生成的大板根像几块大木板架起了一棵树,树根高出地面一两米,把树干架在半空中的露兜树证明着这里曾经是苍海变桑田……
在植物园专业人士的带领下,我们用两个小时穿越了真正的热带雨林。这片分布于山谷中的热带雨林,有着丰富的植物结构层次,从地面到空中,不同种类、不同形态的植物相互交织、攀爬、缠绕,层层叠叠,犹如一个巨大的“空中花园”。
孩子们见识了雨林中特有的“绞杀”:一株榕树不断生长的枝条把一棵大树严严实实缠绕起来,直到被寄生树死亡。
一棵大青树的气生根向下生长扎进土里,“独木成林”,最长可以生长8000年的龙血树,自然界毒性最大的乔木“见血封喉”,无不让孩子们惊叹不已,只是小小的他们自有独特视角:脚下枯木上长出的灵芝,一朵孤独开放的五彩花,低等的蕨类植物叶子尖上生出了新根……大人忽略的细节都能引起他们的关注。
经过了在雨林中的徒步穿行,在自然手册上,孩子们对于雨林的印象是:“太神奇了!”、“植物太吓人了!”、“这东西真不起眼,可是仔细看就觉得挺美!”
乌兰魅影夜观植物园
夜晚的世界与白天有太多不同。除了持续的虫叫蛙鸣,偶尔会有鸟儿叫上几声,其他声响一概没有。月光下,许多动物植物的形态与白天迥异。“乌兰魅影”(“乌兰”在傣语里是宇宙万物之意)夜游活动由植物园科普旅游部组织,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在月亮的光辉下,体会植物园的美妙。
含羞草科植物在晚上是合拢的,立体蜘蛛网挂在树丛中,结点上挂着水珠,用手电一照晶莹剔透,坐在草地上,没有了白天游客的喧闹,人放松下来,感官也变得灵敏,仔细聆听虫鸣,再对比老师录音机中的声音,竟能分辨出五六种虫子的叫声。
城市里的孩子,几乎没有在完全黑暗的自然界行走过,虽然知道家长就在树丛中保护他们,但还是有胆小的孩子在走夜路时战战兢兢,当他们勇敢地走过一段小路扑到家长怀里后,眼泪已经流了下来。
融入团队融入自然
想起行前有人打趣:“飞这么远,花这么多钱,只去一个地方,亏不亏啊?”是啊,同样的线路,这种类似主题冬令营行程的花费要高出不止一倍,但是经过几天的体验,我可以很自豪地回答,比去好几个地方要值得!
按照活动安排,孩子们三个人住一个房间,吃饭时也坐在一起,并排斥家长参与他们的活动。一开始,孩子们看到喜欢的菜,就会站起来抢,个子稍大些的孩子一两个人就会把一盘菜吃光,几顿饭过来,小孩子们发现这样不行,就开始自发地立规矩:“每个人先盛两勺,不能多盛。”
每天从起床到晚上回房间,孩子们都在一起,大孩子还帮小孩子洗澡洗内衣,孩子们都几乎忘了父母的存在。有些妈妈甚至突然感到失落。
从几千公里外飞到西双版纳看植物的小朋友,大部分都热爱大自然,甚至有些还是鸟类、植物的“小专家”。在团队里,有个自然名为“螳螂”的11岁男孩,只要他一出现,一群孩子就会马上奔过来“螳螂、螳螂”地叫着,有人手里举着昆虫,有人则是跑过来拉他去鉴定一下刚发现的一个小虫子到底叫什么,因为他几乎能分辨每一种昆虫。面对粉丝们的崇拜,“螳螂”不紧不慢,很有大将风度,一般情况下会立马把昆虫名称识别出来。有时还会不懈地说一句:“以后再发现这种蚂蚁就不用叫我了,太常见了。”当然,当他发现一种不常见的昆虫时,也会兴奋地大叫。
热带雨林里有一种黄蚂蚁咬人,一个孩子被这种蚂蚁咬住手指,他为了让其他小朋友看清楚,甚至忍住疼把手举起来,而不是把蚂蚁打掉。孩子们完全融入团队和自然当中,而家长,则轻松惬意地挥霍着难得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