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3月22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困惑中的“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

禾刀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3月22日   02 版)

    201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公众教育公平感调查报告日前发布,多数公众积极评价近三年来教育公平的改善状况,但仍有26.7%的公众对彻底治理“择校热”缺乏信心,24.3%的公众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燕赵都市报》3月20日)

    一边是一些人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一边却是“择校热”和社会培优热的如火如荼。许多时候,教育就像一张事关人生的“诺亚方舟”船票,上了这艘“船”未必就一定能出人头地,但没登上这艘“船”,向上提升的难度可能更大。

    面对时下层出不穷的“拼爹式就业”和“拼爹式提拔”,以及那些无处不在的关系哲学、熟人哲学,即便学富五车,未必就能表现出足够底气。当裙带和关系成为社会的“硬通货”,公平透明的评价体系缺失,原本崇尚规规矩矩做人、勤勤恳恳做事的知识教条,反倒可能成为一些人顺应潜规则、向上爬升的掣肘。置身于这样的现实中,教育改变命运的难度又怎能不大?

    教育难以改变命运,其实也有“教育”自身的问题。授业不透、学习不精、教育质量不高,这样的现象肯定会存在,但更主要的是,一些学校教授的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曾有调查称,近四成大学生毕业后与所从事的工作专业不对口。当一些大学生抱怨就业薪资太低时,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技术工种需求持续火爆,而且待遇较高。一些大学生的就业薪资甚至向农民工薪资“看齐”。这没有贬低农民工的意思,而是经过多年正规教育,如果知识不能改变命运,确实很令人伤心,早期支出的高额教育成本也难以收回。

    现今大学毕业生供不对口、供过于求的现象,与现存教育模式的设计有着密切联系。这其中既有学用脱节的问题,也有大学课程设置高度重复的问题。时下,计算机和英语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可谓铺天盖地,僧多粥少,自然难以跳出就业难、薪资低的怪圈。甚至,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弥漫各地且愈演愈烈的用工荒。当教育满足于追求学历,缺乏对人才能力的培养,教育自然难以改变命运。因此,许多人要么把“宝”押在学历的不断升级上,要么剑走偏锋,挤进公务员考试的庞大队伍。

    其实,教育未能改变命运里也有认识误区。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就认为,“社会生活大于社会事业”,“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梅贻琦对于专业并非一味排斥,只是认为“应当设专科学校或高级工业学校和艺徒学校。高级的技术人才由前者供给,低级的由后者供给”。这也就是讲,知识对一个人的改变不单单体现在就业和薪资上,还包括认识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深度,对一个人修养的提升。

    就一些人“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的现象,反思教育体制问题无可厚非,但同时更应从社会、个人多个层面进行思考。如此,教育才能走出功利化牢笼,还原为梅贻琦校长眼里的那种理想状态。

分享到:
我们对小贝是否热情过度
困惑中的“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
凤凰古城终结免票时代是倒退
《萧红》与被妖魔化的“知女”
别对“霸道开会”避重就轻
让座并不能增加哪怕一个座位
微言快语
不痛不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