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3月22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反腐2013

公务卡全面铺开,能刹住腐败吗

实习生 张辉 本报记者 庄庆鸿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3月22日   08 版)

    近日,财政部对外宣布,我国公务卡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国共计38万多个地方预算单位实行了公务卡制度改革。这项从2007年开始试点的公务支出制度,一度被寄予厚望,社会舆论称之为“反腐利器”。

    然而,随着公务卡制度的全面铺开,公众也更关心:公务卡制度能否物尽其用,在反腐领域有所作为?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解读这一“公款领域的信用卡”。

    公务卡能否扼住腐败的咽喉

    在公务卡推出之初,舆论多认为,它可以在源头上杜绝腐败的发生。但随着这项制度的推进,其反腐功能是否真的名副其实,引起了多方讨论。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高小平认为,在政府办公信息化、规范化方面,公务卡制度的确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公务卡能够让权力规范消费,对其有很大的约束作用。另一方面,它也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来进行管理的尝试,能促进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但在促进信息化的“功劳”之余,学者们更加关注它能否扼住腐败的咽喉。

    天津财经大学李炜光教授认为,如果公务卡之外的辅助性措施没有到位,仍然难以达到理想的反腐效果。“公款消费若只有公务卡这一种渠道的话,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理,但如果其他渠道都同时敞开的话,就很难说了。”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周志忍教授则认为,公务卡在反腐领域只是“隔靴搔痒”。

    “现在最严重的是受贿、拿回扣、利益输送,这类问题恰恰是公务卡解决不了的。例如,铁道部花费千万元拍摄短片的事情,发票都很齐全,但这个过程中,就是存在利益输送。”

    李炜光同样认为,专项资金在上下级转移过程中,发生的公务卡无法解决的腐败问题,才是惊人的,“专项资金通过各级政府机构,层层往下转的时候,到了终端结算的时候,整个过程中出现很多腐败的问题。”

    在周志忍看来,反腐最重要的是“政府花多少钱,老百姓应该能够看出来”。他认为,公务卡这个技术工具,更多的是对二把手的牵制,而对于负责决策的一把手,则显得无能为力。

    谈及公务卡制度,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李楯的态度很明确:“对反腐没有用。”

    他认为,公务卡制度“看上去很美,但实际上是只管别人,不管自己。它设置了很多政府采购的定点企业,在垄断市场的情况下,这些企业的要价比非政府定点采购的价钱高得多。”

    公务卡成“休眠卡”?

    实际上,我国的公务卡制度早在2007年就开始试点。2012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实施公务卡强制结算的通知》正式实行,将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等16项公务消费纳入公务卡强制结算项目,并要求2012年年底前,全国基层预算单位全面推行公务卡支付制度。

    目前,财务部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的公务卡支付制度已经覆盖全国38万个地方预算单位。但是和全国4000多万个行政事业单位比起来,这个数字还是凤毛麟角。

    即使在已经推广公务卡制度的地方,也存在不少公务卡沦为“休眠卡”的现象。

    财政部已于2011年在中央预算单位实行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除原使用转账方式结算的支出项目外,办公费、差旅费、会议费、公务接待费等16个公务支出项目,都要使用公务卡结算,原则上不再使用现金。为何依然不能让每个地方的公务卡真正用起来?

    有学者认为,“有卡不用”的原因包括刷卡条件不允许、推广力度不够、预算单位使用公务卡的主观意愿不强烈等。

    “中国的发展是不均衡、不规则的,公务卡制度在很多小地方是没有的。那我们官员还下不下基层?你到村里去,还让人给你刷卡吗?”李楯认为,公务卡制度表面上很有道理,实际上有不合基层实际之处。

    而实际上,即使是具备刷卡条件的地方政府,公务卡使用率也不容乐观。众多预算单位依然热衷于传统的现金支付方式。对此,李楯说:“这只能说明这套制度没有实行下去。”

    对于如何打破“有卡不用”的局面,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探索。如江苏省常州市政府在确保公务卡系统“一人一卡”实名制的基础上,要求严格控制现金支出范围,“年现金支出原则上不得超过全年下达用款额度的5%”。

    “控制不住公款消费,就是形式主义”

    公务卡的使用范围问题,也同样在实际应用中受到质疑。

    一方面,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包括的16个项目并未囊括所有公款支出。

    李炜光教授说:“如果是为了廉政建设的话,就应该更加严格,尽量把能包括的范围都包括进去,要不弄公务卡干什么?控制不住公款消费,就是形式主义了。”

    另一方面,公务卡制度在高校等研究单位推广,反而引发了新的弊端。

    李炜光所在的天津财经大学同样已经实行了公务卡制度。他说:“如果学校的科研经费控制得太严,那么,实际上很难用于科研工作的展开了。学者自己无法支配资金,反倒是让很多人想出办法,拿来解决了其他渠道的个人利益需要。”

    在一些学者看来,公务卡制度“该管的没有管住”,“不该管的却管得太宽了”。

    李楯如此描述当前的状态:“有了这个卡的制度后,学术队伍该干的活儿都干不成了。这就造成我们要么不遵守这个制度,让卡变成‘休眠卡’,要么不工作。”

    如何破解公务卡的“休眠”难题,让它发挥反腐功效?

    李楯认为,要想让公务卡真正管住腐败,一个“最简单的”、覆盖全社会的资金流转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现在整个资金流转是不清楚的,所以,公务卡也好,官员财产公开也好,都没有用。现在因为既得利益群体的阻力,这样的制度在中国还未推行。但是,想真正解决腐败问题,这个最基本的制度恰恰是关键。”李楯最后说。

分享到:
加强“裸官”监管,专家呼吁从严
这些聋哑少年如此被骗进“全国连锁聋哑扒窃团伙”
危害民生的犯罪分子,检察官绝不放过
公务卡全面铺开,能刹住腐败吗
新疆伊犁40万头牛羊“借道”高速公路转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