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丝·奈斯比特,是畅销书《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和《中国模式》的联合作者,以及《梅琳:我的中国》的作者。
在中国,名片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告诉人们你的姓名、职业、头衔、在公司甚至社会中的地位,很多人希望通过名片给他人留下好印象。还有一种途径也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那就是通过信件,在今天更多的是通过电子邮件。而这一点,往往被很多年轻人忽略。
我最近在读一本950页的德文词典,里面提到,如果选择用写信来与人沟通,那么“在开始写之前,应先搞清楚:我为什么要写这个?我写此信的目的是什么?我想达到什么效果?”如果你并不了解收信人,那么对方可能也不了解你,因此不妨想想有关你这个人的最重要信息是什么,该怎样最好地介绍自己?
美国著名的南方文学作家杜鲁门·卡波特曾说,“垮掉派”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不是在写作,而只是在打字。或许我们成不了卡波特,甚至连凯鲁亚克的水平也不如,但我们的基本目标并非成为大作家,而是要通过一封信或者电子邮件,来传达信息。
在写这个专栏的几年中,我收到了很多电子邮件。这些用英语写成的邮件中,语言扮演了重要角色。有些邮件似乎用了翻译软件,其中的很多句子好笑而不完整,但基本意思还在,我能看懂;还有些邮件忽略了礼貌和恰当的表达,我知道这并非故意而为之,但这样的邮件显然不能让人对写信者产生太好的印象。
此外,我经常查遍整封邮件也找不到写信者的名字、年龄、住在哪里。由于中文姓名不能直接反映出性别,因此如果没有其他方面的信息,我无法知道这个写信者是男是女。如果此人向我寻求建议,我该如何作答,仅仅“致远方的一个朋友”?可如果我知道此人更具体的个人情况,如“来自青岛的一个女学生”,我在回信时就会舒服、方便得多。
虽然回信有时要花掉我不少时间,但我依然希望能回每封邮件,给他们我的建议。在这些回信中,重点其实并不是我,而是你以及我们双方在邮件中的相互交流,这是生命中重要的成长足迹,或许会存留一生。
可电子写作通常会让人犯粗心的错误,这错若发生在朋友身上也就罢了,但若发生在一封重要的邮件中,就可能坏你的事。如果你要通过这封信向某人介绍自己,或对某人有什么要求,或要投诉,那么把自己表达得越清晰准确,结果就越好。
写和说不同。口头交流时,你可以通过悦耳的嗓音、连贯的口头表达、有表现力的面部模仿,来很好地传情达意。但在书面交流中,你无法直接获得对方的即时同步反馈,因此需要更准确的词语、更丰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传统手写信件或电子邮件可被反复阅读,因此能被更客观地评价。不同文化下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说话或写信通常都不怎么绕弯,而是直来直去、开门见山,这与中国人有些不同。
还有,即使当你因某事而生气,甚至暴怒时,也别随意对待任何一封邮件。这时,要努力使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等到心情好了,再重读一遍之前写的内容,然后认真做些适当的语言调整。
传统的手写信在今天几乎被遗忘。但如果你想让自己脱颖而出、给人留下更强烈的印象,不妨暂时丢开手机、关上笔记本电脑,用笔和纸来写封信或留个温馨便条吧,或许这会有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