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3月2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每走一位艺术家,就带走一批作品

戏曲界拒绝“人亡艺绝”悲剧重演

本报记者 张国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3月26日   09 版)

    3月21日,弟子们为已故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学津的墓地举行了动土仪式。3个月前,这位71岁老人的离世,带走了一些“没法挽救的东西”。

    这位京剧大师张君秋之子、马连良之徒,在医院治病时仍坚持给弟子说戏。国家一级演员、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王蓉蓉介绍,在17个月之内,她的丈夫、京剧艺术家杜鹏,拜张先生为师,“抢救式”学习了12出戏,“几乎天天在一起”。但遗憾的是“学不过来”。重病缠身的张先生虽然争分夺秒说戏,最后仍然“带走了一批”。

    王蓉蓉惋惜地说,每当一位著名艺术家去世,就会带走一批作品。“社会应该重视对这些作品的抢救。京剧是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艺术,后人不能完全靠看录像来学习和传承。”

    王蓉蓉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建立一个戏曲博物馆,把京剧与地方戏的资料保留下来。她透露,在北京京剧院的地下仓库里,就有马连良、张君秋等大师当年从头到脚穿过、用过的服装道具在沉睡。年深月久,有的服饰浸了水,殊为可惜。这些东西,急需一个博物馆来加以保护珍存。

    京剧界虽然忧心忡忡,而地方戏曲还在羡慕京剧的处境。刚刚结束的全国人代会上,第一位两度获得梅花奖的评剧演员、沈阳评剧院副院长冯玉萍告诉记者,京剧有11个国家重点扶持的院团,其他剧种都没有。她认为,国家哪怕实施只对一个地方剧种扶持一个院团,都具有“救命”意义。

    冯玉萍说:“如果以后没人唱评剧了,我们这代人将是历史罪人。”据冯玉萍介绍,辽宁戏剧界最高奖“玫瑰奖”已经评选20多年。其中评剧类评奖越来越难,不是因为竞争作品太多,而是因为太少,最新一届参评的评剧曲目只有3个,各个城市的评剧团多数已经消失。

    来自浙江杭州的全国政协委员赵光育今年交了一份《关于关注地方传统戏曲的发展和保护的提案》。他认为,构建地方传统戏曲文化保护的传承体系,不仅是单个群体和个人权益的实现,也是“文化强国”的重要载体。

    赵光育说,过去,戏曲艺人的表演技法从祖辈传袭而来,又经过多年的潜心学习和磨砺才拥有某种技艺、绝活,因此,艺人们大多有敝帚自珍的心态。这样便形成了某些民间技艺单线式的传承方式,即一对一传承,出现“传男不传女”等谨慎保守的传承方式,这必然造成戏曲流派的表演技法流传范围过窄,掌握人数极少等现象。

    赵光育建议,组建由相关职能部门、专家学者和剧团艺人构成的戏曲专业普查队伍,摸清地方传统戏曲的家底,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对目前各地传统戏曲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特别要对戏曲传人生活状况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和保存。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地方传统戏曲文化保护基金,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支持戏曲文化保护和传承。

    在今年的一份提案中,文化部原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也呼吁对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实行“抢救性保护”。

    据统计,我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目前留存下来的不到20个。少数民族戏曲剧种有的是形成于元、明、清时期的比较古老的剧种,如藏戏、壮剧、侗戏、白族吹吹腔等;有的是形成于清末、民国初期的近代剧种,如傣剧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发展起来的当代剧种有苗剧、彝剧、满族新城戏等。这些戏曲之间互相影响,譬如“胡琴”是许多剧种的主要乐器,当初就来源于少数民族。

    王文章指出,少数民族戏曲剧种正在迅速消减。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业余剧团,由于青年艺术骨干常年在外打工,无法开展活动。业余剧团的减少,直接危及少数民族戏曲剧种的生存和发展。少数民族戏曲教育的不健全、艺术人才的匮乏是少数民族戏曲发展的瓶颈。经费困难,使政府文化部门不能通过经济扶持来支持剧种传承。

    他建议,首先应该由国家文化主管部门牵头,会同民委、财政、宗教等部门制定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目标及对策;第二,由国务院转发部门规划,请各地政府部门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对本地流播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在演出、人才培养、艺术传承和保护等方面予以切实保障。在此基础上,调动从艺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把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保护好、传承好。

    “我们这个行业应该争气。青年演员要刻苦用功,多下功夫磨练自己。”说这句话的王蓉蓉,如今最担心的还不是京剧演员的生计问题。王蓉蓉在北京京剧院工作了30多年,在她看来,京剧演员的物质待遇这些年来有了提高。她记得,2006年刚任团长时,一场演出的劳务费,全团约80人加起来最高也只有5万元,5000元一场的演出他们也演过。最少时,每个人的演出费是一场60元。到2012年,团里一场演出能拿到12万元劳务费,演员一场最低能拿到300元。

    但王蓉蓉也注意到,近些年新创作的一些京剧作品,包括她自己担纲主演的在内,虽然得了很多奖,但似乎“不能够流传下去”。她甚至记不住自己主演的《武则天》、《蔡文姬》等新戏的台词和唱腔,有的唱段“一点印象都没有”。

    她发现,一些新创作的“大制作”京剧剧目花钱越来越多。“泡沫塑料刷上颜色,就是几百万的投入,我们就觉得钱不是花在刀刃上,特别心疼。”她认为,大制作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很大程度上冲淡了传统戏曲的写意美。一些大的道具还占据较大的舞台表演空间,削弱了京剧的空灵感,也限制了演员的表演。京剧艺术靠的是演员表演,而不是布景和道具。她举例说,京剧里几个人就能表演千军万马,上山、下山、上楼、下楼都是有表现形式的,观众完全看得懂。而现在排的很多戏,只要求演员会唱就行,导致很多年轻演员急功近利,不专心练基本功了。

    “我觉得这个现象真的应该停止了,别再继续发展了。这么多年创作了这么多的戏,却并没有真正解决‘艺术创新’这一问题。”王蓉蓉说。

分享到:
树洞微博:代价最小的“泄密”方式
音乐正版化时代来了吗
戏曲界拒绝“人亡艺绝”悲剧重演
国产电视剧深陷劣质之囧
图片新闻
麻辣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