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之乱
以“逼疯老师”为主题的小学生作文集锦近日在网上热传。比如“老大娘从口袋里掉出4张500块钱”、“妈妈在我旁边睡着了,我看见妈妈布满血丝的双眼”等,围观的网友大呼过瘾。不过这些“神一样的作文”还不是最让人头疼的。老师们担忧的是,孩子们缺乏生活体验、缺乏情感交流,文章不是生编硬造便是千篇一律。比如布置写作题目《人生中的挫折》,第二天收作业时,发现一批学生的家人最近都“去世”了;写《我的好妈妈》,结果大部分学生写的都是“我”生病了,“妈妈”带我去看病。
很多高考阅卷老师觉得,学生作文的主要问题是“模式化”,毫无真实情感,但学生家长却认为,当下的写作教学才是最大的问题。每次孩子交作文,都要三番五次地改到老师满意为止,而且很多老师都会教学生背诵范文。
老师要孩子“说真话”,家长投诉老师“不让说真话”,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为自己发言。你有没有想过,孩子们有说真话的机会吗,你们可曾耐性地听过他们讲的真话?
让座之叹
日前网络上一段公交车让座视频引发舆论关注。视频中一位60多岁的男性对一名年轻女性拳脚相加,其原因仅是老人暗示年轻女子让座,对方没有反应。不少评论认为,虽然老人的行为有些过分,但让座是尊老美德的体现,年轻人应当主动一些。也有反对者认为,让座不是义务,不能因为年轻人没有让座,就给他们贴上道德败坏、缺乏公德的标签。
对此,郑州部分老年志愿者发出“给年轻人让座”的倡议。倡议者表示,老年人乘坐公交车大都是去公园或菜市场,路程短、站点少,而年轻人上下班乘坐时间通常较长,加之一天工作也非常疲劳,所以建议老年人对年轻人多加体谅。
让座不是必须执行的义务,而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体贴的善意表达。所以“应不应该让座”或者“谁给谁让座”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比争执本身更重要的是,换位思考的态度和温柔体贴的心。
沟通之变
扬州某高校近日发布一项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数据显示,抑郁、强迫观念、焦虑等心理问题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的比例达到10%。对于“当你的学习、工作、生活出现变故,你的心理出现一些问题时,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的问题,80%的学生选择“自己一人承受”,只有9%的人选择“去看心理医生”。面子顾虑、缺乏信任等,是大学生回避专业帮助的主要原因。
武汉一家高校针对这种心态,开通了心理咨询专用微博,由专门的老师负责,为全校学生服务。该微博广受追捧,发布的心理知识或案例分析被学生认为很有参考价值。也有学生在多番私信沟通后,建立了对老师的信任,进而在线下主动找老师咨询交流。这样的干预手段比单一的发放心理健康资料、呼吁重视心理健康有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