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队,由野战部队调任军分区系统,往往意味着“船到码头车到站”,接下来就面临转业或退休。所以内部流传着“到了人武部,别想再进步”的说法。
可从21集团军交流到甘肃省西和县人武部任政委的黄晓成没有丝毫松懈,“我就是想干事情。”他说。
黄晓成参加过边境轮战,在战场上荣立过二等功。此后,他是优秀的排长、指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如今,他是优秀的人武部政委。西河县县委书记周子强说:“他是我们全县人民学习的榜样。”
但黄晓成很谦虚,他说:“阵地虽小,可我没给武装事业丢脸。”
“你来了,我们就放心了”
西和县人武部新址位于县城郊区,进门迎面是一块巨石,上面刻着“为人民服务”。宽敞安静的院落中,矗立着一座崭新的7层办公大楼,一个人武部有这样的硬件设施,在甘肃省都少见。
然而,黄晓成8年前来任职时,接手的却是一副烂摊子。老人武部院内的民兵训练中心出租成了闪着霓虹灯的招待所,大门口是一排10间门面房,经营着理发店、药店、小超市等各色生意。
“军不像军,民不像民。”黄晓成很不适应一个军事单位被弄成这样。
更棘手的是,人武部还欠了40多万元外债,一起弹药库狼狗咬伤地方群众的案子扯皮多年,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告状信不断,干部职工人心惶惶。那时的县委书记说:“你们人武部走马灯一样换人,能干啥事?”
尽管有人写恐吓信、指着他的鼻子骂娘,黄晓成还是顶着压力收回了被出租的门面房,勤俭节约还清了欠款,狗咬人事件也通过法院妥善解决。他还规范了人武部点名、早操、交班等制度。
因为要求严格,部里的下属都很怕他。“老远一看见我,就说‘嘘,老虎回来啦’!”黄晓成笑着回忆说。
摸底调研中,他发现不少乡镇的专武干部年龄偏大、工作没动力。他建议县里联合武装部对他们进行考评,工作态度消极的3人被撤职,两名能力出众者被提拔使用。“能者上、庸者让”的举措震动全县,过去没人干的专武干部后来成了热门岗位。
西和县下属20个乡镇,黄晓成在每个乡镇都组建了一支应急救援分队。2006年,县里组织乞巧艺术节,治安执勤警力不足,人武部组织了1500名民兵,7天时间里,圆满完成了4个会场繁重的安保任务。但真正体现出民兵应急救援分队重要性的,还是在“5·12”大地震中。
地震发生后,黄晓成陪同时任县长周子强赶往南部重灾区。一路上余震不断、险象环生。当一次山体滑坡将道路堵死时,黄晓成对县长说:“作为一名军人,我跟你去!”他们步行赶往受灾严重的大桥乡。
97天,黄晓成率领民兵突击队救伤员、搭帐篷、运粮食,在西和县的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骨干作用。两年后西和县又发生“8·12”特大泥石流灾害,看到黄晓成带着民兵突击队赶到,县领导说:“你来了,我们就放心了!”
“良心不允许我这样干”
“5·12”大地震致使西和县人武部1号弹药库严重受损,墙体裂开10厘米宽的大缝,天还下着大雨,“一旦碰上雷电,半个县城可能就没了”。
黄晓成决心连夜完成弹药转运。他带着全体干部职工,排成“C”字队型,连续作业11个小时,把1号库内的2000多箱手榴弹、炮弹转移到2号库里。搬运完成时,他的双手都磨出了血。
后来,上级决定将武器弹药集中存放,弹药库就空了出来。有个地方朋友找到黄晓成,想花钱租空弹药库当库房使用,他当即拒绝了:“不是我不给你面子,是部队的纪律不给你面子。”
对于黄晓成来说,每年的征兵更是对人情、面子的集中考验。有一年,一位老领导找到他,想让孙子参军。黄晓成发现这孩子年龄不够,在公安局还有案底。老领导得到否定的答复后怒气冲冲地说:“你现在翅膀硬了,用不着我了!”黄晓成欲哭无泪,多次上门解释,才得到老领导的谅解。
“这样的事情太多啦!”他摆摆手,哈哈笑着说。
黄晓成打过一个比方:“征兵就像是在一筐核桃里挑核桃,要淘汰那些干的、蛀的,精确地挑出好核桃。”县里一个老板的儿子,年龄小一岁,给他打了招呼,黄晓成还是第二年才让他走。军区一位领导请他关照一下自己亲戚的孩子,可那人体检不合格,他还是没照办。
尽管得罪了不少人,但这些年西和县输送兵员900多人,没有一个责任退兵。
其实,黄晓成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也帮人办了很多事情。人武部干部职工的家属、子女就业,他都尽力协调。一个下属给他送去两条中华烟、两瓶五粮液,感谢他给儿子推荐工作,却被他“骂”了回去。
人武部办公楼在地震后重新选址建设,投资1000多万元。消息传出,20多家工程队蜂拥而至,一些人想走后门中标,黄晓成说:“这不是给俺家盖房子,不能拿这个事情做交易。”
可他比盖自家房子还上心,“天天戴着安全帽在工地上晃悠”。办公大楼为了方便周边村民出行,建筑面积压缩了300多平米,工程结束时,承包商送给他一张银行卡,想按原设计面积交付,被他毫不犹豫拒绝。
曾经的战场经历似乎总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他。他说:“战争净化了人的灵魂,良心不允许我这样干。”
人武部办公大楼竣工后被省市两级质监部门评为优质工程,人们都说:“这大楼经得起8级地震。”后来,县里有了新建项目,相关领导常会说:“你们去西和武装部看看,学学人家那个工程!”
“比比那些牺牲的战友,我无怨无悔”
虽然都是军人,一样穿着军装,但和野战部队不一样。除了征兵动员、民兵整组,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也是人武部的职责。为此,黄晓成专门买来农作物种植方面的书籍学习。
“黄政委给我帮助很大。”站在气派的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大楼前,何坝镇的土豆种植大户郭大权感激地说。
6年前,他的马铃薯产业遇到资金、技术难题。黄晓成帮他联系县信用联社,由自己担保,给他争取农业补贴贷款50万元,还把省农科院副院长、有“薯王”之称的王一航教授请来授课。
郭大权的马铃薯专业合作社顺利渡过难关,如今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已有4600多户,马铃薯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他的无公害马铃薯销售到河南、陕西等省。
交通不便也在影响着西和县农民致富,而蒿林乡四面环山的团结村几年前根本就没有路。多年来,这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连通外界,运水的骡子常常会失足摔死,外面的姑娘也不愿嫁到这个穷地方。
但团结村今非昔比。黄晓成筹集资金140多万元,组织500多名民兵,奋战3个月,终于在陡峭的半山腰上修通了一条14公里长的盘山土路。乡党委书记王哲说:“这是我们乡的高速公路。”
这条3米宽的山路改变了沿途7个村子、6000多人的命运,山上的花椒、核桃运了出去,山下的蔬菜、树苗运进来,山外的姑娘也开始嫁进来。乡亲们把这条路命名为“富民路”。
道路修通那年春节,团结村村民赵相林家杀了一头猪,祖孙三代人抬着猪头和半扇猪肉,专程送到人武部。在西和县,猪头是最尊贵的礼物。这让黄晓成感动不已。
到今年年底,黄晓成就服役满30年,面临退休了。和许多同龄人相比,他进步并不快,可他说:“比比那些牺牲的战友,我无怨无悔。”
2013年1月,他被评为“感动甘肃十大陇人娇子”,黄晓成很看重这个奖项,他说:“这是个至高无上的荣誉,我死了以后,要把奖杯证书放在棺材里。”
肖传金 韩太平 本报记者 赵飞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