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寄语
认准自己的目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永不放弃。
上大学之前,医生这个职业在张华心里就是神圣的。那个时候,看到做医生的姐姐每天忙忙碌碌的身影,年少的他心里突然有了一个“伟大”的梦想:要做救死扶伤的医生。
1984年,张华考上了山东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梦想在3年后实现,大学毕业后他成为济宁医学院第一教学医院眼科中心的医生,开始了治病救人的神圣工作。
医生的工作有时候并不像别人想的那么美,医患关系、手术难题等也都曾出现在张华的职业生涯里。
“在我的眼里患者就是上帝。”张华说,这是他的工作态度,所以即使碰到患者对自己不理解,说难听的话、甚至破口大骂的时候,他都尝试站在患者的角度去化解,“他们生病,本来心情就不好,医生要理解他们”。
由于临床技术出色,张华很快就崭露头脚,33岁便成为副院长。但他并不满足,为了提高自己的医术,又先后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从事了博士后研究,并到美国留学。
尽管也有留在国外的工作机会,但希望为更多国人治病的张华还是回来了,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开始了自己又一段救死扶伤的工作。在张华的印象中,失明对一个人来说几乎是最残酷的打击,他看到过太多让他触动的悲惨景象。
“就让我死吧,我什么都看不见,活着还有什么意思。”经常会有患者跟他说这样的话,他感到了自己作为眼科医生身上的责任。
“我希望做个光明的使者。”张华说,每做一个手术,让一个病人重见光明,他的内心都会有种愉悦感和成就感。
当然,他有时候也会碰到因为医学难题,手术没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患者在他面前失控吵闹,而他做的最多的便是反复耐心地与患者沟通,在他的人生里,他从不允许自己站在患者的对立面。
从医二十多年来,张华已经不记得为多少患者做过手术了。他曾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救治在车祸中眼球破裂的司机,曾不止一次救治过眼睛被意外扎伤的普通市民,也曾救治过因为白内障而失明的贫困农民。
在张华的工作当中,忙碌是最真实的写照。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手术等着他,最多的时候,他一天做了60多台手术,连续12个小时没出手术室。
如今,他不只在医院里救治患者,还常常会走出去,到农村、到西部,把光明带给更多的底层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