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在省报工作,对媒体历史的沿革、现在的状态和未来的发展,多了几分关心。面对网络媒体的蓬勃兴起,不少纸媒的同行颇感“压力山大”。可我觉得,忧患意识自当长存,悲观失望大可不必。理由是,中国青年报已经告诉了我们路在何方。
毋庸置疑,网络信息传播的迅速、便利、海量,使传统媒体新闻发布的“短、快、新”优势成明日黄花,更不要说网络强大的互动性。但中国青年报的经验告诉我们,报纸不仅是新闻纸,也是一张思想纸、文化纸。这是网络新闻无法比拟的——至少在今天,这是传统媒体无可替代的优势。
我是中国青年报的忠实读者。改革开放初期,这张报纸就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宣传改革,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开放,采写刊发了一大批令人鼓舞、引人思索的新闻稿件。记得中国青年报曾刊登的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系列报道,一改过去“讲正面、树先进”的套路,既有成功的典型、中间的状态,也有不得志的例子,把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教育问题、社会问题及学生本人的问题,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引起各界思考。同时,还表现出报纸敞开胸怀、直面现实的胆识和气量。在“非典”肆虐的年代,中国青年报刊登的通讯《我也是一片树叶》,以白描的手法,记述了温家宝同志看望清华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学生的过程,展现了“平民总理”谦逊平和的工作作风和对青年一代的关爱,在各地引起强烈反响。
曾经在经济、文化、社会、出版、摄影各个部门行走,无论从事何项工作,中国青年报都是我的良师益友。经济报道最容易出现的弊端是见物不见人,但是看中国青年报的相关报道,较好地处理了人和事的关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报纸上的新闻照片,使我们明白了摄影记者不是照相的“匠人”,而是新闻工作中的一支特别的队伍,新闻图片是文字报道无法取代的新闻手段,“镜头后面是眼睛,眼睛的后面是头脑”。特别是固定栏目《冰点时评》,一扫“假大空”的文风,笔调之平实、文字之简练、问题之尖锐、思想之深刻,令同仁获益非浅。我经常与同事切磋其中奥妙,同事们也以能在这个栏目中发表新作为荣。
两年前离开采编岗位,但中青报依然是我的最爱之一。《微言快语》、《万花筒》、《浮世绘》是我每期必读的几个专栏,而且经常“记录在案”。寥寥数语,对我们了解社会、分析世事、感悟生命宛若醍醐灌顶。生活不如意、工作不顺心之际,读读诸位“明白人”的见地,有茅塞顿开之感。话不在多,说到点子上才好。
我想,中国青年报将会伴我走过今后或平坦或艰难的生活之路。
(作者系甘肃省记协副主席、秘书长)
“寻找《中国青年报》金牌读者(第二届)暨邀请报道对象回家”活动已接近尾声。详情请登录中青在线(www.cyol.net)活动专区或关注“中国青年报读者俱乐部”官方微博和微信(cyd-reader)。
玄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