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4月2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劳动者之歌

“深海的哥”叶聪:沉下心做好每件事

黄欢 本报记者 李润文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4月24日   06 版)

    驾驶“蛟龙号”潜至7062米深处,完成这一壮举的是一个34岁的青年人,他既是潜航员,又是主创设计者,名字叫叶聪。

    从2009年至今,“蛟龙号”51次下潜作业,叶聪承担了38次主驾任务,是“蛟龙号”每一次最新下潜纪录的创造者,被誉为“深海的哥”。

    “蛟龙号”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

    自小就热衷画图和设计的叶聪,对舰船尤为喜爱。1997年,叶聪考上了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终于有机会专心研究自己喜爱的船舶了”。在室友眼里,叶聪大学4年不是在画图就是在去画图的路上。

    2001年,叶聪毕业后来到中船重工七○二研究所工作。就在第二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正式立项。尽管初出茅庐,但叶聪仍旧自信地一遍遍设计修改潜水器的设计图。

    “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对当时的叶聪印象深刻,“他是个很有想法,做事踏实、细心、执着的年轻人。”

    2003年,刚刚工作两年、年仅24岁的叶聪被任命为“蛟龙号”总布置主任设计师,他成为该项目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

    有一次,因发现设计稿存在问题,叶聪连续工作了40个小时。“沉下心做好每一件事,努力并持之以恒,难题也会变得迎刃而解。”凭着这份执著和努力,叶聪与队友硬是完成了“蛟龙号”的设计任务,为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的顺利出炉,交上了一份高质量的答卷。

    沉着冷静成就深海尖兵

    2007年9月,“蛟龙号”从图纸变为了现实。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各项性能指标都需要进行海上试验来进行验证。

    第一次进入神秘的海洋,由谁来驾驶“蛟龙号”?

    “业务熟练,心理素质过硬,勇于承担风险,叶聪是最理想的潜航员。”“蛟龙号”项目主任设计师姜磊说。

    2009年8月,叶聪驾驶“蛟龙号”,首次缓缓潜入海中。内径为2.1米的“蛟龙号”载有3人,一个是主驾叶聪,还有两名试航员负责科研项目。

    一次下潜通常需要八九个小时,舱内狭小的空间里,3个人很难同时站起来。下水过程中潜水器舱内温度很高,“像进了桑拿房”,随着下潜深度递增,舱内温度会越来越低,叶聪和他的同事要不断地增加衣服。

    当下潜到50米时,为了检验通讯能力,首次将“蛟龙号”与母船连接的缆绳解开。不料,通讯信号接收不稳,对讲机瞬间“失声”。

    失去与母船的联系,一贯沉着冷静的叶聪心里也咯噔了一下,但随即静下心,一丝不苟地完成相关检测项目,耐心等待母船的信息反馈。1个小时后,通讯恢复,“蛟龙号”顺利出海。

    2009年到2012年间,“蛟龙号”每一次最新深度的下潜纪录,都是在叶聪的操作下不断刷新。

    因为出色的成绩和突出贡献,2009年叶聪获无锡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1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做好传帮带 刷新中国深度

    在老一辈科研专家的引领下,中船重工第七○二研究所大胆启用新人参与开发研制,19名成员中14人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以叶聪为代表的新一代创新团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靠团队精神,没有这样一支团结拼搏、攻坚克难的团队,是研制不出如此复杂的系统工程的。”“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感慨道。

    “蛟龙号”立项之初,我国研制过的最深潜水器只有600米,从600米到7062米,是一场艰难卓越的技术跨越。

    在承担主驾任务的同时,叶聪还要为新一代潜航员进行专业指导和培训。

    从2007年开始,他和队友一起为新招募的潜航员学员量身定制培训方案,使他们顺利通过专家考评,成为合格的潜航员。

    经过2011年的多次海试,付文韬和唐嘉陵也开始担当潜航员重任。“从此潜航员就拥有了集团军作战的优势,五位数深度的下潜目标将不再遥不可及。”叶聪说。

    中船重工第七○二研究所所长翁震平说,“蛟龙号”的研制成功,不仅仅是技术开发、经验累积的过程,更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年轻团队,对我国在深海领域的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提供了技术支持。

    本报南京4月23日电

分享到:
全国人民情牵雅安
“深海的哥”叶聪:沉下心做好每件事
4.38亿善款流向何处
我国首个国家级县域区域规划获批
李晖:内心的坚持
沈一丹:幸福的寂寞
王丽达:飞翔的梦想
进一步全面部署四川芦山抗震救灾工作
“能参加高考,我太高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