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我们血脉相连,我们是同胞。穿过山谷、扒开乱石,我在上面呼唤着你,可你已无法回答,你知道我有多悲痛。石缝里,我终于看到了你,搬开山石轻轻地抱出你,虽然你已远离。我流不出眼泪,只能致以军礼!走好,同胞!”
很难想象,这段温情、感性的文字来自成都军区雅安芦山抗震救灾的官方微博。读到这篇微博的时候,我正纠结一篇稿件如何呈现。在芦山县采访的6天里,我大部分的经历都被太平镇钟灵村的格早坪牵扯着。
在那里,从地震发生的当天中午起,就有成都军区驻川某炮兵团的84名官兵一直在搜寻一位被掩埋的群众,整个过程持续了120多个小时。最终,遇难者的遗体找到了,两名年轻的战士在挖掘的过程中被飞石砸伤。
稿件发出后,网上的评论不少。有感动的,也有说记者编故事的。其实我特别想推荐那些质疑的人看看这条微博。不在现场的人,难以想象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这84名官兵冒着生命危险寻找他们的同胞。
我和现场的一二十位官兵聊过,已经过了救援的黄金72小时,该怎么办,继续还是停止?他们的回答都很朴实,找不到,对不起家属期盼的眼神。
负责维护成都军区雅安芦山抗震救灾官方微博的干事说,写这条微博是因为他看到了另一组官兵救援的照片:官兵们徒手寻找被掩埋的群众,发现遇难者的遗体,官兵们脱帽向遗体默哀,一名战士弯下身子安慰遇难者的儿子。那一刻,军人不仅代表刚强。
4月25日我离开太平镇,来到成都军区陆航某旅采访,下午6点左右刚和旅长栗国聊了两句,突然有战士来报告,要执行紧急任务,太平镇有两名战士在搜寻老百姓时受伤了,要马上转运到成都治疗。
栗旅长匆匆离去。两个小时后,他驾驶的直升机返回。在停机坪上,我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驻川某炮兵团的军官左毅,在格早坪几天的采访中,我和这位一直冲在救援前线的年轻军官聊得最多。直升机运回的担架上,躺着他的两名被飞石砸伤的士兵兄弟。
栗旅长说,刚刚的气象条件并没有完全达到起飞的要求。但听说有战士受伤需要转运,他愿意冒一点险。从汶川大地震到雅安地震,成都军区陆航某旅承担的都是紧急转运伤员和投放物资的任务。栗国说,不仅是因为运送战士兄弟他才愿意冒险,只要是与抢救生命有关的任务,他们都责无旁贷。
4月26日晚,在格早坪搜寻任务中受伤的20岁的詹林润和23岁的张青静静地躺在成都军区总医院的病房里。这一天,已经有很多老百姓从媒体上知道他们的故事,自发地来探望他们。一位腿部有残疾的老大爷专门给两位战士拉了好几段舒缓的二胡曲。老大爷说,过去几天,战士们太辛苦了,希望他们好好休息,二胡曲能帮他们放松。
从地震当天开博到27日,成都军区雅安芦山抗震救灾官方微博的粉丝已经超过13万。负责人说,在地震后4个小时内,他们就完成了审批,发出了第一条微博。而且每天都有数十条更新,不仅有一线救灾的信息,还对老百姓关切的问题作出回应。救灾结束后,这个微博的使命也将完成。他们会停止更新,但会在互联网上保留这些微博,让大家记住这一段军民共抗天灾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