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5月02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人物说话

叶青:政府公信力如果栽在小小公车上太不值得

公车私用不出事情大家很难知道,许多官员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可能是“最倒霉的那一个”

本报记者 向楠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5月02日   07 版)

    叶青,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

    经历了这些年全社会的关注与推动,公车改革如今已经进入一种僵持的状态——大家都知道改革势在必行,但谁也不愿意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为如果真的取消公车,势必会受到许多利益相关官员的阻挠,很少有人愿意去啃这个“硬骨头”。

    自去年年底中央推行“八项规定”以来,传统“三公”问题中,公款吃喝、公费出国等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公众的注意力开始转向公车问题。近来许多地方政府配备豪车的事件被频繁曝光,公车改革效果似乎并不显著。近日,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公布,其中公车支出占比高达55.2%,再次引发公众对于彻底推行公车改革的热切期盼。

    “公车改革不仅是‘经济账’,更是‘政治账’。”曾连续8年向全国两会建议推动公车改革、被誉为“车改第一人”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指出,现在公车已经成为公众批评政府的集中点之一,如果政府的公信力栽在一个小小的公车上,那就太不值得了。如今,公车改革的政治、社会条件已经成熟,缺的就是政府大刀阔斧改革的决心。

    公车改革如今已经进入一种僵持的状态

    中国青年报:自“八项规定”实施以来,中央政府以及社会舆论对“三公”问题盯得非常紧,为什么还有一些基层政府和官员敢于在公车问题上顶风作案?

    叶青:拿公车问题与公款吃喝做一个对比吧。公款吃喝往往是群体行为,要一群干部才能吃起来,老百姓很容易看见,所以一旦治理,官员比较忌惮,会有所收敛。相比之下,公车私用等问题,往往是很隐蔽的个人行为,不出事情大家一般很难知道,更别说监督了。于是许多官员对此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可能是“最倒霉的那一个”。

    如今,一些地方还想出了许多应对监督的办法。比如,一般来讲许多政府公车的车牌号是有一定规律的,了解的人会分辨出哪些是公车,一些政府部门却将公车牌号与私家车的车牌号混在一块儿。这样一来,公车就会隐藏在数以万计的私家车中,谁也发现不了。还有一些地方的官员虽然不用公车,但却在“私车公用”。也就是说,开的虽然是自己的车,但一切费用都是公家在支出,有时候比用公车还浪费,却能轻易地逃避监督。

    公车问题之所以频发,是因为公车浪费与公车腐败长期以来根深蒂固地存在,甚至已经成了一种行政文化的代表。就拿县级干部来说,据我了解,许多地方县委书记配上一辆比较豪华的越野车,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你不让政府出钱买,官员就会让企业花钱买并将车挂在企业的名下,然后自己来用。你撤了这个县委书记,下一任县委书记过几年还会如此。所以说,对于公车问题,千万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从根本上进行公车改革。

    中国青年报:公车改革这场持久战进行了这么多年,问题却依然存在。这场战役为什么这么难?

    叶青:要让人家把已经吃到嘴的肉吐出来,你说难不难?对于官员来说,从公款吃喝、公费出国中能享受到的利益,也就是吃一顿饭、出一次国,吃饭、出国也不能天天都有。但是公车的问题不一样。如果一个官员配了公车,他就对这辆车享有完全的使用权,自己可以天天用不说,有时家人也在用。这对许多官员来说算是很大的好处,他们当然不愿意轻易放弃。

    经历了这些年全社会的关注与推动,公车改革如今已经进入一种僵持的状态——大家都知道改革势在必行,但谁也不愿意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为如果真的取消公车,势必会受到许多利益相关官员的阻挠,大多数地方主政者都清楚这个状况,很少有人愿意去啃这个“硬骨头”。

    车补只能是补偿性的,不能是收益性的

    中国青年报:关于公车改革,现在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取消说,即一定级别以下官员取消公车;另一种是限制说,即认为取消公车不现实,应将注意力放在限制公车私用上。您更倾向哪一种观点?

    叶青:公车私用是公车改革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但不能仅限于这个问题。因为从现在的情况来说,即便公车不私用,也会出现巨大的浪费。拿我的例子来说,我到汉口开会一般都是坐地铁,如果换成单位派车,会增加买车的钱、油费、司机工资这些成本,车子还需要在开会的地方等一上午,其他人就用不了车了。所以说,想要治本,肯定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取消公车,由公务人员自己解决出行问题,并发放一定数量的车补。

    当然,车补的发放不能变质。现在有些政府部门在经历了所谓“车改”后,原本配公车的人不但继续坐着车,每个月还能额外领到一笔车补。在我看来,这样的行为与贪污无异,应该依法查处。

    中国青年报:现在有一种反对车改的声音认为,许多领导干部平时工作很忙,如果取消公车,他们边开车边想事情有些不安全。您怎么看?

    叶青:只要内心深处不想车改,什么理由都能想得出来。我当了10年的副局长,都是开自己的车,平均下来每年要跑3万多公里,也没出什么事情。关键问题是,一些官员的观念需要转变,不要以为有公车坐是天经地义,十几分钟的路程也要坐车。不少公司职员整天要到处谈业务,没专车跟着,也没出什么安全事故。人家都能做到,我们的官员为什么做不到?不认真开车,谁都会出事。

    中国青年报:对于公车改革,您心中的理想方案是什么样的?

    叶青:这要分三个层次。首先,要确定公车使用的范围,一个基本原则应该是,只有在职的公务人员才能谈配不配公车的问题,退休的官员不管级别多高,也不能配公车,更不用说车补了。其次,在职的公务人员里,由于当前各级地方政府的党政一把手事务特别多,他们可以有专用公车,除此之外,其他官员都不能有专用公车。最后,对于取消公车的公务人员,可以改为发放车补,但是车补只能是补偿性的,不能是收益性的。总的来说,发放车补以后的财政支出,必须要低于有公车时的财政支出。中央政府也应该给车补的发放划一条红线,各地在执行时只能低不能高。

    公车改革是“经济账”更是“政治账”

    中国青年报:近10年来,您一直致力于推动公车改革。当看到公车腐败仍不断被曝光,您有挫败感吗?

    叶青:挫败感是一点都没有。一方面是因为,一开始就知道推动这项改革肯定会很难;另一方面,这些年下来,一些显著的改变让我觉得很欣慰。

    近年来,社会舆论对于车改的关注度,是有一个从冷到热的质变。如今,几乎每天都能在报纸上看到有关公车改革的报道,这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更关键的是,这些年政府对于公车改革的态度,也从回避慢慢变成了重视和积极应对。上一届政府已经连续两次把公车改革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是质的飞跃。在十八大后中央实施“八项规定”的大背景下,李克强总理又做出了包括公车问题在内的“约法三章”,公车改革的政治、社会条件已经日渐成熟,缺的就是政府大刀阔斧改革的决心。

    中国青年报:您如何看公车改革在当下的社会意义?

    叶青:在以前,大家对公车改革的关注可能更多是从经济角度出发,关心公车每年所占财政支出等问题。现如今,虽然公车背后的经济问题依然很重要,但某种程度上说,公车改革已不只是一本“经济账”,更是一本对政府形象至关重要的“政治账”。现在,公车已经成了老百姓批评政府的集中点之一,如果政府的公信力栽在一个小小的公车上,那就太不值得了。

分享到:
我国民图书阅读率较1999年下降5.5个百分点
开卷不再有益?73.2%受访者痛感垃圾书泛滥
叶青:政府公信力如果栽在小小公车上太不值得
网友变成行动派
微世界汇集抗震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