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消息,针对安徽女青年袁某坠楼死亡及社会反应,北京市公安局及时组织侦查、技术专家对现场勘查、尸体检验进行了认真复核,并再次梳理商城全部监控录像、走访调查当晚京温服装商城内人员。综合上述工作,袁某死因排除中毒、性侵害及他杀可能,系自主高坠死亡。(综合近日媒体报道)
浏览微博能够清楚地感觉到舆论变化和转折之快,8日上午网络议论纷纷,各种传言都有,短时间内迅速发酵成舆情,下午两三点时这种舆情发展达到顶点。而下午“平安北京”通报了关于此案的信息后,舆情迅速回转,媒体报道警方的通报后,网友的情绪和各种传言都平息下来。到现在虽然还有一些质疑和追问声,但因为警方的信息通报,人们已经不像刚开始信息缺失时那样充满情绪,事件已在脱敏中回归常态舆情,更多人已经能以对待一件普通案件的心态来关注此案。
这又是新媒体时代一个典型的案例,互联网时代事件的变化以秒计算,舆情瞬息万变,这要求政府应对这类事件时,一定要有与信息赛跑、与传言竞争的意识。这次,虽然关于此事的舆情在互联网上一度爆炸,但警方及时通报,跑过了舆情发酵的魔鬼速度。当然,回顾这一事件,也有一些值得反思之处,假如官方的反应更快些,通报来得更早一些,或者进一步前移,矛盾能解决在萌芽状态,就不会如此被动且差点酿成大冲突了。
毕竟,此案5月3日就发生了,发展到5月8日那种地步,中间有不少环节值得反思。
其一,应该对这类案件有准确的舆情预判。此案有许多刺激舆论发酵的敏感元素,符合很多人“弱女子受欺负”的故事想像。官方在接触到这种案件时,应该敏感地预判到事情的敏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去“脱敏”,需要充分、详尽的信息公开,去消除人们的想像空间,让人们觉得可以理解。而且,要将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问题后延。
如果我们的官方缺乏这种“脱敏意识”,不把这种事情当回事,意识不到这类事情的复杂与敏感,敏感事件遭遇公众敏感的情绪,难免是烈火遇干柴,短时间内形成对官方构成冲击、酿成大冲突的汹涌舆情。
其二,是信息公开。其实不只这类特殊事件,回望公共事件的舆情变化曲线,寻找这些事件舆情的转折点,都会发现几个重要的节点。首先是事件突然发生后,各种传言的疯传期,舆情在集结和酝酿;接着是公众对官方权威信息的渴求期;官方通报信息是一个转折期,官方通报得越早,舆情越可控。官方如果反应过慢,当矛盾已爆发而产生新的热点时,就会遭遇信任危机,不管你说什么都没人相信了。还好,这一次警方的通报出现在“公众对权威信息的渴求期”,所以能迅速平息。
当然,警方通报并不能终结质疑,公众期待进一步的调查结果来廓清人们心中的重重迷雾。信息都掌握在政府手上,把信息全部、及时地告诉人们,政府才不会成为情绪的发泄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