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05月16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桐庐:把“美丽”转化成“生产力”

本报记者 董碧水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5月16日   04 版)

    桐庐农村美景

    桐庐巴比松米勒庄园 (桐庐县委宣传部供图)

    “五星级农家乐”芦茨土屋 董碧水摄

    蓝天、碧水、青山、绿树、白墙、黛瓦……走进五月的富春江畔芦茨村,满眼绿意葱茏,宛如一幅幅水墨画呈现在眼前。实际上,作为首个全国乡村慢生活体验区,芦茨村仅仅是浙江省桐庐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在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山水资源的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桐庐把“风景”变成“产业”、将“美丽”转化成“生产力”,探索出一条山清水秀、民富县强的绿色崛起之路。“美丽乡村”不仅成为桐庐新农村建设的响亮品牌,也成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新样本。

    “富春江流经桐庐后,变得更干净了”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桐庐地处浙江西部,位于“西湖-千岛湖-黄山”国家级黄金旅游线的中心地段。镶嵌于青山绿水间的桐庐,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其独树一帜的山水风光,曾吸引了历代无数文人墨客。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许多地方一样,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凸显。在农村,更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溪沟成了垃圾污水的家”。近年来,桐庐以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为契机,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的“清洁桐庐”三年行动计划,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县四套班子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清洁桐庐”三年行动领导小组。

    以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为重点,乡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县文明办、爱卫办、生态办、十百办、城管办、在职调研员中抽调人员成立指导督查组,对全县“清洁桐庐”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指导和督查。各乡镇(街道)、行政村建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落实工作责任。同时,组织干部群众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彻底清除溪沟、池塘、路边、房前屋后的陈年垃圾。

    据统计,仅集中整治期间就组织5万余人次开展了1800余次集中整治,共清理陈年垃圾15000余吨、清理溪沟河道30余万米;对排查整理出的11大类75个问题,分解落实相关职能部门,逐个整改。组建农村环卫保洁员队伍1700余人,并开展了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工作,使农村卫生保洁初步实现了精细化、常态化和规范化。

    至今,桐庐县、乡、村三级农村环境卫生投入达8000余万元,基本形成“户集-村收-镇中转-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彻底解决了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2009年,随着乡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推进,桐庐建立了“县城污水处理厂-乡镇污水处理厂(站)-乡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城乡三级联动污水处理体系,对不能纳入城镇管网的污水则采用分散式生态处理模式进行处理。目前,全县已铺设污水管网2500余公里,建成小型农村污水处理工程2000余个,窨井7万余只,183个行政村及所有农家乐,全部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行政村全覆盖。以前沿溪沟排放、随处横流的农村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化成了清流。

    “污水净了、村庄绿了、环境美了”。农村环境的连片整治,一度污浊不堪的条条溪流如今清澈见底,有力地改善了桐庐农村的水环境质量和居住环境品质。桐庐县县长方毅告诉记者,桐庐已连续六年保持出境断面水质优于入境断面水质。“简单地说,就是富春江流经桐庐后,变得更加干净了。” 方毅解释。

    “宁可发展速度慢一点,也要保护好山水” 

    如今的桐庐,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2%,2012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0天。

    溪水潺潺、野鱼畅游、河岸葱翠,看不见垃圾的村道、窗明几净的农家小院。随着环境的改善,到桐庐的游客越来越多,芦茨村里一半以上的人家都开起了农家乐。原来的村支书、现在的农家乐老板方宗和说,路面干净了,河水清澈了,游客们来了都非常满意,村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生态是桐庐发展的最大优势。宁可发展速度慢一点,也要保护好山水。”如今,这已经成为桐庐人最大的共识。

    据介绍,自实施“环境立县”以来,桐庐就把转型升级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坚决摒弃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在招商引资项目把关中,坚持环保评审“一票否决”。据统计,仅3年时间,桐庐就否决各类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500余个,从源头上杜绝了新污染源的产生。大力开展重点污染行业整治,先后开展了电镀、冶炼、造纸、水泥、化工、石材等行业综合整治,关闭“低、小、散”重污染企业250余家,完成50余家企业兼并重组及提标改造。

    除了控新治旧,桐庐还大力引导和培育针织服装、制笔、机械制造、医疗器械、箱包等“块状特色”经济发展,现已拥有“中国制笔之乡”、“中国针织名镇”、“中国发电设备制造基地”、“中国蜂产品之乡”等近10张金名片。“这些基本都是生态无污染型的块状经济,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桐庐生态经济的理念。”方毅说。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推进中,桐庐不是以单项治理,单部门推动为方式,而是充分整合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村庄整治、改水改厕、下山移民、农村住房改造等各类新农村建设项目和资金,以及各部门的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强化督查指导,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力求实现资金投入最优化,治理成效最大化。

    桐庐还确立了“建设中国最美山水型现代化中等城市”、打造“山水如画、人间仙境”的县域大景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的目标,相继出台了《风景桐庐建设规划》、《桐庐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杭州市“三江两岸”生态景观概念规划(桐庐段)》等一系列规划。

    通过建设迎春商务区、滨江商住综合体、富春江水利风景区等,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先后荣获了“中国最美县城”、“全国文明县城”等称号。

    同时,桐庐县委、县政府要求以景点的标准来规划建设每一个村庄。在建设质量上,则以精致论高低,要求围绕人口集聚、产业带动和公共服务辐射能力,围绕挖掘与弘扬传统人居文化中的生态理念和“全域景区”、“全覆盖、可持续”,依托山水资源,设计“一村、一景、一业、一貌、一品”。

    桐庐“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是,把建设生态文明与建设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将农村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让农民共享现代文明,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通过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农家乐产业和休闲乡村旅游,同时推动着桐庐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化,增强了桐庐农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使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源泉。

    “建设美丽乡村,最终落脚点是村美民富”

    “美丽乡村”不光美了乡村环境,也美了千家万户,更要让万千农民的素质得到提升。从2011年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始,桐庐迄今打造了诗画山水带、古风民俗带、产业风情带、运动休闲带、生态养生带5条风情带,开展了5大乡村风情节,重点培育了25个风情特色村。

    美丽乡村的建设,除了桐庐农村居住环境的改善,村民生活品质的提升,还惠及了桐庐的其他产业。依山傍水的美丽乡村设计,首先带动了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游,让桐庐实现了以观光游为基础、休闲度假游为主导、特色文化游为补充的旅游多元化。

    村民们通过对农居房的升级改造,庭院的休闲化建设和开发绿色休闲食品,多了增加收入的来源。通过改良品种、采取不同品种搭配和间作,来延长观赏、收获周期,又提升了乡村游的品质。

    休闲乡村游也给当地特色农产品打开了销路,并促进了现代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和规模经营,带动了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有的还走出家门,走向了世界。据悉,“桐庐土菜馆”仅杭州城区就有200多家。

    横村镇阳山畈村种植有1500多亩的水蜜桃。作为“山花节”的主会场,阳山畈村从2009年到2012年就接待了游客50万人次,去年还创下了5天内接待游客近5万的纪录。

    “桃子从以前的按筐卖,到后来的论斤卖,到现在,顶级的蜜桃已经是论个卖了。”据村委会主任说,仅种桃这一项,去年该村农民人均收入就超过了1万元。

    美丽乡村建设,最重要也是难度最大的,是农民的“创业增收生活美”。中共桐庐县委书记毛溪浩认为,“建设美丽乡村,最终的落脚点是村美民富。美丽乡村,并不仅仅是美丽。对农民来说,收入的稳步提高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据统计,目前,桐庐上规模的农家乐就有147家,接待游客105.4万人次,实现直接收入6405万元,带动农副产品销售3.1亿元。

    去年,桐庐的接待游客755万人次,其中休闲乡村游接待近200万人次,旅游接待总量和乡村游接待量同比增幅超过12%和35.6%,双双创下新纪录。

    在桐庐县风景旅游局局长徐利民看来,这些成绩,离不开桐庐的美丽乡村建设,是景区旅游与秀美休闲乡村游的珠联璧合吸引了游客。

    会讲英语的环溪村村委主任周忠莲已然成为了一个义务导游,自豪地向一批批国内外客人介绍村庄的变化。她说,以前,村里一年到头都没有游客,现在多的时候一天要来三四百人。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改造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工商资本投资被有序引导到农家休闲旅游开发,桐庐的“生态优势”演化成经济优势,资本与农户“共赢”成为桐庐“美丽乡村”建设的突出特点,横亘在桐庐城乡之间的无形之“墙”也逐渐被推倒。

    目前,桐庐结合正在进行的“三江两岸”生态和景观保护工程,“通过绿道和水路游线把分散在各处的乡村美景进行串联,整合打造一个开放式的‘富春山居图实景地’。”毛溪浩说,广袤的乡村大地,是城市的后花园,是心灵的栖息地,更是老百姓生活着的幸福家园。

本报记者 董碧水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5月16日 04 版)

“扬”帅开出中国男篮改造药方
技术转型成邹市明当务之急
金牌杠杆非“推优”长久之计
图片新闻
桐庐:把“美丽”转化成“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