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因“泄密门”而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彭博社,正面临更大的压力。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继美联储及其他一些公共机构之后,欧洲及亚洲一些国家的央行也相继就泄密一事对彭博提出质询。(《经济参考报》5月16日)
彭博社一名记者跟踪高盛合伙人使用彭博终端机“足迹”的小事件,引发了震动世界的彭博“泄密门”大事件。笔者之所以说其是“小事件”,是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和大数据时期,IT数据供应商平台经营者跟踪线上用户“足迹”,从而挖掘分析其“商机”,是一个很正常不过的事情。
然而,小事件却反映出大问题。因为这种跟踪不是在公共网络页面跟踪,而是直接进入到了客户租用的彭博终端机里进行窥探和挖掘。更加严重的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美国财长盖特纳使用的终端机,都被彭博记者进去过。假如伯南克经常浏览一个页面,而这个页面上是与利率相关的信息,彭博社内部可能会提前判断是不是利率政策将要变动。又比如一些外汇储备大国的交易员在彭博终端机上,频繁浏览金融市场一种产品或者几种产品,稍后,央行行长或者外汇资产投资决策者同样浏览这些内容,那么,彭博会预测这些金融产品的买卖。
彭博在仅仅20年的时间内,超过了有150年历史的路透集团,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金融信息供应商,其用户达到31.5万户,而且都是高端用户。不论是华尔街投行还是新加坡的交易大厅,不论是对冲基金还是美联储伯南克的办公室,还是中国主要的银行、券商、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公司等都是彭博的用户。更重要的是,彭博是集新闻、数据和数据分析为一体的全球强势资讯、研究分析机构,“泄露门”事件被披露,必将引发全球反响。
欣慰的是,这次被泄露的只是用户在登录和浏览方面的基本数据,而核心关键信息并没向第三方开放权限。尽管如此,彭博公开道歉称“这个错误不可原谅”,并声明已取消记者接触此类信息权限。在没有接触用户核心数据以前发生基本数据的“泄密门”事件,并未造成严重后果。
不过,其带来的警示却是巨大的。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来临,网络将成为经济、生活、文化甚至政治如影随形的东西。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会经常性地在网络上留下“足迹”。这些“足迹”将会被商家用于商业信息挖掘,也会被各种不良商家用来谋取利益,甚至被用于政治文化上的采集捕捉。如何保护包括政府、集团、个体在内的各种社会角色在网络上的信息“足迹”安全,迫在眉睫。
彭博“泄密门”发生后,各国专家发出的一个声音是,彭博和路透集团几乎垄断了世界金融信息供应市场。彭博和路透无论是在国际市场,还是在中国国内,都是具有寡头垄断地位的主流金融信息服务商,两者所占市场份额超过70%。客观地说,这种垄断是彭博和路透一步步做大做强的必然结果。这提醒各个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网络平台将是各类信息的主要提供渠道,网络经济金融信息供应是经济金融的要塞和中枢。中国若在这种要塞和中枢没有一席之地,经济金融活动安全将面临威胁。
余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