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甘肃定西5月19日电(记者张国)33岁的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团委书记张玥今天红着眼眶回到了她10年前支教的地方。
她已认不出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巉口中学的样子。她四处寻找10年前的宿舍、教室、操场、水窖,有的已经消失了。对此她既失落又高兴。
“如果跟我的记忆一模一样,那就体现不出发展来了。”她说:“这种感觉刚刚好。它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没有面目全非,还有一点过去的痕迹——巉口学校是西部发展的缩影。”
2003年,张玥参加了团中央、教育部等组织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成了巉口中学的一名英语教师。等到1年后离开时,她认为自己发生了“灵魂上的改变”。
此后,张玥回到母校读研、留校工作。巉口中学学生的自强精神,激励她提前一年读完了硕士。“了解到当地孩子的艰苦,你会知道自己浪费了什么。”
她无数次梦回定西,并把这种“病态式的思念”传染给了学生。她在天津师大的学生已有5人先后赴定西支教。
目前在安定区内官营中学担任高三语文老师的高强就是受到张玥影响的一个学生。他生于1990年,此前从未到过农村生活。张玥有关西部的宣讲给他造成了冲击,以至于他觉得自己闭上眼睛,就能想象出那些希望工程“大眼睛”式的学生。
今天,即将结束支教生活的高强黑了、瘦了,这让张玥心疼。她回忆起自己当年的艰苦生活,可记忆里已经没怎么留下艰苦的成分了。她说,志愿者的确辛苦,可如今总能想到它的美好。美好之处在于,我们做不了伟大的事业,但是真的在做能够帮助别人的事情。
今年年初,张玥还接到一个名叫何小虎的巉口中学毕业生的电话。何小虎整理资料时发现了张老师的电话号码。他试着拨打,没想到真能再次听到老师的声音。
这个来电加重了张玥对西部的思念。她用很多方式抒发过这种感情。她在天津师范大学带领学生排演过一部名叫《青春之歌》的话剧,其中的角色“谢老师”是个重要人物,剧情最后设定为谢老师在定西扎了根。今天,张玥又一次见到了现实中的谢老师。
39岁的谢重新如今是巉口中学团委书记。他是1998年中国第一批“西部计划”的支教志愿者,等到张玥2003年到来,他仍然没有离开。
“我已经定在这里了。”谢重新对记者说。1年支教服务期满后,他原本要离开。可是那个47人的班级在最后一堂课喊完“起立”后,再也不肯坐下,问他“下学期还来不来”。他最后与每个学生拉勾,约定不走了。
“支教志愿者的接力棒传了下来。”谢重新说,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来了又走,可他们的精神传了下来,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而一次次把学生送往定西的张玥说,当学生接过接力棒,她总会告诉他们,“1年的时间很短,个人能给当地带来的改变也极为有限。教学的辛苦、物资的匮乏,真的不算什么。你会感受到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不断超越的收获和奉献的快乐——你从定西得到的,远超过你给予定西的。”
张玥又将告别定西,不知何时归来。可她认为,自己的一部分永远留在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