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5月2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健身操队数倍增加,新建体育场地紧邻学校——

甘肃灾后重建注重体育设施惠民功能

本报记者 慈鑫文并摄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5月21日   05 版)

    甘肃文县的健身操队在室内健身馆晨练。

    5年前,甘肃南部的陇南、甘南等地受“5·12大地震”的影响,灾情严重;2010年,舟曲县又遭受“8·8特大泥石流”灾害,这座群山环抱的小城几乎毁于一旦。到今年5月,“5·12大地震”已过去整整5年,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甘肃南部灾区的重建工作基本完成,新建的小区和大型公共建筑遍布城乡,其中,公共体育设施成为重建亮点。近日,本报记者随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和甘肃省体育局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陇南地区进行采访,了解到便民体育设施建设成为灾区重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民生工程。

    群体活动助市民完成心灵重建

    5月16日早上7点,舟曲县春江广场上数百名群众正在跳健身操,人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在2008年和2010年曾遭受两次重大灾难——人民生命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的同时,深深的悲痛和哀伤之情也曾弥漫在小城之中。

    当重建家园的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时,民众的心灵重建或许更加困难。陈雅君是舟曲县朝阳女子健身队队长,2011年3月,泥石流灾害发生半年后,健身队重新出现在春江广场。“健身队里有一半的队员家中有亲属遇难,所有人的心情都异常悲痛,那种伤心、恐惧直到今天也不可能从我们这些亲历过灾难的人心中抹去。但生活还要继续,哭是一天,笑也是一天,我们不能永远活在悲痛中。”说到那些突然离去的亲朋好友时,陈雅君眼中仍噙着泪。

    “如果说,灾难发生前,我们在一起跳操主要是为了健身的话,灾难发生后,愉悦心情就成了参加健身活动的主要目的,集体活动可以帮助大家重建积极乐观的心态。”陈雅君说,“从最初只有十几、二十几个队员重新参加活动,到跳操的人数恢复到灾前上百人的水平,用了几个月时间。最初外界有非议,说这些人怎么还能像以前那样跳舞?我们也曾向有关部门询问在公共场所重新跳健身操是否合适,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支持我们,越来越多的队员也重新回到队中,因为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渴望,那就是不忘却灾难,但不能永远生活在灾难的阴影里。”

    体育健身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社交活动,让参与者的心灵更加充实。“有一位队员曾跟我说,她在家里进行了很久的思想斗争才重新回到队中,在第一天活动中,畅快的感觉就让她压抑在心中大半年的痛苦一扫而光,不仅她自己的心态变好了,她还影响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家里也逐渐淡化了亲属遇难带来的悲痛。”

    “8·8灾难”之前,整个舟曲县城只有两三个健身操队,活动地点也只有春江广场。灾后重建几年间,舟曲县的健身操队一下增加到11支,自强感恩健身队、舞之梦健身队、青春年华健身队等队名,无不显示出队员渴望通过健身活动重塑美好心情的诉求。

    考虑到体育健身对灾区群众重建乐观心态难以替代的作用,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受到舟曲政府的高度重视,“可满足群众晨晚练使用的公共健身活动场地,从过去的一两个增加到了7个”,舟曲县副县长徐亚升介绍说。要知道,在舟曲这样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城,整出一块平地十分困难,新增的公共健身活动场地来之不易。

    新建体育场地体教共用

    甘肃南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陇南市的1市1州10个县,都受到“5·12大地震”的波及,如今受灾的这些地区除陇南市武都区外,全部已建成或在建带有标准跑道的体育场,这得益于甘肃省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体育惠民工程”,“一乡一站(文体活动站)”和“一村一场(篮球场)”建设在灾区的乡村大力推进。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甘肃南部的1市1州10个县在公共体育设施方面的投入达到7亿元,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后到‘5·12大地震’发生前的近60年时间里,甘肃南部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投入的总和。”甘肃省体育局副局长石生泰说,“过去山地多、平地少的甘肃南部地区几乎没有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受灾的几个县连一块标准体育场地都没有。通过灾后重建,这一地区的公共体育设施水平出现了‘质的飞跃’,从全省的落后地区一跃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西部发展水平最好的地区。”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看到已经竣工的文县、宕昌县、舟曲县的体育场,都有400米标准塑胶跑道,跑道中间是人造草皮足球场,旁边还有可容纳3000人到5000人的观众看台。这些体育场的共同特点,是紧邻一所学校——在教学时间,体育场供学校使用,在课余时间,体育场向公众免费开放。据石生泰介绍,甘肃南部地震灾区的新建体育场,全部由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共用,这种管理机制既提高了体育场地的利用率,也缓解了当地学校缺乏体育场地的困难。另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推行已久但收效并不明显的“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工作,也因场地权属问题不再成为障碍,而得以顺利实施。

    引导社会资金介入公益设施建设

    甘肃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几年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后,国家大力扶助灾后重建,加上甘肃省政府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高度重视,2012年,全省全民健身投入首次超过1亿元。

    但仅依靠政府投入,还不足以弥补公共体育设施所需的巨额资金缺口。据陇南市体育局局长王健补介绍,陇南地区大量公共体育设施的建成和使用,使得维护资金来源成为新的问题。

    而在土地资源紧张的甘肃南部山区,新建公共体育设施还面临土地成本高昂的问题,购买地皮或搬迁原有居民的投入,远远超过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本身的花费。

    在甘肃南部的临夏市,记者看到一种新的融资模式用于建设公共体育场地。

    临夏市折桥镇苟家村全民健身中心占地约2000平方米,包括两个篮球场、两个羽毛球场、4个乒乓球台和观众看台、照明设备等设施,总投入超过600万元,其中大部分成本用于占地搬迁,如果仅仅依靠政府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几十万元投入,健身中心只能是空中楼阁。

    当地政府的做法是,引导社会力量加入到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来。一名热爱篮球运动的当地企业家,主动承担了苟家村全民健身中心建设的大部分资金,这名企业家后来成为临夏市篮球协会副主席,并长期负责当地群众性篮球比赛的组织和承办。

    引导社会力量介入公益性体育事业,在西方国家已是常态做法,但在我国大多数地区还非常少见。临夏市的这一办法已经引起了甘肃省体育局的注意。石生泰表示,今后将推广临夏市的做法和经验,为甘肃省新建、维护公共体育设施和场地摸索出利用社会资源的长效机制。

    本报北京5月20日电

分享到:
右翼政客益发猖獗 日本民众开始警醒
安倍再造“拜鬼”谬论
垂涎缅甸市场 美国仍存狐疑
图片新闻
甘肃灾后重建注重体育设施惠民功能
世乒赛男单决赛没有输家
卡马乔:中荷之战不想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