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北京市朝阳体育中心主体育馆内,3000多个孩子随着广播中《运动员进行曲》的节奏,列成一个个方阵走过主席台。不同于常规的学校运动会,运动员方阵中高举的牌子上除了各自的校名,更醒目的是“最美吉林”、“我爱家乡四川”等富有地域特色的口号,这些主要来自朝阳区36所随迁子弟学校的学生,因为“北京·朝阳我的第二故乡运动嘉年华”活动而得以召开一场专属的运动会。
“突出家乡特色的方阵,让我很感动。因为父母工作的缘故,这些孩子要离开家乡,在陌生的城市中成长,更需要用体育的力量让他们学会乐观。”冬奥会冠军、现任国际奥委会委员杨扬,是本次活动主办方之一冠军基金的创始人,她从2009年开始做公益项目时,就对随迁子女的体育教育情况进行关注,“在这些学校,很多音体美的课程都有缺失,并非所有孩子都有机会得到体育教育,这应该是每个孩子都能享受的权利。”
比赛中,运动会的“兼职摄影师”马恒低着头摆弄相机,他一边笑着翻看刚拍摄的学生竞赛照片,一边摇头自语,“这些孩子不容易,我有点被感动了。”马恒指着相片上一张张紧张、兴奋、被晒得黑黑的面庞,提醒记者留意孩子的表情和动作,“你看,一个简单的侧身踏步动作,他们做得都很生疏,表情怯怯的。”做过多年社工的他,一眼就能看出孩子的需求,“对这些随迁子女来说,参加正规体育运动的机会太少了,更何况是这样大型的运动会。”
马恒的本职工作是朝阳青年汇老君堂服务点的一名专职社工,他所在的朝阳区十八里店乡老君堂村,是密集型产业聚集区,算得上“流动人口大村”,因此,这个服务点的重点服务人群即为在京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村里有两所学校,99%的生源是随迁子女。”经常带着这些孩子做作业和打乒乓球的马恒,将运动场上有些孩子表现得“过于业余”,归结于“平时缺少锻炼”。他曾去部分学校调研过,也常和在京务工的青年汇会员交流,从家长那里他了解到,“缺乏像样的操场、运动设施和专职体育老师”令“随迁子弟学校的体育教育跟不上本地普通学校的水平。”
朝阳区明圆学校条件相对较好,尽管操场狭小且全是砖地,王春红还是能够和另一名体育老师一起,以“娱乐教学”的方式完成全校1000多名学生的体育课程教学。但转变家长的观念和改变孩子因不停辗转而在某些能力上不足的现状,也成了随迁子弟学校体育教学的新课题。“现在的孩子体质普遍偏弱,随迁子弟学校的学生更容易被‘溺爱’,所以体质更弱。”王春红不时要向来自五湖四海、怕亏欠了孩子的家长灌输“体质越差越要加强锻炼”的思想,同时,还要通过增加团体项目等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体意识,“因为家长工作变动,很多学生只能不停换学校,因此,造成了部分孩子内向和自我的性格,希望能通过体育锻炼让他们有所改变。”
“冠军的力量,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励,让孩子们学会自信和坚强。”雅典奥运会冠军、前国家女排队员冯坤在运动会上带领运动员宣誓,她希望眼前认真跟着她重复誓词的这些孩子,能通过这场运动会“玩得开心,找到家的感觉。”而杨扬对笔者表示,运动会只是开始,如果遇到在运动项目上有天赋的孩子,可以为他们提供进一步接受培养的机会,“随迁子弟学校体育教育的建设,需要全社会从不同角度参与,不能坐等状况变好,要各尽所能。希望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覆盖能更全面,加上社会力量多予以关注,也许在他们中间,会出现未来的奥运冠军。”
本报北京5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