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对角羚现在已经不怎么怕人了,骑着摩托车从它们附近经过也不会跑,这在以前早就跑远了。”青海省共和县切吉乡加什科草原上的青年牧民达哇太用普通话说起他和中华对角羚的故事,就像是谈自己的朋友。
中华对角羚因头上双角近角尖处显著内弯稍向上而得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种美丽的生灵只生活在环青海湖地区,但由于环湖地区的生态状况日益恶化,中华对角羚已经面临着种群灭绝的危险。他们要面对人类活动的压力,还要面对自然界的捕食者。
达哇太小时候并不知道中华对角羚的学名,藏族牧民都叫它黄羊。在达哇太的爷爷辈,一些藏民还捕猎中华对角羚食用。但达哇太小时候还是能够经常看到黄羊群,最多的一群可以达到上百只。
16岁时,达哇太在草库伦草场上抓到一只黄羊幼仔,觉得它很可爱,就在家圈养起来。慢慢地,小黄羊就像他的小伙伴。1年之后,在爷爷的极力劝说下,他非常不舍地将小黄羊放回了草原,从此达哇太对动物爱怜的情结在心中扎下根来。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达哇太的家乡实施草场保护和分户政策,每家每户都在自己的草场边缘围起了围栏,防止别家的牛羊跑进自己的草场。这让中华对角羚等野生动物的行动大大受限。
达哇太很心痛,他常常看见野生动物的尸体挂在围栏的铁刺上,常常看到打猎的不法分子枪口对准那些无助的动物,自己却一筹莫展。
2008年5月,当地团组织和环保部门开始投入经费保护中华对角羚,与牧民签订协议,成立巡护队,鼓励牧民拆掉过高的草场围栏。这触发了达哇太的热情,他不仅第一个报名参加巡护队并担任队长,还积极劝说邻居拆围栏。
“每家每户做工作,即使政府有每米5毛钱的补贴,还是没有人愿意拆围栏。”达哇太的家人甚至还阻拦他拆自家护栏。达哇太不厌其烦地做家人和亲友、邻居的工作。几年来,全村陆续拆除了8万余米的护栏,中华对角羚重回自由。
巡护队共有9人,在2008年到2011年间每人每月能领到1000多元的巡护补贴。2011年3月后,补贴停发了。虽然如此,达哇太仍坚持带着巡护队,每月在98万亩的大牧场上进行五六次巡护。
达哇太和他的巡护队用自己的行动改变着草原人的态度:在加什科村藏族群众与海西茶卡镇蒙古族群众每年举办的赛马会、物资交流会上,巡护队一次又一次地散发宣传海报和宣传资料,呼吁牧民保护珍贵的中华对角羚。
生活日渐富裕的达哇太还在今年的赛马会上赞助两万元购买奖品,达哇太也因此更加出名,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达哇太是保护中华对角羚的“头儿”,村书记力秀加、村长杨秀在保护中华对角羚方面也唯达哇太马首是瞻。
“前些天,隔壁村还有人打电话问我怎么保护中华对角羚,我也借机大大向他宣传了一把。”说起这通电话,达哇太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中华对角羚因为有了达哇太这样一批“朋友”,种群在迅速扩大。
“2008年成立巡护队时,队员们找了好几天才发现了三四十只,现在经常可以看到中华对角羚的身影,有时一群就有几十只,总量接近400只。”达哇太说,“最高兴的事就是告诉别人,我家的草场上有中华对角羚这样的珍惜动物”。
本报西宁5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