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央企社会责任报告正在密集发布,相关消息不时见诸报端,却并未引起公众广泛注意。
与此同时,不久前,审计署对10家央企进行审计。审计发现了一系列问题:部分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会计核算不准确,报表编制不完整;部分企业投资决策和工程项目管理不规范,部分项目存在论证不充分、程序不合规,个别项目因经营决策不当造成重大损失;部分企业对内部管理重视不够,对下属单位的内部管控存在薄弱环节。这些问题一经披露,就引发公众热议。
公众对央企新闻的一冷一热,从一个角度折射出央企社会责任报告的尴尬处境,更引发人们深思:央企社会责任报告,究竟应该向公众负责任地报告什么?
央企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已成为常态
2008年,国资委发布《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正式将央企社会责任履行纳入到企业的日常工作范畴,117家央企在2012年底前,必须完成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工作。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5月30日,已有92家央企公开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不仅如此,央企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呈现出多元化之态:中国石油等发布了国别报告,国家电网等发布了绿色发展报告,长江三峡集团发布了环境保护报告,华电集团发布了水电可持续发展报告。
不可否认,中央企业在社会责任领域作出了持续努力。
国资委相关负责人称: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是中央企业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内在要求。2011年11月,中国社科院发布《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显示,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指数年度增幅最大,外资企业其次,民营企业略有退步。
不能只报喜不报忧
尽管越来越多的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但不可否认,对公众希望了解和知晓的信息发布并不全面。
“对于体积庞大的大型企业而言,及时与公众交流尤为重要。在很多无法深入了解企业的公众眼中,有的企业责任报告更像是释疑手册。”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钟宏武评价说。
那么,央企社会责任报告究竟该包含什么?
钟宏武认为,企业责任报告的本质是披露企业对社会带来的影响,这必然包含了正面和负面信息。“比如在急难险重等关键时刻,有责任的企业敢于站出来,尽快抚平社会伤害,这是重要信息。但企业经营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排放问题、安全事故、产品质量问题等,同样是公众渴望并有权了解的内容,报告中也必须加以体现。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责任报告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平衡性。报喜不报忧、和风细雨、一片光明式的责任报告已经不符合当下公众的心理预期了。现在信息传播如此迅速,很多生产事故、产品问题等,公众早已知晓,一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却只字不提”。
“还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报告的完整性。一份合格的企业责任报告,核心指标应该从几十个到上百个不等。只有指标全面了,公众才能对其建立全面的印象。”钟宏武说,近两年,央企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阐述自身业绩同时,尝试借助媒体、网络了解公众到底想听什么。其实公众并不是要揪住企业的问题不放,而是期待一个开诚布公的态度。”
应注重报告平衡性、完整性
日前,一份针对《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社会责任报告2012》(下称《报告》)的评测引发了公众关注。这份评测从报告的完整性、实质性、平衡性、可比性、可读性、创新性6个角度作出打分。
值得关注的是,在平衡性一栏,评级专家组给出了3颗星,并评价“《报告》披露了‘员工伤亡人数’,并对‘6.29’火灾事件作了简要描述,具有一定的平衡性。”在改进建议中则提出:应“增加行业性关键核心指标披露,提高报告的完整性”、“增加负面信息的披露详细度及应对预防措施,提高报告的平衡性”。
“这是央企一次很好的尝试。就好比我们和人打交道,如果他只说自己的优点,难免缺乏诚意。相反,如果其坦承地回顾曾经发生的问题、错误,并诚恳接受别人的意见,沟通的效果往往更好。”钟宏武说。
中国华电集团2012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日前被中国社科院评为5星级,其中一个重要指标是,报告中披露了“设备、人身事故发生数“、“非计划停运次数”等负面数据指标信息,报告中坦诚表示,“2012年,尽管公司安全事故呈下降趋势,但基础较差区域安全生产仍须引起高度关注”,并明确表示充分记取事故教训,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入整改。
不久前, 环保部门通报重大环境问题,一些央企被点名道姓。
那么,今年审计署公布的部分央企审计情况以及环保部门的通报情况,是否应纳入社会责任报告中?对此,钟宏武认为,考虑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往往是对上一年的回顾,与审计内容有时差,“相关企业有义务在来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中针对审计及环保有关具体问题作出解释,这些都是社会责任报告平衡性和完整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