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6月06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99.0%受访者直言擅拍私信破坏人际信任

75.2%受访者认为当前人际信赖被经济利益绑架的情况普遍存在

本报记者 向楠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6月06日   07 版)

    漫画:金艳

    近日,一则“钱钟书先生一家私人信件及手稿将被拍卖”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一向深居简出的钱钟书先生夫人杨绛先生罕见地公开发表声明反对,并表示不惜亲自上法庭维权。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搜狐新闻客户端和手机搜狐,对6181人进行的一项题为“你怎么看钱钟书一家私人信件将被拍卖”的在线即时调查显示,94.9%的受访者表示一直关注此事。92.3%的受访者表示支持杨绛先生要求停止此次拍卖的主张,其中58.4%的受访者“非常支持”。

    62.2%的人认为对钱钟书先生一家私人信件的拍卖既不合理也不合法

    公众如何看待此次对钱钟书先生一家私人信件的拍卖?调查显示,62.2%的人认为此次拍卖“既不合理也不合法”,19.8%的人认为“合法不合理”,16.6%的人认为“合理不合法”,仅0.3%的人认为“合理合法”,另有1.1%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北京市某高校研究生刘丽(化名)一直关注这件事的后续进展。对于拍卖的举动,刘丽的态度很明确。她认为,委托拍卖的人虽然通过赠与获得了对信件的所有权,但是在处置这些信件时,仍然需要尊重杨绛先生作为作者的著作权,未经同意私自拍卖就是侵权。

    一名搜狐云南网友表示,私人信件是每个人隐私的核心部分。不论在何时何地,尊重他人的隐私都是每个社会成员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底线。于情于法,不征得杨绛先生同意就拍卖人家一家人的私人信件的做法,的确值得商榷。

    安徽淮安的盛先生更是直言,我们社会不能只要是值钱的东西都拿去卖,而不管它是否还涉及其他人的合法权益,以及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社会价值观中过于强调拜金主义,事事只向钱看,这种可怕的倾向最终会毁了我们的文化。”

    日前,中拍协、国家版权局、中国作协相继发表声明,明确表示支持杨绛先生维权。5月26日,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的权威法律专家,就钱钟书先生一家私人信件被拍卖一事也进行了研讨。研讨会上,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申卫星教授指出,名人信件上负载有多种权利,除了纸张的所有权,还有纸张上所负载的著作权以及纸上信息的隐私权。此次事件表面上只是一封信的问题,实际上有着复杂的权利负载,必须慎重考虑。

    与会的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杨明认为,拍卖公司在拍卖过程中,往往会出于宣传推广的需要,制作光盘以及宣传资料。如果光盘的制作涉及信件的复制,显然需要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否则,就侵害到复制权。如果作品是未曾发表过的,还会侵害作者的发表权。

    中国社科院知识产权中心副主任李顺德研究员,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拍卖私人信件侵犯了杨绛先生两大种类的权利——著作权与隐私权。对于著作权来说,未经许可公开发表即为侵权,但如果拍卖双方进行了拍卖过程中以及拍卖后的保密性约定,这一权利主张就可能遇到阻碍。而隐私权作为一种人身权利,只要违背了权利人的意愿就已经构成侵害。“所以杨绛先生应该首先主张作为人身权利的隐私权。”

    44.6%的人感叹很难交到超越利益关系的真朋友

    针对拍卖事件,杨绛先生除了表达自己坚决维护合法权益的决心之外,还向整个社会抛出了一个问题。声明中,杨绛先生这样质问:“为什么个人隐私、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多年的感情,现在都可以成为商品去交易?”

    “杨绛先生的此番质问的确发人深省。”一名民意中国网网友说,未经同意擅自将附着了朋友之间友情与信任的私人书信作为商品拍卖,这是赤裸裸的拜金主义行为。如果社会不谴责这种行为,日后人人效仿,那真正的友情在我们社会将无立足之地,本就觉得很难交到知心朋友的现代人,会变得更加孤单。“在金钱面前,这一次是友情败下阵来,下一次又会是什么呢?”

    调查显示,75.1%的受访者表示,不能接受自己的私人信件未经允许被他人公开。高达99.0%的受访者直言,未经许可公然拍卖他人私人信件的行为,破坏了基本的人际信任,将拉低我们社会的道德底线。

    “此次事件中的关键词并非是‘公开’,而是‘拍卖’。”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柠向记者解释,作为重要研究资料,名人书信和书稿迟早都会公开。但是公开多少、公开什么内容,写信人或著作权委托人在一定时间内是可控的,而且这种公开并非商业性。可是拍卖就不同,是赤裸裸地将这些私人信件和手稿变成具有增值意义的商品。拍卖后,收藏人选择是否公开的标准往往只有一个,就是这些东西有没有升值,自己是否会获利。这时候,写信人只能眼看着自己的私人书信成为商品流入市场,完全无能为力。

    “信件是私人之间交流感情、传递信息的媒介,它承载的是朋友之间的感情和信任。现在,这个媒介被物化、被商品化了。此时,购买者买的就不只是几张纸,而是他人的隐私。这换做谁都很难接受。”张柠说。

    “如果私人往来信件在不征询写信人意见的前提下,就被当作商品公开拍卖,将会给社会带来极为不良的伦理示范后果。” 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孙春晨指出,这种做法会给人们一种心理暗示,即在市场经济社会,连浸透了私人交往情感和友谊的信件,都可以通过交易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那么,还有什么不能成为商品呢?这是对人世间底线伦理的根本性挑战。而且在人们的权利意识日益增强的当代社会,原本应得到社会尊重和法律保护的个体正当权利,在利益面前显得如此脆弱,这将导致人们产生人人自危的防范意识,从而不利于友善的社会道德氛围的形成。

    “从杨绛先生的质疑中,可以看出她对当今社会道德状况的不满与悲哀之情。人与人的相互信赖、尊重隐私是生活的道德基础,然而,这件事表明,在经济利益面前,信赖和隐私有可能被出卖。如今,人们之间互不信任的社会心理弥漫,极大地加大了人际正常交往和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情感代价和经济成本。这种背景下,我们整个社会都应该以此次事件为契机,进行彻底的反思。反思我们的社会交往中到底有哪些基本的伦理规范不能丢弃,反思在利益诱惑与友谊情感之间,我们应该作出怎样的选择。”孙春晨说。

    值得警醒的是,此次调查揭示,75.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赖被经济利益绑架的情况普遍存在。44.6%的受访者坦言,已经很难交到超越利益关系的真朋友。

分享到:
99.0%受访者直言擅拍私信破坏人际信任
武汉拟对未婚妈妈罚款
网友担心罚出不良后果
炎炎夏日到蓬莱享受神“闲”生活
“2013蓬莱神‘闲’度假之旅”推出五条精品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