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五中迎来了她的85周年校庆。
1928年5月,北京五中初创时的校名是北京平民学校。但这个校名仅存在了几个月,就更名为北平市市立第五中学。校名改了,但五中创始人,第一任校长——致力于“教育救国”的蔡以观先生倡导的平民教育思想在五中扎了根。85年时间,风云变幻,五中始终坚持和表现着这种独立的个性。这才是京城百姓一直称五中是平民学校的根本原因。
五中的平民校风具体表现是,不注重学生的出身,不以权贵为炫耀,不以财富为标榜。家庭富贵不引为自豪,家庭贫穷、社会地位低下亦不视为耻辱,而是以无知为耻,以无德为羞,崇尚修养,崇尚才学。唯学问、唯才艺、唯品德,以此为荣,以此为耀。
北京五中至今保留着平民化传统,要求学生到学校一律穿校服,甚至连发式都有统一要求,就是不希望学生攀比衣着服饰,让学生在校园里体会平等,把注意力集中在“德才兼备”上。学校不仅对学生严格要求,就是对教师的要求也一丝不苟。曾有一位实习教师仅仅因为着装不符合学校要求,竟被学校退回。
我是五中学生,对五中心存感激。我在五中上学的日子,正是家庭最贫苦、社会地位最低下之时,但在学校没有感受到任何压力与歧视。当时,学校为了关怀贫困学生,给我们少数困难同学安排了勤工俭学,晚上和假期到北新桥食品店劳动,一个晚上可以挣到三角钱贴补家用。莫小看这三角钱,对我可谓是雪中送炭!让我感到了学校的温暖与关怀,懂得了劳动的价值。
在五中,同学之间很少比吃穿,很少人炫耀自己的家庭。在这样的氛围下,穿着带补丁的裤子行走在校园里毫无压力;而读书少、见识少、知识面窄倒是会令人坐立不安。“不羡衣冠羡才华”的观念蔚然成风。
这种非物质的、无形的东西,胜过千百条清规戒律。平民化的平等理念,使整个校园的气氛催人奋发学习,促人自食其力,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学生“身居陋室、心怀天下”的情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
我在五中就读的那几年,淳淳校风化解了我的自卑,排解了我的自叹,疗治了我心中的伤痕,减轻了生活的压力,更激发了我的人生自信。
遥想当年,北京五中依据“中学法”第一条的规定,确定对在校学生课程训练学习的内容是:一、锻炼强健体格;二、陶融公民道德;三、培养民族文化;四、充实生活知能;五、培养科学基础;六、养成劳动习惯;七、启发艺术兴趣。
这七条内容是何等之丰富与睿智呀,这不就是今天我们苦苦探索与追求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蓝图与设计吗?
北京五中的平民学校称谓,还给了我们另一个启示:举办公办学校的初衷到底是什么?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的私立学校占多数。北平市的中学高中校、初中校、完全中学(即时称普通中学,包括初、高中)共有84所,公办学校只有9所。
举办公办学校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要照顾到上不起私立学校的人群,使更多平民有机会接受基础教育,简单说,是为了追求教育公平。
几十年过去了,教育普及了,进行学历教育的私立学校(现在称为民办学校)基本消失了。可是,我们却似乎忘记了举办公办学校的初衷。
过去的有钱人上私立学校,公立学校面向平民。现在的有钱人以金钱开道,拉关系走后门,强力占据公办学校中的优质资源。银弹之下,其势不可阻挡。而公办学校为了弥补教育经费不足,借机收取“择校费”。这就形成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局面,平等教育理念一夜之间轰然塌毁,在金钱面前低下了教育的高贵头颅。
时风之下,初中升高中,竟然堂而皇之地收取“择校费”,让学生填报升学志愿时在择校收费栏中作选择。金钱与分数赤裸裸挂钩的理念,被彻底灌输给学生。
时风之下,人们竟然以为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择校收费理所当然。却忘记了自己是公办学校,忘记了这个口子一开,这个原则一确定,这个风气一起,小学、初中的择校也就拦不住了。
教育平等,在金钱面前出现了严重的扭曲、倾斜。最后吃亏的是城市平民,受歧视的是城市农民工的打工子弟。
有一次,我到一所城市近郊的打工子弟学校参观。那是一所因房屋破旧而停办的公办学校校园,租给了打工子弟学校。校舍门窗破旧,桌椅歪斜,灯光昏暗,残破不堪。我非常奇怪地询问学生:“公办学校全额免费,条件又好,你们为什么还要在这里学习呢?难道是公办学校不收你们吗?”“不是的。”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那里的老师和学生,还有他们的爸爸妈妈都看不起我们,欺负我们,我们在这里,不受歧视,心情好。”
在这里,在这时,我才第一次领悟到蔡以观校长的良苦用心,领悟到五中出身、曾任北京东城区教育局局长的侯守峰先生常说的一句话:“教育的真谛是尊重。”
北京一所重点小学,一批学生家长闯入校长办公室,抗议学校收了一小批打工子弟,称:“我们的孩子怎么能和他们在一起学习?!”当得知是教委分配来的学生,这帮自命不凡的人又跑到教委去闹。
可叹的是,一些大中城市的小学现在已壁垒分明,有权势和金钱的家庭子女挤向一小批所谓的名校;拥有当地户口的子女,聚在一批较好的学校;农民工子女大多聚在较差的学校。大规模的择校使公办学校分了等级。举办公办学校的目的、追求教育公平的初衷、公办学校要为广大平民老百姓服务的目的,似乎已被遗忘。
现在还有一些大城市的公办高中开辟所谓“国际部”,专为计划出国留学的学生而设立,学习国外高中课程,进行出国前的准备,学费每年10万元左右。
这是为平民吗?开设这种“国际部”与教育公平相关吗?与广大平民百姓相关吗?是公办学校该做的事吗?
这本应是民办学校的事,公立高中也非要赶来凑热闹。美其名曰,学校要向高端国际化发展,忘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与目的。公办学校无论怎么追求发展也不能牺牲为平民服务的目标。
出国留学不是广大平民的需要,公办学校应着力研究的是如何更好地为平民,包括城市农民工子女服务的问题,这才是本职的工作。
政府要下决心制止乱收费,制止收取“择校费”。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尤其要禁止公办学校以国际化为借口,举办以出国留学为目标、收取高额学费的“国际部”。要扭转公办学校出现“贵族”、“平民”之分的趋势,通过扶植民办学校,让出发展空间,将高端与特殊的教育需求引向民间。这是社会合理的要求,起码的要求,是教育界的良心。
(作者系北京市可持续发展教育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