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一场阵雨过后,院中的铁树开了花。在距铁树不远的花圃中,玉堂春和米兰花开得正艳。绕过花圃再走上几十米,还有一片种了芒果和龙眼的青年林。
听起来这像是在描述一个植物园,事实上,这是一家在传统观念里被认为是高污染、高耗能的石油炼化企业——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
作为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优化炼油化工产业布局的“浓重一笔”,2005年,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落户素有“北部湾天然深水良港”之称的广西钦州港,两年后,总投资153亿元的广西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破土动工。
那时,著名动物学家潘文石对钦州的白海豚充满忧虑。
在钦州三娘湾,生活着有“海上大熊猫”之称的白海豚,这种动物十分珍稀,而且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极高,建设如此大型的炼油项目,还能留得住白海豚吗?
同样忧虑重重的,还有一个女孩——广西石化总经理吴恩来的女儿。
广西石化筹建时,吴恩来的女儿暑假来探望他,在三娘湾看到白海豚后,“闻着汽油味长大”的女孩问父亲:“爸爸,炼厂建起来了,白海豚会不会走?”
“白海豚一定不会走。”吴恩来斩钉截铁地对女儿说。
之所以有这样的自信,首先来自广西石化明确的定位:与钦州秀美山川相和谐的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环境友好型炼油基地。
在吴恩来看来,炼油项目的环保与否,主要取决于加工过程的环保安全和产品的清洁程度两方面,选择环保的工艺技术最为重要。
据介绍,广西石化千万吨炼油项目环保投资超过10亿元,采用了当今世界先进的全加氢工艺流程,主要工艺技术从美国UOP、CDTECH、DOW化学公司引进,总硫回收率可达99.8%;水处理系统则引进法国得利满公司的工艺技术,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在关键设备的选择、产品质量定位和作业过程上,安全环保也贯穿始终。“还有作业环境的规范化。”吴恩来介绍说,“我们厂区的绿化面积已达40%,不谦虚地讲,广西有香味的花,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
如果说先进的工艺技术和关键设备,是打造这座“绿色炼厂”的“硬件”,那么高度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和一批高素质的年轻员工,则是其必不可少的“软件”。
所谓扁平化管理体系,即公司把管理部门精简为8个处室,各部门的管理“线条”更为清晰。同时,对非生产部门进行大规模合并。“传统上,一个千万吨炼厂,用工总量动辄上千人,多则上万人,而这个千万吨炼厂,从事管理、技术和生产运行的人员控制在了500人左右,就是因为高度扁平化管理。”广西石化公司办公室主任王峰章说,企业的管理人员少了,但专业人员的比例大幅提升,员工的素质也较高。目前,该公司员工的学历全部是大专以上,本科以上学历占37%。
2007年,24岁的郝萌硕士研究生毕业,被招聘进广西石化。这个河北女孩起初有过犹豫,但6年下来,郝萌在钦州安了家,也从一名普通大学毕业生成长为公司化验监测部副主任,“我们这批年轻人大部分是从外地来的,但基本上都在这里安家了。”郝萌说,最吸引他们的,就是这里的成长空间。
“就拿外语来说,除了有专门的外语培训外,公司还要求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至少要参加一次雅思考试。”郝萌解释说,这既是方便同公司的外国专家交流,也是为了培养国际化的专业石油人才。
先进的理念,环保“硬件”和“软件”,最终让这座“绿色炼厂”留住了白海豚。令潘文石教授感动的是,他和团队几年跟踪观察发现,白海豚的数量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与此同时,广西石化千万吨炼油工程投产3年来,至今工程已稳定运行30个月,广西石化也成为是钦州最大的纳税户之一。
“钦州尝到了甜头。”钦州市委书记肖莺子说,广西石化不仅带动了钦州的经济发展,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态环保理念,“越是后发展越要坚持环保优先,让大工业与白海豚同在”。在钦州市政府未来的规划里,将以广西石化为基础,建一个30万平方米的石化产业园。
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考察广西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工程后,曾有过这样的评价:“这个项目代表了我国石化行业环境保护的最高水平,经验值得总结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