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6月1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亲情交互能否是订单式的

蕊睐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6月18日   12 版)

    “家里都好的,你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过节和家里通电话,父亲还是用这一句话作结语。

    我知道,如果是母亲,她会说:“家里都好的,你把自己管好。”

    这样的结束语,我无比熟悉。其实,很多次在和家里通话前,我都能猜到电话里聊的内容和套路:由北京的天气状况开场,聊到我的穿衣指数;接着是关于我的工作和生活,去哪里出差,跟什么项目,与同事、朋友相处得如何;有时候,父母会叮嘱我给长辈们打个电话问候一下;更多的时候,他们会就着聊到的某个话题给我讲道理,做人要低调,作息要规律,诸如此类。

    当他们准备讲道理的时候,我一般有两种模式。如果想让这个时段早点结束,我会不时应和一声“好的”、“我知道了”,一般应和了七八回之后,父母便会进入结语阶段。

    如果想让这个时段不再出现,我会揽过说话的主导权,主动播报一些我近期工作、生活的信息,满足他们的知情权,然后,利用他们“消化吸收”这些信息时的慢半拍状态,及时撤离——“我要吃饭了,下回再聊。”

    这时,虽然他们还没来得及讲道理,但还是会说那句“家里都好的”。

    有那么一阵子,我觉得这样的沟通没有新意,了无情趣。每周一两次和家里的通话,成了我的一种心理负担。

    似乎不只是我有这样的纠结。同学Y每周和家里通一次电话,但常常无话可聊,还得担着父亲的数落。朋友L和母亲的聊天儿经常不在一个点上,被“各种嫌弃”。同事B倒是很乐意打电话,但他的父母属于“自顾自high”型,他常常没有机会在电话中充分表达……

    对离家闯荡的孩子来说,如何和父母沟通是一门学问——距离并不总是产生美,但经常会催化思念。只是,如果你和父母对思念的表达不在同一个节拍上,亲情交互的结果便可能不是温馨而是闹心。

    比如我就常常想,怎样才能让父母不再每次打电话都讲道理?毕竟,我独自离家学习、工作了10多年,而父母电话中讲的那些道理一成不变,仿佛我还是那个涉世未深的懵懂少年。

    我期待的是,就算父母要给我指点,也能用他们年轻时面临同样问题时所做的选择给我以启发。比如,父亲当时是怎样处理上下级关系的,母亲当时是如何在两个工作机会中做选择的……我想听他们讲故事,故事里包裹着道理,而不是单纯地讲道理。我甚至想,亲情的供给有没有可能是订单式的,像网购那样,可以挑选我乐意接受的内容和方式,然后再给个“好评”啥的。

    就在我产生这种想法后没多久,转机出现了。

    那晚,我给家里打电话,聊到了各地的突发事件。

    “去外地出差要小心,不要去凑热闹。”父亲的话我并不意外。

    “我知道的。”我应和着,完全没料到他后面的话。

    “你知不知道,每次你出差,我都会在地图上找你出差的地方,然后上网查那里的情况。”父亲说。

    我被父亲的话击中了。

    我知道,父亲的卧室里挂着一幅中国地图。我可以想到他在接完电话后,戴着老花镜在地图上找“我”的样子。

    工作几年来,这是父亲第一次跟我提起地图的故事。在之前的电话里,他只会提醒我出差路上要小心,要管好财物,参加应酬要少喝酒……我并不知道,这些道理背后藏着故事。

    如果说我在意的是沟通的内容和形式,那么,父母在意的,是通过电话和短信的交流后,得知我一切安好。

    这一次,我找到了和父母之间亲情互动的节拍。

分享到:
浮世绘
亲情交互能否是订单式的
下回吧
因为他爱你,所以你可以影响他
那个渡你的人
婴儿的地震救急包里放些啥
不会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