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山大”求解
以18~35岁青年为调研对象的《广州青年发展现状调研报告》日前出炉。报告显示,压力问题一直是青年普遍存在的问题。接受调查的在校大学生中,有70.3%的同学表示曾有过较大的压力,但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化解。有9.2%的同学表示曾有过较大的压力,需要寻求专业知识的帮助。有7.1%的同学表示长期有较大压力,至今仍感到焦虑等不良情绪,难以排解。
虽然“压力山大”,但在择业方面有相当部分的青年选择自主创业。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异地务工青年、农村务农青年和特殊关爱青年,他们选择“自主创业”比选择“公务员”平均高出十个百分点以上。
在考公务员如挤独木桥的当下,选择自主创业勇气可嘉,也是权衡利弊的明智之举。这是个人人都喊“压力山大”的年代,到底是压力还是动力,全看个人选择。
“袋鼠妈妈”两难
都说妈妈的爱是最伟大的,但武汉姑娘小许却在为这分沉甸甸的母爱烦恼。据报道,小许上班后每天的午饭都是在食堂解决,或者跟同事拼饭。许妈妈觉得外面的伙食没营养,就让女儿带便当上班。为了保持饭菜新鲜,许妈妈每天早上4点半就起床,洗菜择菜炒菜煮饭。小许很心疼,请求不要再做,妈妈答应了。但过了两天,许妈妈又开始早起做菜。
“这都是当妈的应该做的。”许妈妈说。但小许觉得自己早已成人了,仍被妈妈像袋鼠宝宝一样紧紧护在身边。“袋鼠妈妈”的爱,让小许觉得自己不仅没能让母亲享福,反而让她如此操劳,感到非常内疚。
母爱无私。但按中国的传统思路,很多人往往将母爱与牺牲、放弃自我等同。付出这种过分沉重的爱,自己或许安心了,但给受者莫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叫人萌生逃离的念头,值得吗?
“敌对情绪”偏高
有专业心理机构日前对天津市多所中小学的五至八年级(初二年级)在校生进行了心理测评,结果显示,近30%的学生“敌对”指标偏高,在“人际关系”、“偏执”指标上“走高”的学生比例更高。心理专家认为,这与家庭教育的方式有关,家长教育过严、溺爱、家长本身对社会压力的不正当评价都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据介绍,出现“敌对”情绪的孩子,往往学习成绩还不错,他们对周围学习更好的孩子,有一个“羡慕—嫉妒—恨”的过程。家长的不当教育方法会助推这种情绪,比如“为什么人家总比你考得好?”等等。孩子因为从家长那里得不到认可,总觉得自己有差距,不如人,最终把压力变成“敌对”情绪。
小小的羡慕和嫉妒都是正常心理,关键是不要走到“恨”这一步。家长貌似激励的勇争第一,学校常见的各种名次排行,都可能让“敌对”情绪升级。宽容和爱,才是我们亟待加强的教育。
“导师请饭”背后
中国人民大学日前正式公布了该校的“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引人瞩目的是,每个新生导师可以领到2万元,专门用于请学生吃饭、喝咖啡、参观博物馆,在互动过程中交流学术、沟通思想。据介绍,为了让新生入学后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培养学术兴趣,增进专业认同和学校认同,校方从全校遴选了179名学术修养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善于与学生沟通的教师为新生导师,面向全校3000名学生开设“新生研讨课”,由学生自主选修。
“新生研讨课”设置1个学分,强调师生互动。
每年新生入学期,新生的心理关怀总会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此番人大推出“导师请饭”政策,有吃有玩有学,交流方式自然亲切,实乃高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