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6月7日,胡耀邦作为团中央领导到现今共青农场所在地慰问垦荒青年。
共青农场供图
在黑龙江省北部有个以“共青”命名的农场,曾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题写的“共青农场”场名牌楼赫然矗立在农场最大的广场上。在中国青年志愿垦荒史上,这个农场曾留下最浓重的一笔。曾经的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第一场”,没有沉浸在历史功绩中,而是在传承历史中努力奋发崛起,不断为“共青”这一名号增添光彩。
如今,共青农场正在努力整理历史资源,继承志愿垦荒精神,打造全国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青农场现已作为黑龙江的“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北大荒精神教育基地”吸引了大批青年前来接受爱国主义熏陶。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的艰辛历程,孕育着以“忠诚、奉献、创业、拼搏”为内涵的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精神——共青精神等“红色资源”,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开展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培训活动,使学员身临其境,深受触动。
“通过参加这次爱国主义教育培训活动,让我更深刻理解了共青垦荒精神 ,让我感悟到了先辈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英勇献身的精神,让我感悟到了真正的爱国主义精神。”参与活动的团黑龙江省委机关工作人员陈瑶的一番话,也深深道出了所有活动参加者的心声。
重走中国青年志愿垦荒路,开展青年爱国主义培训活动,传承共青垦荒精神,已经成为共青农场创建全国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主要内涵。从去年开始至今,全省各级团组织已经在共青农场开展爱国主义培训活动15期,参训人数万人以上。
追寻红色记忆 感悟垦荒精神
每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记录了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拥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第一场——共青农场”也是如此。
1955年4月,团中央组织代表团赴苏联学习,想参照苏联共青团垦荒的经验,寻找优秀青年去边疆垦荒。当时,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中国可耕种的土地有限,在一些地广人稀的边远地区,还有15亿亩荒原在沉睡。在社会领域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粮农产品短缺的现象不断在全国各地出现。
5月,毛泽东主席作出“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指示。共青团中央为此在同年7月向全国广大青年发出“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燕京儿女从祖国的心脏,海河儿女从美丽的渤海湾,松花江儿女从天鹅项下,齐鲁儿女从胶南、从临朐、从惠民,冀中儿女从秦皇岛的机关里,从保定的学校里,从石家庄的工厂里陆续出发。他们所有人的生活轨迹和命运,都从50年前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的共青团中央那一纸“倡议书”开始发生了巨大转变:“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些十八九岁的姑娘小伙子,凭着为国尽责的忠诚,伴随着震天的欢送锣鼓,在弟妹们羡慕的眼神里,在母亲的眼泪中,来到了北大荒的萝北荒原(今天的共青农场),把他们的青春、热血、亲情和爱情,洒在了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
杨华。18岁就担任北京市石景山区西黄乡乡长,后来作为上世纪50年代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队长、发起人之一,曾亲手接过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授予的“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大旗。他带领新中国第一批北京青年高唱着《垦荒队员之歌》,把鲜红的队旗深深地插在了莽莽的萝北荒原。
创业初期的生活艰苦异常,个别人动摇了,想打包离开荒原。杨华急了,猛地咬破手指,在大小不等的几块硬纸板上写下了自己的决心:“我是荒原上的一名垦荒战士,我要永远做个垦荒战士,不做逃兵。要依靠党,依靠群众,去克服一切困难,要把一切献给伟大的祖国。”
对党的无限忠诚和信任,使北大荒共青农场的创业者,心甘情愿地放弃个人的恩怨得失,只求最大限度的奉献、再奉献……
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天津青年志愿垦荒队发起人杜俊起。
1955年11月8日, 19岁的杜俊起踏上了奔赴北大荒萝北荒原(今天的共青农场)的旅程,从那时起,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深情地守候在这片沃土,从未离开。
开荒生活是艰苦的,夏天,蚊子、小咬、牛虻轮番“轰炸”,晚上回到马架,刚一躺下,蚊子铺天盖地而来,一巴掌能拍死七八只。队员们没有蚊帐,有的蒙着被子憋得大汗淋漓,有的把裤子套在头上,直冲裤腿喘气。垦荒队员们编了一首打油诗:北大荒三件宝,瞎虻、蚊子和小咬,白天黑夜三班倒。最难熬的是冬季,寒风刺骨,手冻得似猫咬,累了也不敢休息,稍停全身立刻冰冷难忍,中午大踏步跑着啃窝窝头吃。
无数的艰辛换来了丰硕果实。
1958年,杜俊起领导的天津庄获得了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大奖状。在他的记忆里,“队长就是打头的,200斤重的麻袋能扛动就得走。”繁重的体力劳动在垦荒队员身上都留下了伤病,让杜俊起腰椎严重移位变形,颈椎、双膝关节骨质增生,常年离不开膏药。
1974年,经常便血的杜俊起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膀胱癌。
1995年,退休后的他心里装的还是农场的大事。一次,黑龙江农垦总局宝泉岭管理局领导找他给学生作报告讲述当年支边故事。回来后,他想:要让现在的年轻人信服,光说不行,还要让他们眼见为实。于是,他开始搜集、整理当年垦荒时的老照片,钉在一面大红帐子上,有图片有说明,再现了垦荒的艰难困苦和队员们战天斗地的乐观精神,比光用嘴讲生动多了。从此,他就担任起了农场关心下一代的工作,带着大红帐子对孩子们进行北大荒精神的教育。
2002年、2008年,杜老又先后动了两次大手术,但身体的虚弱丝毫没有减少他宣传共青垦荒精神的热情。在他看来,有了后人们对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精神——共青垦荒精神的珍视,才能让这种精神传递下去。
挖掘共青垦荒精神 创建红色教育基地
共青农场50多年的开发建设,始终凝聚着党中央、团中央和省委领导的亲切关怀,胡耀邦、王震、李源潮、张宝顺、杨岳等同志先后来到共青农场看望青年志愿垦荒队队员,江泽民、胡锦涛、胡启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接见过青年志愿垦荒队的代表。
共青农场是在党的号召下,由共青团中央动员组织的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在上世纪50年代创建的。他们以“忍受、学习、团结、斗争”的顽强意志,以满腔豪情、冲天干劲和炽热青春,划开了中国青运史上青年集体垦荒的第一犁,开创了中国青年运动垦荒史的新纪元。这支垦荒队伍的融合,汇集了青年朝气蓬勃的精神,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共产党人的科学世界观,知青的艰苦奋斗精神六大文化源流,他们共同创造了“忠诚、奉献、创业、拼搏”的共青精神。
共青农场作为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第一场,在中国垦荒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共青农场不仅是青年志愿垦荒的源头,而且是红色文化的象征。青年志愿垦荒队“向困难进军”的精神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与创造的大量物质财富相比较,青年志愿垦荒队留给我们更宝贵的财富是他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以国家利益为重,不畏艰险,勇于开拓,艰苦创业,向困难进军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在当时唤起了千百万青年进军荒野,开发边疆的雄心壮志,激励更多的青年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加倍努力地工作,直到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共青人的心目中,共青农场的成长历史是一部红色文化的传承史,也是中国共青团重要的运动史,更是青年志愿者艰苦奋斗的发展史,值得所有当代有志青年学习、继承和发扬。
也正因此,近年来,共青农场一直致力于挖掘共青垦荒精神,并一直用这种精神来教育全场人民,激发二次创业热情。为此,农场及时成立抢救和挖掘共青垦荒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启动该项工作。农场组织人员广征博览相关资料,通过收集、整理那些散落在民间的富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垦荒老照片、知青旧书信、旧农具,建立中国青年治安员垦荒纪念馆,收集整理当年垦荒者亲手制作的板凳、编制的草鞋,兴建垦荒先驱名人墙等有效形式,重现当年垦荒人劳动、生活、学习场景,让人们在休闲旅游之余,同时接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熏陶,以史资政,激励后人。农场还组织编写《共青农场场志》、《共青人风采录》等系列丛书,创建反映垦荒文化网站——《北方共青城网》、反映共青精神面貌的机关报——《北方共青城报》,并且把创建的《北方共青城报》向团中央、省委、省政府、黑龙江农垦总局党委、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哈尔滨团市委、江西共青城市委等领导进行邮发赠阅。
农场还成立了共青垦荒精神研究办公室,自2011年以来,共青文化界已经举行了数十次关于新时期“共青垦荒精神”的内涵学术研讨会,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意见和共识。新时期共青垦荒精神内涵也从最初的“负重、奋进、拼搏、进取”到现在的“忠诚、奉献、创业、拼搏”。
共青农场场长苏彦山说,所做的这一切,旨在让中国青年垦荒精神——共青垦荒精神,激励全国更多有志青年为实现中国梦再立新功。
传承共青垦荒精神 激励共青人赶超发展
如今,当远行的客人再次走进共青农场,就仿佛在阅读历史:胡耀邦亲笔题名的仿古门牌楼;新一代共青人引资兴建的共青标志性建筑——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新建的风格各异的天津庄、哈尔滨庄、河北庄、山东庄、军垦庄、知青庄7个垦荒文化建筑群。5条景观大道分别被命名为垦荒街、知青街、军垦街、向阳街、凤鸣街。10里共青亮丽长街贯穿于城区中间,一座展示青年志愿垦荒文化的北方共青城屹立在凤鸣山下,熠熠发辉。知情人说,这是共青垦荒精神激励共青第二代、第三代人奋力赶超的结果。
作为全国唯一以共青团命名的农场,共青农场是闻名垦区内外的“红色农场”,她不仅是新中国第一个由青年志愿垦荒队开发建设的农场,也是研究知识青年下乡垦荒和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祖国各地经济、文明建设日新月异,曾经的“红色农场”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等原因,一度落在了祖国建设大潮的后面。
2011年1月5日,黑龙江农垦总局领导亲临共青农场视察,并作出“一定要继续传承共青垦荒精神,建设好共青城镇,让这座红色小城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的指示。为了响应领导指示,落实共青小城的全新建设,共青农场以升华地域文化、突出主题特色为中心,以硬实力实现同频共振为主题,提出了“打造中国北方红色共青城”的大城建目标。农场的相关领导提出:“城镇建设不进则退,城镇发展犹如一张名片,这张名片能不能打造好,能不能给人留下难忘的第一印象,直接关系到农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为此,他们响亮地提出,要把城镇建设摆在全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突出位置上,抢抓机遇、创造条件、迎难而上、全力推进。为避免千城一面、大同小异的城镇建设通病,农场把抓城建工作的重点放在继承红色文化上,定位为宜居宜业,以重功能、重环境和展示特色、彰显风格为目标,整体上突出“美、秀、雅、特”,品位和形象上体现绿色生态、文化内涵、舒适大气,精心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如今,当远来的客人再次踏上共青这块红色的土地时,一栋栋高耸的楼房、一条条平坦宽阔的街道,还有那绚丽壮观的文化广场、整齐划一中透露着安静舒适的住宅小区逐一映现在来宾眼中。漫步共青新城,犹如游逛在一幅城镇建设的美丽水墨长卷中。
共青农场的变化犹如翻天覆地,从落后的荒郊小镇到现代化的北方红色新城,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放在任何地方,都不得不称之为城镇建设中的奇迹,共青农场的成功铸就了新城改造中的神话!当然“奇迹”的产生是无数共青人不懈努力、共同奋斗的结果,“神话”的美名无法掩盖正确的领导决策和共青人辛勤的汗水。就在领导刚刚离开共青的那段日子里,共青党政一班人就展开“美城工作”的大调研、大探讨,针对“如何从更高的战略角度谋划小城镇建设定位、方向和要求”的问题作出了诸多全新的构想方案。
很快,一个共青前所未有的发展思路方案摆在农场决策者的办公桌上:从“十二五”的起始年2011年起,共青将尊重历史,定位于建设“中国北方共青城”,打造“中国北方红色名城”,争取在全国形成以“共青城”为中心的文化底蕴,让“南有江西共青城,北有垦区共青场”的美名再现祖国建设长卷中。
至此,共青的发展有了清晰的定位。2011年年初,共青农场按照“一城、一馆、一基地、七大庄”的“1117”城镇体系开始新城建设。一城,即红色共青城,城中心将新建高标准道路1万延长米,城镇绿地覆盖率提高到45%以上,城内形成以“两轴两环”为架构、5条景观大道为基点、10里共青亮丽长街为特色的交通体系;一馆,即建成共青标志性建筑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一基地,就是把共青打造成省级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七庄,即建成体系完整、设施配套的北京庄、天津庄、哈尔滨庄、河北庄、山东庄、军垦庄、知青庄7个青年垦荒文化建筑群。
就这样,一场前所未有的倾心建设“中国北方红色共青城”的号角在共青大地全面吹响;就这样,共青进入了城镇建设史上投资最多、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跨越发展时期;就这样,在建设和发展中传承着“忠诚、奉献、创业、拼搏”的新时期共青垦荒精神,让“绿色北大荒,红色共青城”的宏伟规划在一步步付诸实践。
在“打造中国北方红色共青城”的大城建目标的指引下,共青城同步实施了旧城改造工程。
由于涉及敏感的“拆迁”问题,共青农场的这次拆迁行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全国唯一以“共青团”命名农场的旧城改造工程,能否顺利妥善地处理好“拆迁”问题,让共青农场的领导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为打好这场攻坚战,农场改变了以往拆迁部门“单打独斗”的做法。2011年2月10日,农场召开由全场干部参加的征地拆迁动员大会,把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要求全体机关干部行动起来,齐心协力夺取攻坚战的胜利。农场决策者在会上号召全场干部以坚定不移的信心、敢为人先的闯劲儿、真抓实干的作风,奋战10天,按时完成征地拆迁工作任务,全速推进征地拆迁工程。
一语千钧,落地有声。在农场拆迁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征地拆迁工作迅速展开: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网站、电视台、标语、横幅大力度宣传征地拆迁政策,城建、组织、宣传、公安、畜牧、林业等部门联合办公……征地拆迁工作紧张有序地展开了。仅3个多月,农场就完成了2.3万平方米的征地拆迁任务,涉及六大拆迁板块,未发生一起纠纷,得到了全体共青人的热烈拥护,很多拆迁户还自觉地充当起共青城建设的宣传员,宣传、服务拆迁。这是因为“忠诚、奉献、创业、拼搏”的共青精神已深入到每个共青人的精神深处,融化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更是因为农场切实把群众利益放到第一位,敢于创新工作方法,将干部作风建设与服务百姓结合起来。为了让百姓都了解农场的政策,惠民工程刚一启动,全场干部就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将政策送到百姓家中,做到政策上墙公开、签约流程公开、结算标准公开,保证了拆迁居民的知情权。根据搬迁户家庭经济状况和需求,农场还特别设计了7种房屋套餐,即条件优越的进高标准住宅、条件较好的住楼房、中等条件的住管理区和场部平房、困难户和养殖户入住保留居民点和畜牧点、鳏寡孤单老人进敬老院等。
短短一年的时间,农场累计拆除场部房屋2000户、20.7万平方米,整体搬迁居民点1164户、12万平方米;新建成彰显垦荒文化元素的“七庄”、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培训中心8811平方米;改扩建共青大街、垦荒街、外环路5.2公里;修建通村路50公里,场区硬化路20公里;新增绿化面积22万平方米,种植花卉390万株,栽植苗木158万株,大树进城2700棵,造林绿化2000亩,高标准打造景观节点17处,城镇绿化率达到35%。昔日冷清的街道变得异常热闹繁华,全国各地大学生、垦区优秀青年纷纷来场参加创业体验和教育培训活动……农场先后被授予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文明单位、省级青年创业园、北大荒精神教育基地、垦区青年创业实践基地、垦区青年干部培训基地等荣誉称号。
如今的共青,一切围绕发展转、一切为发展服务、一切为发展让步,领导抓队伍、干部抓项目、集体抓落实,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日新月异,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惦念、向往。50多年来代代相传的共青精神,正激励着共青人“二次创业”,再度缔造赶超传奇!
本版撰文 甘良河 吕博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