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06月21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这是一支“能打仗”的红十字战队

——记解放军第451医院

特约记者 魏春 通讯员 冀东升 何长贞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6月21日   09 版)

    不久前,解放军第451医院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兰州军区某装甲旅战士何江兵。

    一年前,何江兵患急性脊髓炎倒在训练场上,是解放军451医院的医护人员全力抢救,将他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康复后的何江兵重新回到了训练场。就像看到久违的亲人一样,他流着眼泪给医护人员一一敬礼。 

    何江兵只是451医院为兵服务故事中的普通一例。建院62年来,一代代“451”人始终把部队官兵的健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医院被总部评为“全军为部队服务先进单位”,被兰州军区表彰为“保障打赢、服务部队”十佳单位。

    军队医院脱离“为兵”这个核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在451医院,‘为兵服务无价’是广大医护人员的共识。”医院政委王琦锐说。

    这里是实实在在的“军人之家”:30多项制度专为“为兵服务”而立,350张床位只为部队官兵开设,大型高技术医疗设备成为常规检查项目,650平方米的军人特诊中心让军人看病享受VIP待遇。

    前些年,受市场经济影响,少数医护人员中出现了“欢迎自费的,偏重交钱的,冷淡当兵的,应付离退的”现象,为兵服务质量出现滑坡,“姓军为兵”成了口号。结果,王琦锐上任第一天就遇到了尴尬的事情。

    一位从几百公里外赶到451医院看“肚子疼”的战士,因为说不清自己的病情,接连被3个科踢“皮球”,直到下班了也没做上一项检查。战士生气地把王琦锐堵在电梯里当面质问:“451到底姓什么?这里还是不是部队的医院?!”

    王琦锐立即找来主管医疗的副院长,由他亲自带着那位战士去看病,又责令相关医生作出深刻检查。

    “军队医院因兵而立,脱离了‘为兵’这个核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医院党委会上,院领导下决心要对医院发展纠偏正向。

    医院专门成立了由院长、政委挂帅的为兵服务办公室,确立了军人看病零陪护、住院零待床、检查用药零审批、服务零投诉的“四零目标”以及挂号、就诊、检查、治疗、取药“五个优先制度”,制定了涵盖全院各系统的《为兵优质服务细则》。为兵服务治疗成为绩效考评的第一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

    2008年,在总部的规划下,部队医院开始了新一轮建设浪潮。选择又一次摆在医院面前,是抓住机遇抢市场还是紧贴需求为战场?第451医院选择了借市场“之水”行为兵“之舟”,让医疗条件“水涨”,实现为兵服务“船高”。

    为解决军地病员混治混收的问题,医院专门投入上千万元建立军人特诊中心,设内科、外科、骨科、呼吸等9个专业诊室,把全院军人病床的比例提高到50%以上,核磁共振、螺旋CT等高精尖的医疗设备只为军人启动,各科室专家轮流坐诊,官兵看病享受“一站式”服务。

    军人特诊中心的地点就是医院当初的整形美容科。第451医院过去的美容科在地方上很有名气,经济效益也很好,但却与服务战场关系不大,医院毫不犹豫地对这个科室进行了转型改造,把更多的医疗资源投入到为兵服务上。

    有人算过一笔账,撤销美容科设立军人特诊中心,医院每年不仅要少收入500万元以上,还要补贴几百万元。然而,医院党委也算过一笔账:用有价的钱来换得部队官兵无价的健康,这笔买卖做得值。

    “为官兵健康不遗余力,为战斗力服务没有上限”

    2011年1月,战士何江兵突然倒在了训练场,被连夜送到第451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经过专家会诊,他患的是急性脊髓炎导致四肢瘫痪。这个病是世界难题。

    昔日的“训练标兵”知道自己的病情后,顿时失去了信心,脾气变得暴躁,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不要灰心,既然来到‘451’,我们就会对你负责到底,你的病一定能够治好!”医护人员亲切的话语让何江兵备感温暖。

    医院组织13名专家进行了6次会诊,又通过远程系统与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医院专家联合研究治疗方案。主治医生刘小峰广泛查阅国内外资料,根据何江兵的病情,为他制定了药物、理疗、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方案。

    何江兵创造了奇迹。经过医院的精心治疗,一年后,他终于重新站起来,回到了阔别多日的部队。

    不遗余力保护官兵健康的例子在451医院还有很多。某部战士王兴元23年前患上了尿毒症,“451”人连续23年不间断爱心接力,为他进行了2700多次血液透析,补贴医疗费400多万元。

    某部战士杨勇因重度颅脑损伤成为“植物人”,是451医院医护人员连续7年的精心护理,使他苏醒过来,并开口叫出了“妈妈”。

    “医学是用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医院医务处主任王博说,“战士来到部队,他的健康就托付给了我们,作为一名军医,倾心竭力保护官兵健康就是我们的使命。”

    医院空勤科担负着大量空勤人员的疾病矫治、健康鉴定、改装体检等重要医疗保障任务。2011年7月,某部飞行员张提发因小脑突发大面积梗塞,生命危在旦夕。医院立即组织精干力量全力抢救。

    “救过来估计也要残废了!”专家会诊后,给出这样的结论。

    “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由空勤科主任张青、神经内科主任周柏玉带领的攻关小组,将手术治疗、肢体康复、心理干预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病人的伤残和康复后遗症。

    50天后,张提发康复出院。半年后,他又驾着心爱的战鹰重返蓝天。

    院长李伟说,近几年,医院战伤科、骨科、空勤科等7个与战斗力关联密切的科室得到重点扶持。医院专家围绕保官兵健康开展课题攻关,息风止痛颗粒、训练伤专用热疗包等23项成果直接服务于部队官兵。

    此外,医院还建立了健康教育、巡诊体检、训练伤防治、心理咨询、远程会诊、24小时上门服务等20多项系统化联合保障措施,为体系内部队数万名官兵建立了医疗健康档案。两年来,一线战斗部队军官体检率达95%以上,巡诊覆盖率达98%。

    “战场保不赢一切等于零”

    一次,一场检验野战卫勤保障能力的综合演练在海拔4000米的昆仑山腹地打响。

    451医院的救护车穿梭在“战斗前线”和医疗队之间,救护队员利用手持电子伤票读写器快速读取伤员基本信息、紧急进行分类后送。后方,由远程会诊车、X线放射诊断车、野战手术车等装备组成的野战医院正在高速运转,一切紧张有序。

    观看演练的总部领导称赞说:这是一支“能打仗”的红十字战队。

    3年前,同样是一次演练,由于在指挥、通信、保障等要素集成上缺乏系统性,救护人员的实战意识弱,451医院派出的救援分队乱打乱撞,刚上“战场”就被判出局。

    “这是军医的严重失职,也是医院党委的严重失职。”讲评会上,党委书记王琦锐作出深刻检查,他代表党委立下军令状:两年抓不出成效,班子成员主动请求处分。

    两年的时间很紧迫。全院上下叫响了“既要能穿白大褂,也要能穿迷彩服”的口号。医院抽组各科室精干力量和60名素质过硬的非现役文职人员组成3支野战医疗保障分队。把战场急救、生命复苏、肢体保全技术等定为重点应用研究课题,4名因军事训练年终考核不合格的医疗骨干被警告批评和延期晋职。

    医院每月搞一次战备演练,每季度一次实装拉动,每年组织一次野外驻训。他们还主动与某装甲旅联系,全程参与部队的网上作业和沙盘推演,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开展课题合练,伴随保障能力大大提高。

    为提高应急快速反应能力,医院还自筹2000多万元,建设占地1700多平方米,集指挥、通信、卫生、野营、生活等五大功能模块于一体,可存放整套野战卫勤器材和车辆的地下战备库室,院务处长季斌说:“应急条件下,医疗队15分钟就能全员全装集结完毕。”

    过硬的素质让这支保障新军在之后的战役中接连取得胜利。“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医院3支医疗队火速驰援灾区,100多天里累计诊治伤病员两万多人。

    2009年,“卫勤使命”实兵演练中,医院救护队10分钟开设10多所野战医院,15分钟架起野战远程会诊系统,新型战时卫勤保障信息系统把医疗、防疫、“三防”、心理救援等专业分队迅速联为一体。

    去年,451医院顺利通过后勤训练一级单位评定,成为兰州军区第一个被评估为具备保障能力的后勤部队。

特约记者 魏春 通讯员 冀东升 何长贞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6月21日 09 版

这是一支“能打仗”的红十字战队
修改防卫大纲凸显日本防卫政策转向
“棱镜”折射出了什么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