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逐渐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此后,有人简单地把就业难归咎于高校扩招。
重庆文理学院院长孙泽平表示,经过大量市场调查和对用人单位调研后,发现“‘就业难’并不是扩招本身造成的,而是学校自身人才培养模式老化造成的。”
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我国新升本近300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这些院校承担了60%以上的本科招生任务,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而这些院校多数处在地市州,远离省会城市,办学经费不足、师资缺乏,自身条件与成熟本科院校有很大差距,但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上照抄照搬老本科模式。
孙泽平认为,这种沿袭精英教育的老路,“依着葫芦画瓢”的路径并没有按照大众化高等教育规律去办学,造成学生眼高手低,培养不出企业和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其结果一方面,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所需要的人才,就业市场的两端都“喊饿”。
“大学生就业难,准确地说,应该是大学生心目中的理想岗位的就业难,根本原因有二:一是‘眼高’,看不起基层、一线的工作;二是‘手低’,不能胜任企业岗位的工作。”孙泽平表示,审视学生眼高手低现象,大学应反思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学生“手低”的问题。
基于这一发现,重庆文理学院提出,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最关键的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生就是教育机构的‘顾客’,他们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缴纳费用的消费者。他们到学校求学,目的是习得知识、锻炼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能找到工作,维持生计和梦想,”孙泽平说,“学校理应为‘顾客’提供适销对路的教育,为他们铺平成长的阶梯。”
“由此,学校将发展路径界定为‘应用型大学’,”孙泽平表示,学校确立了建“区域型,多科性,特色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和“顶天立地”的发展战略。所谓“顶天”,就是培育特色优势学科;所谓“立地”,就是植根地方,培养地方经济建设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重庆文理学院提出建设应用型院校的理念,走在全国的前列,给学校带来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2010~2012年,该校本科毕业生年底就业率比较稳定。
实践证明,重庆文理学院选择了一条正确的办学道路,探索出一条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全新理念和路径。
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专业对接产业”
“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不能好高骛远。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并没有先天的高下之分,只有办学目标、发展路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我们必须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实事求是地确定办学目标。”孙泽平认为,在高等教育已开始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新阶段,新建本科院校不应成为老牌大学的翻版,不能克隆精英化教育、培养研究型人才的路子,否则,就可能浪费教育资源,培养不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辜负了学生和家长的期待。
孙泽平表示,总结重庆文理学院的经验,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在多个方面做出调校:
一是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学校通过三次召开教学工作会、两次本科教学大讨论,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念深入人心,全校上下达成了一致共识,改变了旧式教育思想,真正确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二是学科专业结构调整。
学校要从过去主要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转向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必须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尽可能接近“专业对接产业”的目标。
三是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学校从过去修建印证性的实验室向修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工程中心、实训中心的转变,强化了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四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规定,年龄不满50周岁的担任专业技术课程、学科教学理论的副高级及以下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每5年须到相关企业、行业、中小学顶岗工作或兼职,参加生产、管理、教学或科研实践工作,累计不少于半年时间,以感受社会脉动,增强技能水平。
五是政产学研合作教育。要从过去封闭式独立培养向开放式联合培养转变。
六是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学校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始终坚持以质量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于2002年引进、移植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成功创建“三标一体”教育质量管理模型,形成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长效机制,实践成效显著。
出路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强化学以致用
孙泽平表示,除了上述六个方面外,要真正培养出应用型人才,高校必须更加重视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
他认为,传统本科教育是以学科体系的严密和完整来设置课程的,强调“宽口径、厚基础”。“这样的培养方案并不适合今天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应该是以需求导向、能力本位来设置的。”孙泽平表示,建设应用性本科院校,需要根据学生的就业岗位、就业目标所需要的岗位核心能力来设置学校的课程体系。
2008年,重庆文理学院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强制性地规定削减四分之一的理论课(主要减少纯理论类课程、史学类课程、学术前沿类课程),把减下来的课时加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课时里去。
“这个改革推动起来非常困难。一些课程取消了,有的课时做了调整,必然导致部分老师没课上。”孙泽平回忆说,学校就给老师做工作,让他们理解和支持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是顾客,教育是服务,学校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如果家长花了这么多钱送孩子来学了几年无用的东西,不能就业,学校将无颜面对家长和孩子。老师没课上,学校可以出钱送你出去培训、进修,可以开新的课。“慢慢的大家就接受了、理解了。”
2011年,学校更进一步推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要体现差异化发展,要根据就业目标,从出口往回找。比如学校的教师教育专业,一定要和其他师范类院校的教师教育专业有差异,培养的目标是不同学校的老师。
“既然培养目标不一样,那么培养方案就一定要体现差异。再谈论‘别人开了什么课,我开什么课’就错了,而要讲‘他没有开什么课而我却开了’。”孙泽平说,比如《班主任工作技巧》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出来当班主任的几率非常高,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出来当班主任几率更小,那么这两个专业的《班主任工作技巧》就不能一个模式来开,“体育的学生可能一个讲座就够了,这样来体现它的差异化发展。”
启动教学改革,让学生拥有真才实学
孙泽平表示,有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不等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就真正建立起来了,这需要老师的真参与,“这是最难的。”
重庆文理学院的前身是师范专科学校,大量老师都是从师范类院校出来的,往往习惯于灌输式的讲授。“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不出应用型的人才。因此,学校又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了五大教学改革。”孙泽平说。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书本知识很多是过时的,所以教学内容要改。”孙泽平说,教师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按照“有用、可用、管用”的原则,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将企业文化、技术、标准纳入教学内容,创设、开发自己的课程、教材、讲义,真正解决应该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要坚决打破‘教师讲空话,学生读旧书,一本教材教十年’的局面。”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过去的教法主要是满堂灌,老师一堂课讲到底,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记、被动地考,这样的教学方式,不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孙泽平说,教师教学要实现从过去重点讲清楚“为什么”,到今天主要教会学生“怎么做”的转变,要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这个教学方式的改革推动起来难度很大。”他介绍,为了推动这个改革,学校取消了过去每两年一次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启动了全校教师的“说课程·教改课”比赛。
首先是说课,说“你这门课程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然后是教改课比赛。学校已经完成了三轮的教改课比赛,每年一次,每次教改课比赛分设5个类别的一等奖,获得一等奖的教师将被免费送到美国去培训。
新举措真正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只是青年教师,老教师、教授也积极参加。第一轮教改课比赛就有两位老教师获了一等奖,第二轮比赛有位57岁的老教师也获得了一等奖。去年的教改课比赛又有一位老教授获得了二等奖。
为了鼓励教改,学校启动了示范课申报。以往,一本教案可以教几代人;现在、案例教学、专题讨论……每堂课都要精心准备,要比传统的教学方式付出更多的努力。学校结合绩效工资改革,开展示范课申报,提高示范课课酬,让真改革的老师得到较高的报酬。
三、考试评价方式的改革。
“考试是个指挥棒,怎么考决定怎么教、怎么学。”孙泽平说,传统的闭卷考试,就是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却忽略了对社会需求信息的传递;传统的闭卷考试不允许学生交头接耳,讲的是单打独斗,但是现代社会需要团队合作意识,很多问题需要合作完成。“所以学校现在不要求一定要闭卷考试,搞多样化的考试,可以是案例讨论,可以是小组完成,也可以是半开卷半闭卷。”
“比如,半开卷的考试,允许学生公平地带一张16开的纸进去。那么这个学生为了带好这张16开的纸,就会主动去复习,去查阅资料,去写他认为很重要的内容。”他说,“这比简单的复习、死记硬背要起作用,而且还会减少考试作弊。考试方式的改变,会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又比如,法学专业的刑法考试,就把它搬到模拟法庭里面去考,不搞理论考试,把学生分成很多组,每一个组里面都有被告、原告、律师、法官。学生为了这个考试,就去走访律师、走访法官,把他们请到现场来指导。这样一堂课考试下来,学生终生受益。书本上永远学不到的东西,他学到了,终生难忘。
四、公共课教学改革。
公共课往往备受诟病,重庆文理学院对此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改革的难点在于思政课。思政课容易出现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式的单一、考试方式单一等问题,偏重意识形态的单向灌输。学生学完就考,考完就丢,结果什么都没学到。
因此,学校提出口号,进行思政课的改革,“要让学生真心喜欢、终生受益。”
“这个目标很高,难度很大,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同教学方式改革一样,要经过好多年。”孙泽平说,学校思政课的改革思路,就是要融入学校整体教学改革里去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试方式都要多样化。教学内容可以不全覆盖,可以按专题开展教学,大量采用案例教学。覆盖不到的地方就要求学生自学。专题教学、案例教学可以不搞闭卷考试,可以让学生写心得体会、调查报告,学生自学的这部分就可以采取卷面考试的方式来检测。
公共外语的改革也备受学生期待。重庆文理学院开展分层教学,外语水平最高的那批学生就全外语教学,无论是外教还是本院的老师来教,整个课堂都不允许讲汉语,这样学生出来就可以脱口,或到外企工作,或到国外留学。
重庆文理学院还对大学体育进行改革。学校搞俱乐部制,学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只要他能掌握一两门能够终生锻炼的本领就可以了。所以学生一年级进校的时候,就自由地选择他喜欢的项目,然后就到这个俱乐部去,不用什么都学。
五、毕业论文设计改革。
“学校不是培养研究型的人才,就没有必要一刀切地让所有学生做研究型论文。”孙泽平说,与其让学生去照抄、网上下载所谓的研究论文,不如让他实实在在做些方案设计、调研报告更有意义。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