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都知道鲁迅,可若说真正走近这位老先生,不过这半个月的时间。
印象中,所有文章在描写老先生时都说,他永远是一寸平头、一身旧衣、一双布鞋,普通至极。放在茫茫人海中,绝不会引起丝毫的注意,可又有谁能够想到,就是在这样一副平实的外表下,一个炙热而深沉,激烈而犀利的灵魂正在透过双眼,与未来遥相呼应。他看到的不仅是当今世界的嬉笑怒骂,还有许多同时代的人不可眺望的未来。
初读鲁迅,总有一种对老先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仿佛那个写出“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如此犀利语句的人离我们很远,有时还会和同学笑骂一句,难道他不是中国人吗?那时的我还不懂老先生内心的希冀与追求,还不懂“真正的猛士”,也不理解嫩草如何会变成鲜血,更不知何谓“运用脑髓,放开眼光,自己来拿”的“拿来主义”。只是随着翻过越来越多的因文字的深厚而逐渐变得沉重的书页,鲁迅先生在我脑海中的形象以及他的文字所给我的震撼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清晰。
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总会有一种让人羞愧得无地自容的感觉,然而就是这种感觉,让我清醒地认识到,那样一个时代所赋予鲁迅先生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做一个面对这荒诞无稽的世界只会感到可悲可笑的文人。鲁迅先生的工作是最艰难的,然而也是最必要的。他要为一群存在了两千多年的行尸走肉注入灵魂,注入自主、独立的希望。哪怕是那么一点点,一点点就好。这珍贵的一点点兴许就可以立人,立人就是使人站立,精神成长,不再匍匐。没有人可以想象当老先生选择以笔为武器,将中华民族的劣根性活生生、赤裸裸地展示在整个民族面前,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同样的,也没有人可以预测到,当年,那个弃医从文的青年在举起笔的那一刻,对中国,乃至整个亚洲产生了多大的震动。
然而,就在这无地自容的时刻,我却感受到一种难以抑制的孤寂,每当我的眼掠过那一行行犀利得让人无法直视的文字时,那字里行间,我仿佛总能看见先生在昏暗的灯光下的那一抹落寞。我不知这种感觉从何而来,许是我感觉到了每当先生挑灯夜读望向窗外,万籁俱寂时的感受吧。
可我想,我终究还是不懂老先生的。我不懂他何以会如此直击自己民族最丑陋不堪的一面,更不懂支撑他挖开自己心房的精神力量究竟从何而来。我唯一知道的就是先生的文字足以惊醒彼时麻木不仁的国民,亦足以惊醒现世标榜风轻云淡的圣人。然而……是的,然而。
还记得鲍鹏山先生的一段话,在此刻,用来形容鲁迅先生的文字再适合不过了:
我感到一双双死而未瞑的眼睛,
我感到一种死不服输的杀气,
我亦感到一种死而未绝的相思与柔情,
与死而未绝的怜悯,
与死而不停的絮絮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