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7月0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新阅读时代·之二

哈利·波特和007进入“正史”

《英国文学通史》出版

本报记者 张国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7月02日   10 版)

    创造了“哈利·波特”奇迹的英国小说家J·K·罗琳

    《哈利·波特》英国版封面

    《霍比特人》与《魔戒》剧照

    “007”形象创始人伊恩·兰开斯特·弗莱明

    三卷本、260万余字的《英国文学通史》最近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常耀信、索金梅等“坐冷板凳”5年之后的心血之作。据全国英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一凡介绍,它是我国英美文学领域规模最大的史学作品,在非英语国家亦属罕见。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更具吸引力的可能是“哈利·波特”、“007”等通俗作品首次登堂入室,进入了英国文学“正史”。

    现年48岁的英国女作家J·K·罗琳和她的霍格沃兹魔法学校在书中占据了将近6页的篇幅。她创作的7部全球畅销的《哈利·波特》小说被编者评价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可以在人类感情趋于程序化的今天,帮助人们获得本能的想象力”。

    J·K·罗琳是列入《英国文学通史》中最年轻的作家。作为入选的二战后12位英国通俗小说家之一,她还是得到笔墨最多的一位。此外还包括塑造了詹姆斯·邦德(特工“007”)形象的伊恩·弗莱明,以及《霍比特人》和《魔戒》的作者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与他们的前辈相比,这些作家只占了“一席之地”。着墨在万字以上篇幅的重点作家在150位左右。至于大文豪乔叟、莎士比亚、弥尔顿、狄更斯、哈代、叶芝、艾略特等的篇幅更长。

    编者希望,“凡可驻足英国文学史的作家,都尽力给予适当的篇幅加以论述”。常耀信说,近些年来西方文坛正在重新界定经典。通俗文学作品包括电影剧本正在走进大学课堂,进入理论研究的视野。因此,他们注意收入传统经典之外不少值得评论的通俗作品。如《吸血鬼》等恐怖小说、科幻作品、侦探作品,以及文学史上曾处边缘的《阿拉伯的劳伦斯》、《蝴蝶梦》、《豺狼的日子》、《尼罗河上的惨案》等。

    复旦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冲表示,通俗文学入“正史”,是值得称道的学术实践。经典和通俗之间是否存在鸿沟?如果存在,是否有沟通的可能和必要?文学研究者无法回避这样的问题。他指出,任何一部文学史都是一种经典建构。什么样的作者能够进入文学史、分配多少行字,体现着编者、作者对于经典的认识、对于经典范围的学术思考。英美文学研究者也是每隔多少年就要重写文学史。经典在不断变化,有些作家进来,有些作家出去。

    在张冲看来,我国1949年以来曾多次出版英国文学史。南开大学版《英国文学通史》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作品,达到了五六十年以来我国对英国文学史撰述和研究的新高度。

    他说,对一部文学史来说,那些被列入的作家名字及其作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撰史者的学术观点。这部作品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并不完全附和或重述国内外既有的观点和论述。但一部认真的学术作品,往往体现了作者的独立思考,这样的思考未必与传统观点完全相符,反倒更能引发学术讨论和争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宏注意到,该书开篇即指出,英国文学有三支伏流:希腊神话、作为希伯来文明结晶的《圣经》和亚瑟王传奇。其中“二希”在传统文学史中已被公认,而亚瑟王传奇对英国文学的浸淫和影响,之前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另外,这部通史对一些有争议的观点和诸多敏感话题并未刻意回避,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作者究竟是谁?雪莱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凡此种种迄今尚无定论的疑案,该书对其来龙去脉均有涉猎。又如,书中评价培根“为文高山仰止,为人毁誉参半”,并未因其在文学史上的显赫地位而对其道德名声予以粉饰。

    常耀信表示,理论应该是向导,而不是主导。“轻视理论是错误的,但是把理论作为我们的主人、祖宗供奉起来,是不对的。”对理论的态度应该是:消化它,同时“践踏”它。

    孙宏印象颇深的另一点是,《英国文学通史》一改学术著作素来的严肃面目,语言诙谐优美,颇能吸引学术界以外的普通读者。如,在回顾18世纪后期,科学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中引起的变革时,书中写道:“过去宇宙显得很小,年龄也不过六千年,地球是它的中心,上面挂着个太阳。现在不同了。17世纪的望远镜、18世纪的显微镜,使时空顿时出现爆炸性扩张,世界在不知不觉间从一元变为多元,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已经无法解释伽利略在天上、理查德·胡克在一只苍蝇眼里所发现的东西。”用张冲的话说,这部英国文学史“有学术性但无学究气”,语言有时甚至不乏调皮。

    对于众所周知的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该书这样描述:“哈姆雷特是一个矛盾体。对他的界定可由一系列的方程式来完成。他是最好的人,也是最坏的;是最心善的人,也是最残酷的;是最崇高的人,也是最卑鄙的;是最聪明的人,也是最愚蠢的;是朋友,也是敌人;是甜蜜的鸩毒、勇敢的胆小鬼。他太敏感,因而最容易受到伤害。他想得过多,因而受命运的惊吓最严重。他对生活的本质看得太清、太远,反倒没有注意到眼前、没有最大限度地利用它。他是一个起点高、终点低,雷声大、雨点小,最孚众望但也最让人失望的人。他不是合格的情人,不是合格的儿子,不是合格的王子,他让丹麦落入敌人的手中。所有和他亲近的人都不免一死——霍拉肖除外。”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程朝翔评价说,读这部《英国文学通史》,好像在读文学作品本身。既能欣赏语言,又能欣赏故事,同时又能获取知识,它值得推荐给英国文学研究者和学习者,也值得推荐给一般读者。

    常耀信说,他们写作中仿效的一个标杆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评论热时的一批“重新发现”美国文学的评论家的作品。这些评论家拥有令人拍案称奇的新思想,而且“语不惊人死不休”,读者也是“不读完不罢休”,很多读者当时对文学评论的兴趣超过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兴趣。他坦言,他们力求做到有新意,“大多数页数上有让人感到启发的东西”。

分享到:
哈利·波特和007进入“正史”
梁晓声:中国人,你缺了什么
国家图书馆新浪网等征集100本少儿精品书
好莱坞向中国示好?
被忽视的天才预言者
《史铁生说》传递人性思考
新版《张太雷文集》
传承“太雷”精神
《中国新诗编年史》记录新诗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