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
古城西安,聚集着这样一群身穿军装的法律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为夯实“强军之基”提供理论支撑,为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献计献策,为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提供法律保障。
这就是走过20年峥嵘岁月的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军事法学系。
打造军事法学教学科研“国家队”
1991年,海湾战争硝烟尚未散尽,西安政治学院的专家开始了深入思考,如何认定一场战争的法理依据?法律与军事怎样有效结合,才能做到军事上有利、法律上有理。
他们经过深入调研向上级提交了多份研究报告,呼吁尽快建立军事法学教学研究机构。
1993年2月,经军委总部批准,全国首个军事法学系在该院成立。
创立之初,军事法学系师资队伍不成规模,学科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课程和教材体系更无从谈起。缺教员,他们“借鸡下蛋”,从本院其他专业和兄弟院校想方设法调入法学专业或相关专业教员;缺经验,他们“四方借脑”,派出多支队伍到军内外院校取经求教。
如今,军法系已形成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完整齐全的学位授权体系,建立起配套完善的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出版教材和教学研究资料200余部,确立了在全国军事法学教学科研领域“国家队”的地位。
做好军委总部“法律智囊库”
2011年一个炎热的夏日,西安政治学院会议室气氛热烈。全国人大代表“兵役法修正案”调研组,正与军事法学系教员就兵役制度改革进行深入座谈交流,听取意见建议。
座谈会之前,军事法学系陈耿、王海平、傅达林等专家,查阅了国内外70多部法规文献,对兵役法有关条款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形成5000字的书面报告,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中央军委法制局等各方高度重视。
20年间,军事法学系参加了20多部法律法规的立法研究和草案起草活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作出了贡献。仅近几年就先后承担完成军委总部赋予的课题40多项,提交60多项对策性研究成果。
从伊拉克战争中的武装冲突法研究,到维护海洋权益斗争中的法律保障……一份又一份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彰显着军事法学系“法律智囊库”的地位。
担当多样化军事任务“法律保障队”
某连官兵正挥汗如雨执行光缆施工任务,几十名地方群众拉着横幅上前阻拦,要求赔偿农田损失;某部在抗震救灾中为避免歪斜的水塔倒塌给附近居民造成损害,对其实施爆破却招来水塔承包方讨要说法。
这些现象引起了军事法学系专家教授们的思考——如何解决部队在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中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
军事法学系大力改进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突发事件涉法问题应急演练。他们以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中涉法问题为案例,组织逼真的模拟环境,安排学员扮演角色,身临其境地处置突发事件……这一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学员运用法律解决涉法问题的能力。
近几年,军事法学系树立鲜明的学术导向,关注部队建设现实课题,摒弃纠缠概念、空谈立法的“务虚”选题,该院师生围绕联合国维和、亚丁湾护航、中外联合军演、抢险救灾等多样化军事任务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取得了一批价值较高的研究成果。
在国际社会唱响“中国声音”
时间追溯到1999年3月,解放军第一期武装冲突法教官讲习班在西安政治学院举办。
讲习班取得圆满成果。在答谢仪式上,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负责人握着该院领导的手说:“你们有一流的专家和一流的设施。我相信,你们有资格、有条件成为中国传播武装冲突法和培训武装冲突法教官的中心。”
迄今,军事法学系已承办6期“武装冲突法教官讲习班”,并成功举办“当代武装冲突法——现状、展望与训练”亚太地区研讨会,有力促进了武装冲突法的国际学术交流,被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确定为“东亚地区武装冲突法培训基地”。
2011年11月10日,国际军事法和战争法学会在北京举办“和平行动中的国际人道法”研讨会,军事法学系教授王海平应邀出席,并作主题发言。
会上,一些西方国家的学者认为,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参加维和行动人数最多的国家,有军事扩张之嫌。
面对质疑,王海平系统回顾了中国军队参加联合维和行动的历程,突出强调了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创下的“四项零纪录”——违反联合国行为操守零纪录、违反宵禁规则零纪录、性剥削与性侵害案件零纪录、超速驾驶联合国车辆零纪录。
“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出色地完成了联合国赋予的各项任务,自觉遵守和适用国际人道法的原则和规则,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积极贡献。”王海平具有说服力的发言获得中外专家热烈的掌声。
年轻讲师胡世洪5次受邀出国参加学术交流,在联合国《特定常规武器公约》缔约国集束弹药问题政府专家组会议上发表法律意见,引起国际法学界高度关注。讲师刘爱民在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担任参谋军官,获得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受到联黎部队司令书面表彰,彰显了中国军人的良好形象。
像王海平、胡世洪一样,军事法学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身怀国家担当的专家学者活跃在国际舞台,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武装冲突法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尹曦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