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7年夺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后,26岁的李晨如今已经成功转型。从哈尔滨市第二职业中学校的一名学生到烹饪专业热菜教师,从省级技能操作能手到省级职教高考命题员——他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但不变的是,他依然十年如一日地在厨房操作台上精修技术——从练习基本刀功到设计复杂菜式,从钻研原料配方到整合菜系特色。精湛的技艺源自他“实干派”的作风,按他的话来说,“干这行最讲究的就是技术,技术不行,学生都不服你”。
2003年9月,家住哈尔滨的李晨选择了哈尔滨市第二职业中学的烹饪专业。但在选择专业时,家人并不同意。然而李晨却有自己的想法:在他看来,烹饪这个专业的前景好,并且就业范围广,是一门可以在社会上立足谋生的技艺。更重要的是,烹饪吃的不是“青春饭”,这一技傍身,不论在技术还是就业方面,都会有长远的发展,不至于从事了几年之后就透支体力。在这样的想法之下,李晨开始了他在烹饪专业的学习。
烹饪这条路并没有那么好走。才开始,他并不懂得学习要领。第一年,在他的眼里,就是一个字——“玩”。然而,他的第二任专业课老师杜显峰对他严格要求,让他从基本功练起。烹饪讲究“七分刀工三分烧功”,他每天早上7:40进学校厨房,到16:30离开,一直在操作台前忙碌着。并且每天中午练习切15斤土豆丝,只有吃饭的半小时时间可以休息。俗话说得好,“切不直不实”,在一连几个月的勤奋练习后,他的刀功技术炉火纯青,可以将切出的13根土豆丝一齐穿进绣花针眼。
两年时间里,他换了5把菜刀,切了3000多块生姜、1000多斤萝卜、2000多斤土豆。经常带领同学自觉清通污浊地沟,洗濯成堆碗碟,检修油腻设备,他脚穿水靴在潮湿、寒冷的地下实训室里,一干就是几个小时。
在假期,他到酒店实习,真正走进厨房,接触“实战”场地。在实习期间,他知道了厨艺水平和薪水直接挂钩,师傅们带徒弟的方式各有千秋。他回忆说,自己在第一天参观后厨时,穿了一双纯白的旅游鞋,然而在一天实习之后,他马上自觉地换掉了白鞋,穿起了耐脏的鞋子,做好了扎根厨房的准备。在实习的地方,他把灶台擦得一干二净,刀具摆放整整齐齐;在实习地和加工间结对工作时,师傅几乎不教东西,并且还有些挑剔,他为了“打动”师傅,主动给他打饭刷碗一个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软磨硬泡之下,师傅终于松口,从磨刀功夫开始,教授给他许多加工技术。
为了对各菜系有充分的了解,他白天在学校上课,早来晚走,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自费到多家大酒店学习,留心观察同行的操作技能,虚心请教,切磋技艺,仅菜谱笔记就写满两大本。别人去旅游是看风景,李晨去是逛菜市场、逛酒店,只要有机会,就拍摄下珍贵资料,供自己日后细细揣摩。
2007年6月,在历时半年的艰苦比赛后,他从小组出线;8月,他夺得了全国烹饪行业大赛黑龙江省赛区冷拼项目一等奖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烹饪专业一等奖,并留校任教中餐烹饪专业。在成功转型之后,现在的李晨已经是一名职业教师,他把“7S”管理法应用于烹饪教学之中。
他在教学之前,亲自下厨做菜,以真才实学使学生们信服。并且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和老师PK,请校领导评菜。李晨记得在校期间的班主任郭向荣老师最大的教学诀窍就是和学生“交心”。郭老师的这分关爱和用心,直接影响到他日后的教学风格,使得他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几年来,他辅导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包揽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赛区选拔赛烹饪技能比赛冷拼、热菜项目前三名。
“十载精修,玉汝于成”。面对成绩与荣誉,李晨说:是老师指引了我的成长道路,是学校塑造了我的锦绣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