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艾尼瓦尔·芒素
艾尼瓦尔·芒素,男,维吾尔族,1956年7月生,中共党员,新疆和田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拉斯奎火电厂门卫。
艾尼瓦尔·芒素用自己的私家车,自己承担油费、过路费,5年来义务为老弱病残、出行困难或家有急事的群众免费服务,被群众亲切称为“私车公用大叔”。
30多年前,身为全国电力系统劳模的父亲对即将工作的艾尼瓦尔·芒素说:“要一辈子都做脸上有光的事情,才是我的好儿子。”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他心上。1976年,艾尼瓦尔·芒素成为和田拉斯奎火电厂开拉煤车的汽车驾驶员。为了上班方便,多拉快跑,他买了一辆二手车,不仅每个月能比别的司机多拉好几趟煤,还能顺路拉上几位同事。2007年的冬天,和田地区出现了少有的风雪严寒天气,看到风雪无情地吹打着路边等车的人们,艾尼瓦尔·芒素停下车来,说:“上我的车!我送你们!”之后,他产生了免费开车接送群众的念头。先是挂上了“5公里内免费接送”的牌子,后又换成了“10公里内免费接送”。5年来,艾尼瓦尔·芒素用自己的私家车,搭上油费、过路费等成本约14万元,免费接送老弱病残乘客上万人次。
在他的感召下,在和田市城管局环卫处工作的弟弟吐逊江·芒素,也买了一辆车免费接送市民;在乌鲁木齐市人民医院当护士的女儿每天坚持为病人洗脚按摩。熟悉艾尼瓦尔·芒素的人说:“他做的好事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
艾尼瓦尔·芒素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道德模范、自治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108 刘龙
刘龙,男,满族,1963年9月生,中共党员,辽宁省大连供电公司长海分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主任。
30年来,刘龙无私照顾“五保户”老人王玉英的事迹,在海岛上传为美谈。在长海县,一提起刘龙,都会听到有人啧啧称赞他:“有爱心、不简单,海岛的活雷锋!”
刘龙本是辽宁抚顺人,1981年,他应征入伍来到长海县大长山岛驻军某部。期间,他积极参与军地开展的学雷锋活动,结识了无儿无女的“五保户”老人王玉英,并认老人为“姥姥”,时常为其挑水、买煤、扫院子、种菜地,包揽所有重活儿,与老人结下深厚亲情。
1985年冬,刘龙退伍,争取父母理解后,决定放弃回到家乡,放弃已找好的工作,留岛照顾王玉英。消息一传开,立刻让淳朴的渔家人感佩不已。当地主动为刘龙落了户口,并安排他到县供电局工作。他的事迹还感动了一个叫王丽君的姑娘,二人结为伴侣。这让刘龙倍感安心,更加悉心照顾王玉英。
一年四季,市场上新来什么水果,刘龙都会及时给老人送去。老人的牙咬不动苹果,刘龙就用小勺一点一点地刮着喂老人。每当季节更替,刘龙就会早早准备好换季衣服,放在老人身边。刘龙结婚27年,除了有两年回抚顺老家过春节之外,余下的25个春节,他都是携妻带子和王玉英一起过的。老人家逢人就说:“我已经100岁了,是我的‘外孙儿’一家人照顾我,我才有了今天的幸福”。
刘龙荣获辽宁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109 刘吉传
刘吉传,男,汉族,1956年3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谢圩子村支书。
缺水,一直是困扰沂蒙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大难题。2005年3月,经当地政府批准,刘吉传拿出毕生积蓄和从亲戚朋友处借的钱,又从信用社贷了20万元,共计60万元,历时两年,在马陵山上修筑了蓄水量达20万立方米的蓄水堤坝,可以为周边五个村的近万亩农田进行灌溉,开创了沂蒙老区个人筹资兴建水库的先例。
修筑堤坝是一项非常艰苦的事。山路迂回盘旋、崎岖不平,运送建材物资的车只能开到山脚下,刘吉传只好和工人们用手推车一点点往山上送。一天下来,浑身像散架一样。因为修筑堤坝,他向亲朋好友借遍了钱,有的只借到40元钱,现在仍有20万元贷款没有还清。期间,他吃住在山上,两年没下过马陵山。
如果说修筑蓄水堤坝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那么刘吉传绿化荒山的事迹则更让人感觉到震惊。他自筹资金专门聘请林业专家进行实地勘测规划,先后轰炸岩层560余亩,开挖果树带680亩,绿化面积达1800余亩,只要能蓄水保土、栽植花草树木的地方,几乎都开垦出来了。昔日荒山如今已经成为四季常青、花果飘香的旅游观光胜地。
2011年春,刘吉传以全票当选谢圩子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刘吉传先后筹资30余万元,对村里所有巷道实施了硬化、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昔日泥泞遍布、污水四溢的落后村,一跃变成了环境优雅、花红柳绿的文明村。
刘吉传获得山东省道德模范、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10 刘成德
刘成德,男,汉族,1936年2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归德镇薛庄村村民。
50年来,刘成德始终如一,以自己朴素言行践行着雷锋的赠言。在雷锋精神的激励下,刘成德服务社会、奉献人民,用自己不变的信仰和操守,在人生道路上留下闪光足迹。
1961年3月,刘成德和战友分乘两艘机帆船出海执行任务。夜间返航时,随行的1号船因雾大不幸触礁,刘成德奋不顾身跳进冰冷的海水,救起了船上14名战友。因为这次壮举,他参加了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并与雷锋同台受奖。雷锋亲笔给他写下赠言:一个革命者,就应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
50年来,刘成德牢记雷锋的嘱托,处处以雷锋为榜样,走到哪儿就把好事做到哪儿。在部队,他忘我工作、热心助人,积极帮助困难群众和战友,先后荣记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获得“五好战士”等荣誉称号。在企业,他立足平凡岗位,干一行爱一行,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搞技术创新,为企业创收20余万元,并热心帮助困难职工,受到企业干部职工的广泛好评。退休后回村,他坚持28年做村里的“义务清洁工”、连续7年在村子拐角处当“义务交警”,连续十几年为五保老人孟庆泉送菜送饭,接济和帮助过村里十多名困难群众。他说,无论时代如何进步,学雷锋,做好事,对社会和谐和安定,都有着积极意义。
刘成德荣立部队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获得山东省道德模范、山东好人等荣誉称号。
111 刘春慧
刘春慧,女,回族,1965年3月生,天津市河北区茶馆相声演员。
多年来,刘春慧在自己没有固定收入的情况下,无私奉献回馈社会,十三年如一日资助贫困学生,为贫困孩子编织美好憧憬和梦想,150多名受到资助的孩子都亲切地称她为“妈妈”。
从2000年资助21名来津学习的西部贫困山区孩子算起,刘春慧共资助贫困孩子150余名,累计捐款10余万元。她在茶馆说相声的收入并不高,一场演出收入只有几十元。为了多积攒些助学金,她拼命多参加演出,甚至在接受手术治疗前的一天,还偷跑出医院去说相声,术后不等身体恢复又登上舞台。
这些年,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她始终坚持着。6年前,刘春慧的父亲和大哥在1小时里相继离世,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使她痛苦了很久,严重失眠长达6年之久,几近抑郁。就在这样的6年里,受她资助的孩子每到开学前都能收到她送来的助学金。
2009年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中国扶贫基金会等部门组织灾区孤儿爱心助养回访活动,刘春慧推掉所有商业演出,自费随团赴川。那数十天,她只啃干馒头喝白开水,但每到一处,除了给孩子们送去慰问金和学习用品,她还用相声为孩子们带去欢乐。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以她的事迹为原型,拍摄了电影《为你喝彩》,引起强烈反响。
刘春慧先后获得全国和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职工艺术家等20余项荣誉称号。
112 孙茂芳
孙茂芳,男,汉族,1942年10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政委。
孙茂芳四十年如一日,学雷锋,做好事,无微不至赡养照顾了18位孤残老人,用自己的行动传递了一位退休军人的情怀操守,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境界。
1970年,孙茂芳到北京军区总医院工作后,发现医院所在的南门仓社区有许多困难老人和残疾人,便带领医生护士成立了30户家庭病房,开展上门包户服务活动,从此开始了助人为乐、敬老爱老历程。他先后赡养照顾18位孤残老人,为其中8位老人养老送终。他服务时间最长的是王炎老太太,连续照顾17年,直到老人90岁时为她送终。
在医院工作,孙茂芳还接触到很多病困家庭,促使他开始扶贫帮困公益行动。1998年起,孙茂芳每月从工资收入中拿出500元建立了家庭助困金,后来增至1000元。孙茂芳在家里设立了一张“救急床”,帮助200多名来京看病的外地人解了燃眉之急。此外,他还热心帮助11位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和32名特困学生。至今,孙茂芳用于各种助困的资金已有39万多元。
孙茂芳时刻以雷锋精神照亮着社会,以个人名义先后组织成立了百余个学雷锋小分队,常年坚持学雷锋活动,开通“京城雷锋孙茂芳”微博,组织“十联学雷锋爱心团队”开展助民帮困活动。2012年至今他到全国12省25市开展雷锋精神万里行活动,行程8万公里,作学雷锋报告280场,听众38万多人。
孙茂芳荣立过个人一等功,获得过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优秀志愿者、全军学雷锋标兵、首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113 孙显才
孙显才,男,汉族,1964年1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地方税务局二分局主任科员。
参加工作26年,作为一名税务干部,但他时刻不忘用业余时间去修路,禄劝县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义务修路的身影。
孙显才出生在禄劝县马鹿塘乡普德村山脚村小组,村子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每到雨季,大雨夹裹着枯枝碎石将路面冲刷得坑洼泥泞、脏乱不堪。从1987年高中毕业被分配到禄劝县马鹿塘乡工作开始,孙显才就开始利用周末、节假日为村民义务修路,在乡下工作18年,他就为村民修路18年,共为乡民建成了四座小桥,在大山上修通了4条路,拓宽路面20余公里。
2004年,孙显才到禄劝县城工作,但他“痴心”不改。马豆沟位于禄劝县城南侧,是禄劝县城最高的山,中老年人都喜欢到山上背水回来喝,路面狭窄,山高坡陡,背水的人经常摔伤。孙显才买来镑锄、錾子、撮箕,工作的第二个月便“重操旧业”,每个周末和休息日,他都要去修路。截至2011年,他在马豆沟共修了5段路,修了5条排水沟,筑了4段挡墙,搭建了17处休息台,搭成了2段石梯路。
一个早晨,他突然得到孩子发烧了的消息,匆匆往家赶。当途经一座木桥时,他看到一个老奶奶在木桥上摔伤了,便急忙把老人送回家。等回家给女儿喂了退烧药,他便冒着小雨去自家山林里砍树来搭桥。后来女儿长大了一点,山间小路上出现了一大一小两个修路的身影。
孙显才先后获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省委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省文明委学雷锋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114 朱佩芳
朱佩芳,女,汉族,1934年7月生,中共党员,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第四研究室研究员。
从军60余年来,朱佩芳坚持以红色军医的大爱情怀和崇高无私的高尚品德回馈社会、回报人民,帮助和感染了无数人。
2001年,朱佩芳到安徽讲学时了解到滁州山区一所小学条件落后、设施简陋,孩子们为求学吃了很多苦。回重庆后不久,她就与丈夫联系该小学,捐款30万元重建校舍。2007年5月,当听到开县义和镇小学因缺乏避雷装置,多名学生遭雷击身亡,43名学生受伤后,她与丈夫捐款50万元用于重建校舍;校舍竣工后,再次向学校捐赠价值2万余元的电脑和数码相机。2012年,她将积攒的50万元悉数捐出,为巫山县南峰小学修建科技图书馆。在医院组织的向贫困群众、灾区人民献爱心活动中,她积极捐款,累计达10余万元。
朱佩芳在对众多群众真情付出的同时,始终视培养科研后备人才为己任,热心助推青年干部成长进步。她常对学生们说:“你们只有超过老师,我们才算尽到了责任。”1996年起,她和丈夫先后捐资200余万元设立了“院士青年科学研究基金”,专门用于扶持青年科研骨干。10多年来,受资助的青年科技人才中,已有40余人取得了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有的成为学科带头人、“973”首席科学家,有的被聘为长江学者等。
朱佩芳荣立二等功1次,荣获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总后勤部“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115 毕明哲
毕明哲,男,汉族,1992年8月生,中共党员,保险职业学院(湖南省长沙市)学生。
9年前的一天,正值放学,刚进入临湘市实验中学读初一的王理,因患有先天性肌无力、无法行走,只能无奈地留在教室等待家人。准备锁门的班长毕明哲,当时年仅12岁,他用小手拍拍王理的肩膀,说:“来,我背你回家。”不由分说地将王理背了起来。从此,少年稚嫩的肩膀,支撑起残疾同学的求学之路。毕明哲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花半个小时到王理家,然后两人一起赶早自习;晚自习结束,等毕明哲送完王理回到家,往往已经是晚上11点。每天,他要接送四五趟,来回大约3公里的路程。
无论是在初中,还是此后双双进入临湘市一中读高中,整整6年,风雨无阻。有人曾做过统计:从初一到高三,毕明哲背着王理走了1万多公里。
2010年高考结束,毕明哲考上了新疆艺术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可王理考上郴州一所专科学校。此时,毕明哲又做出了人生的一个重大抉择:放弃读本科,背王理上学。在省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两人终圆大学梦,一起进入保险职业学院学习。为方便王理的生活学习,学院专门调拨了一间位于一楼的宿舍,还将王理的母亲接到学校专门照顾王理生活起居。毕明哲则每天课余时间来帮忙。后来,王理母亲因身体原因回家,毕明哲索性搬来跟王理住一块,继续照顾他。
毕明哲荣获湖南省“五四”青年奖章、雷锋式优秀大学生、优秀共青团干部标兵等荣誉称号。
116 羊建明
羊建明,男,汉族,1977年9月生,广西新长江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
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羊建明本着“献血一袋,救人一命”的崇高信念,第一次踏上了献血车,至今,他累计无偿献血103针次(全血21次,机采成分血82次),献血量超过7万毫升,献血证摞起来就有20多本。
2005年,羊建明筹建了南宁“红色爱心”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8年来,他把一支10多人的服务队逐步发展成为4000多人的“大军”,据不完全统计,这支服务队已捐血超过320万毫升。10多年来,他坚持利用休息日,到采血车和捐血屋对献血者进行陪护、安抚,带领志愿者服务队通过网络、讲座、巡回宣传等向广大市民传播无偿献血知识;同时以无偿献血、奉献社会的壮举感染带动更多的人加入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伍中来,成为在南宁影响较大的一支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爱心团队。截至2013年3月,服务队开展巡回宣传742天次,发放无偿献血宣传资料61万多份;深入160多个居民小区宣传,8年累计参加志愿服务4500多小时。
羊建明在全力做好献血志愿服务的同时,还把爱心延伸到社会的各个方面。2010年西南大旱,他组织发动80多名同事帮助灾区人民收摘“爱心莴笋”,谱写和诠释了南宁人“能帮就帮”的质朴含义。在南宁市每年一度的“两会一节”以及其他各项大型活动上,他都带领团队倾情参与,给力服务。
羊建明荣获首届南宁市助人为乐模范、第二届广西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终身荣誉奖等称号。
117 何玥
何玥,女,壮族,2000年7月生,生前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金宝乡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
年仅12岁的何玥因患脑瘤去世,生前她作出无偿捐献器官的决定,使得三名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她的无私与大爱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她被称为“最美女孩”,她的遗愿被称为“最美遗愿”。
何玥生前是一位品学兼优、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可爱女孩,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优秀少年,命运却遭受了重大不幸。2012年4月,小何玥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生命危险。第一次手术后,何玥病情有所缓解。9月初,何玥的病情突然加重,医生发现她小脑里的肿瘤已扩散到其它脑组织,生命垂危,最多能活3个月。11月初,何玥听说有个18岁的藏族小伙子因患有慢性肾衰竭来桂林求医,只有找到合适的肾源做移植手术才能挽救生命。何玥对父亲说:“爸爸,如果我死了,你就把我的肾捐给这个哥哥。”父亲一下愣住了,马上表示不同意。但何玥捐献肾脏的决心已定,反复向父母亲提起这件事,希望尽自己所能给别人生的希望……慢慢的,父母亲勉强接受了。11月16日上午,经紧急抢救无效,何玥被医院诊断为脑死亡。随后,何玥无偿自愿捐献的两个肾被移植到藏族小伙子和桂林一位患者体内,肝脏则被立即送往上海,移植给一名重症肝病患者。小何玥的生命虽然消逝了,但她用自己的大爱使3位素不相识的病患者生命得以延续。
何玥荣获桂林市优秀少先队员模范、广西壮族自治区青少年道德模范、中央电视台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118 何亮
何亮,男,汉族,1934年9月生,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望花社区居民。
何亮老人今年79岁,他坚持十一年如一日,义务清除城市“牛皮癣”,用坏了几十把美工刀,用掉了1000余公斤涂料,清除各种非法小广告13万余张,以自己实际行动诠释文明,为社会进步增光添彩。
2002年,何亮从报纸上了解到非法小广告的危害,他担心群众上当受骗、影响城市环境,于是一路走,一路撕,直撕得手臂酸痛,指甲磨损。何亮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这些非法小广告留在街上,还古城一个洁净的环境。11年间清除各种非法小广告13万余张。老人的生活也不富裕,但是他还自费购买涂料及清除小广告的工具。
何亮老人是个助人为乐的人,常为素不相识的人着想。他患有多年的胃病和关节炎,特别是困扰他50多年的游走性关节炎,常常让他苦不堪言。多年前他用了一种疗效显著的风湿药,减轻了不少痛苦。为了让更多和他一样的病人也能用上这种药,他向江苏南通生产厂家要求批购。随后他又找来报社记者向公众公布这个消息,一旦有患者与他联系,他就免费将药寄给他们。
何亮老人总是怀揣着一颗慈善之心。他会在公交车上勇敢站出来抓小偷;他会为饿了几天的外地打工者买盒饭;他会为乞讨的外地人送上回家的路费;他会为各种捐款、捐物活动献出一份又一份爱心。对社区内的居民来说,何亮老人不光是他们推选出来的人大代表,更是他们亲切、贴心的何爷爷、何老师。
何亮获全国社区义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119 何敏
何敏,女,满族,1972年11月生,中共党员,解放军第4医院妇产科主任、外科副主任。
19年来,何敏在青藏高原上累计行程10万多公里,巡诊近15万人次,接生新生儿5000多名,以服务患者、热心助人的实际行动传承弘扬着雷锋精神。
2007年冬,何敏和战友们冒雪前往救治牧民宫保难产的妻子,医疗队的车翻进沟里,何敏左腿被严重压伤,但她从车里爬出后一瘸一拐步行3个多小时赶到宫保家,挽救了母子生命。2007年一天深夜,38岁高龄产妇才让卓玛被家人送进何敏所在的医院,此时,经检查,胎儿脐带缠住脖子,需要立即做剖腹产手术,但产妇及家人坚决反对。何敏耐心给他们解释,最终顺利接生。有的孕妇来医院时没带婴儿衣被,何敏就利用晚上休息时间缝制婴儿用品,迄今有800多名新生儿用过她亲手缝制的衣物。
2010年初,何敏患了乳腺癌,并确定了手术日期。但当她得知医院将派医疗队赶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后,毫不犹豫地报名了。她的丈夫竭力劝阻,她却坚定地说:“我是一名军人、一名共产党员,大难面前不能当逃兵。”在玉树,何敏带病抢救伤病人员,连续10多天高强度工作。由于劳累过度,她失声4天,仍坚持用手比划着抢救了3个难产孕妇。救灾期间,何敏共救治伤员1200多例。近两年来,她先后赴乡村和牧区巡诊17次,诊治病人3000多人次。
何敏获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军优秀共产党员、高原模范军医等荣誉称号。
120 余竹云
余竹云,男,汉族,1973年12月生,安徽中环投资集团董事长。
“回馈社会、投身公益”一直是余竹云的追求,帮助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救助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创立了“大爱中环”志愿服务团,把公益做到最需要的地方。
从农村出来创业的余竹云,特别理解农民工的难处。中环投资集团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再亏不能亏农民工。“农民工是家庭幸福的顶梁柱,也是企业发展的主力军,企业有责任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余竹云说。
2007年5月,“中环竹云助学基金”正式成立,这是全国第一个专项资助服刑劳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基金。劳教人员服刑期间的积极表现可以为监狱外的子女申请助学金。6年过去了,由余竹云捐资发起的“中环竹云助学基金”,已经发展为安徽省“阳光关爱”基金,全省先后有937名贫困家庭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接受了救助,赢得广泛的社会赞誉。
从2011年2月开始,余竹云联合媒体组建了“大爱中环”志愿服务团,下设关爱农民工、阳光救助、关注城市特困家庭、构建和谐社区4支志愿服务队。2011年10月,无私奉献多年的余竹云入选2011年9月份的“中国好人榜”。11月,余竹云捐资100万元,成立全国第一个“安徽中国好人困难救助基金”。
余竹云荣获安徽省“五四”青年奖章、第三届安徽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