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7月1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7月16日   07 版)

    余培珍

    宋丽萍

    张兴儒

    张艳琴

    张清海

    张福友

    李万升

李成环

    李明学

    陈书勤

    杨文学

邵仲义

    陈光保

    121 余培珍

    余培珍,女,汉族,1966年11月生,重庆市江津区德感街道居民。

    20多年来,身为下肢高位截瘫的残疾人,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福利院的6名孤儿,其中2人已成为大学生。

    18岁那年,她到重庆打工,在一次意外中被火车碾压导致下肢高位截瘫。卧床两年,为不给家庭增加负担,她住进了江津区社会福利院。一年后,9岁女孩姜暑辉遭遗弃被送到福利院与她同住。余培珍对小辉充满怜爱,拄着双拐一点点教她生活技能,还手把手地教她认字、识数。不久,小辉奇迹般地直接上了二年级并保持着较好成绩。

    1995年,在小辉升入了中学后,余培珍在福利院又迎来另一个被遗弃的4岁小女孩莉莉,洗澡、喂饭、穿衣、上厕所,都由她拄着双拐来照料,以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努力担负着一个“母亲”的职责。她向福利院申请单独开伙做饭,为莉莉改善伙食。单独开伙做饭,每月100多元生活费远远不够,她不得不为一些手工店织毛衣、绣十字绣挣生活费。织一件毛衣可收入20元左右,绣一张十字绣最少只有10元钱,一个月下来,也能挣两三百元。

    每天工作六七个小时,对没腿的她来说很累。而换来的钱,全花在这俩孩子身上。

    20多年,她先后喂养大6个孩子,其中老大已经结婚嫁到万州;失明的老二在成都开盲人按摩所;老三叶露是福利院第一个大学生,今年刚毕业;老四读大三了;老五读高二;老幺读小学五年级。

    余培珍被评为重庆市道德模范。

    122 宋丽萍

    宋丽萍,女,汉族,1971年9月生,中共党员,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原油田第十社区管理中心滨河居民管理站员工。

    宋丽萍的爱心之路源于一次公益活动。1998年,她和朋友一起去养老院帮助20多位孤寡老人拆洗被褥,临走时老人们依依不舍。从此,她就踏上了这条辛苦付出却开心快乐的路。

    2005年,宋丽萍加入了濮阳市无偿献血服务队,截至目前已无偿献血1万多毫升,后来又加入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行列。2010年7月,宋丽萍挽救了一名8岁小白血病患者的生命。2009年5月,她和爱心人士四处奔走,组织为家境贫困、全身大面积重度烧伤的4岁女孩顾淑婧捐款捐物,并向各大医院求助,最终多家医院联合为小婧婧做整形手术,并减免了7万多元的手术费用。

    为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志愿服务行列,2010年,宋丽萍在社区的支持下成立了“宋丽萍爱心服务队”,注册爱心帮扶QQ群,成员达到400多人。先后为15个重症患者组织捐款50余万元,为黄河滩区5所小学赠送图书1万余册,为9名重症患儿联系医院并免费护理,与 62位空巢老人结成帮扶对子。

    2012年7月,宋丽萍组织100多名有文艺特长的志愿者组成文艺小分队,在小区、敬老院、偏远乡村巡演30余场。2012年12月,宋丽萍联合社会医护爱心人士,成立了义诊小分队,为小区空巢、行动不便的老人开展上门体检活动,先后为148名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

    宋丽萍荣获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河南省学雷锋十大标兵等荣誉称号。

    123 张兴儒

    张兴儒,男,汉族,1962年9月生,中共党员,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副院长、利群医院院长。

    2006年至今,每年夏天,张兴儒都会与上海同行组成慈善光明行医疗队,来到青藏高原、天山脚下、内蒙古大草原和云贵山区,为白内障病人义务治疗。

    首次出征,13个人4辆车,带了270多种医疗器械,最终在佐钦乡义诊1000余人次,做了18例白内障复明手术。需要诊治的人实在太多太多,医生护士几乎不眠不休。临别时,因人工晶体带得有限,仍有人无法得到医治,队员们带着些许遗憾告别,心底却被几天来的所见所闻打动。有队员后来回忆说:“看到失明大半辈子的老妈妈见到光亮时感激不已的表情,此行的价值也得到最大实现。”

    7年来,“慈善光明行”志愿者医疗队一路跋山涉水,走过西藏雪域高原、阿尔泰山脚下新疆青河、甘肃甘南黄土高坡、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大山深处四川凉山、边陲小镇云南江川、黄河源头青海果洛。他们克服交通闭塞、高原反应、设施不齐、环境艰苦等困难,为当地居民免费诊治眼病5604例,免费实施白内障手术721例。他们让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的10岁男孩看见父母,患有严重倒睫的16岁女孩背上书包,一家庭里的5位盲人成员恢复视力……

    这支队伍从首次出征的13人,到如今越来越多人主动请缨,有医学精英,还有大学教授、民企老板、国企高管等。

    张兴儒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和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十佳医生等荣誉称号。

    124 张艳琴

    张艳琴,女,汉族,1964年4月生,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石空镇关帝村村民。

    做代课老师的一段人生经历,使张艳琴与孩子结下了不解之缘。26年来,她始终用无私的爱照顾孤残、留守儿童,被人们赞誉为“爱心天使”。

    张艳琴从做孩子心理疏导入手,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发展为长期从事抑郁症儿童康复治疗方面的工作,每年经她辅导过的孩子有1500多人次,先后帮助近4万名孩子进行心理健康辅导,50多名患有心理疾患的孩子在她关爱下顺利康复。

    她自创了一个“小红花”信箱,只要有孩子的来信,她都一一作答,从不拖延。20年间,张艳琴收到了多少封信,又回复了多少封信,自己也说不清。张艳琴的床下有五个大纸箱子,里面全部是20多年来与孩子们的通信,有30多个牛皮纸档案袋,分门别类装着她曾经辅导过孩子们的档案。

    2001年初,《北京青年报》上一篇题为《特殊孩子的心里话找谁说去》的文章深深地触动张艳琴的心弦。文章是以中华慈善总会的名义写的,内容是北京顺义一家儿童慈善福利院招聘志愿妈妈。张艳琴毫不犹豫地报了名,通过全面考察、了解,她被正式录用。

    一年后,张艳琴回到家乡,全身心投入青少年成长心理健康辅导,“小红花信箱”开始在杞乡大地传开。

    2007年,张艳琴创办了“美丽青春、共同关注”联谊活动,帮助那些心理坎坷、迷茫、对生活失去自信的青少年恢复心理健康,激发了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在她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一个爱心团队。

    张艳琴荣获宁夏回族自治区学雷锋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125 张清海

    张清海,男,汉族,1949年2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干休所接收安置的一等伤残、“全国先进军队退休干部”。

    张清海从部队退休后,重扬风帆战伤残,心系群众做好事,做到学习雷锋不停歇、帮助他人不间断,被人们誉为“军中铁人活雷锋”。

    在部队抗灾抢险和国防施工中,张清海为抢救国家财产、救护战友和群众生命,先后6次奋不顾身冲向烈火、洪水和施工险境,致一等重残。1987年退休后,他以顽强毅力自强不息,积极宣传植树造林知识,整编的“林谚”被28个省级以上报刊电台采用1556条。他把自编的《林谚五百条》小册印刷2000本,全部赠给全军和全国各地绿化委,受到全国绿化委表彰。

    为给本村打机井、修公路和学校建教学楼争取指标与资金,张清海用自己的房产作抵押,为启动新建教学大楼工程贷款5万元,并带头捐款600元。多年来,他用微薄的退休金累计为社会公益事业和群众的事花去6万余元,先后6次到外地,义务帮农民朋友讨回109万元的打工血汗钱和销售苹果拖欠款。他先后57次,行程两万多公里到西安、咸阳等地,陪伴当地74名农民患者求医治病。

    张清海自费万余元,先后15次到祖国边防部队和战斗英雄生前所在部队,慰问当地入伍新兵。先后受邀为部队、高校师生作报告209场,听众共达13万人次之多,在社会引起良好反响。

    张清海先后荣获全国自强模范、爱国之星、全民国防教育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军队退休干部,省、市道德模范、学雷锋标兵和爱国拥军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126 张福友

    张福友,男,汉族,1964年6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省古浪县西靖初级中学教师。

    多年来,张福友与他人共同发起“一对一、献爱心”贫困学生救助活动,救助贫困生221名,帮助49名特困生圆了大学梦。

    1984年刚参加工作时,他每月仅有17.5元工资,却经常给学生买学习用具和书籍。看到学校附近的道路下雨天泥泞不堪,他就利用节假日套着自家的毛驴车拉沙铺路,让学生上下学行走方便。他坚持每年义务献血,至今已累计献血4400毫升。

    熟悉张福友的人都知道,他的小轿车上常备一把小铁锹,遇到路上坑洼不平,就会停下车平整修补,遇到路边等车的陌生人,他也会无偿捎带一段路。

    看着学校一些贫困学生为学费发愁,他和在美国留学的亲戚刘吉成取得联系,说出自己资助贫困学生的想法。他的打算,与从小一起在古浪贫困山区长大的刘吉成不谋而合。2006年,他们共同发起“一对一、献爱心”贫困学生救助活动。有一次在古浪县谭家井村,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掏给了一位贫苦老奶奶,返回时才发现没有了回家的车费。

    六年来,张福友和刘吉成共募集救助资金58.6万元,救助贫困生221名,其中49名贫困生在他们的帮助下圆了大学梦。曾经得到张福友救助的古浪县民权乡学子张宏德,自己也在大学里搞起资助活动,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

    每当贫困学生家长流露出感激之情时,张福友总是说,如果真要感谢,就在将来力所能及的时候,继续救助上学有困难的孩子,把爱心接力棒传下去。

    张福友荣获甘肃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127 李万升

    李万升,男,汉族,1968年6月生,中共党员,吉林省长春市鼎庆经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1989年,李万升从河南来到长春,白手起家,闯出一条创业之路。他勤劳致富不忘回馈社会,无私赡养孤寡老人、资助贫困学生,积极参加四川抗震救灾。

    1996年,他赡养了朝阳区大屯镇两位孤寡老人。多年来,他坚持定期看望,送粮送油,送衣送药,帮助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1998年回家探亲时,李万升看到村里乡亲们生活困难,当即拿出6万多元打了一眼深水井,并将水引进各家各户,而且每年水费、电费全部由他承担。看到家乡教育困难,他为家乡的一所小学捐赠了价值6万元的电脑和学生桌椅。他主动捐助和照顾20多名孤寡老人和50多名失学学生,一次为300名老人交纳医疗、意外保险共6万元。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李万升带领公司职工向灾区捐款近40万元,并成立“吉林省农民工志愿者抢险队”,连续抢险20多个昼夜,抢救受伤群众,运输救灾急需物资。

    后来,他又购买价值30多万元的1000套液化气设备送到灾区,解灾区灾民做饭烧水的燃眉之急。青海省玉树地震发生后,他率领公司职工,一个星期内帮助受灾群众抢运出各种物品价值近百万元。雅安地震后,李万升再次带领职工抢险队徒步进入宝兴县,在15天的时间里,与当地群众、志愿者一起搬运物资8000多吨,为穆坪镇顺江村灾民拆除50余户危房,为顺江村68户村民每家帮扶1000元现金。

    李万升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四川省抗震救灾模范、吉林省道德模范、感动吉林人物等荣誉称号。

    128 李成环

    李成环,女,汉族,1987年6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甘肃省兰州市二十四中学生活指导老师。

    兰州市二十四中是一所寄宿制学校。作为生活指导老师,她和其他几名同事一同照顾着全校600多名学生的生活起居。一次下了几天阴雨,学生宿舍被褥受潮,李成环一个人将几个宿舍的被褥拿出去晾晒,自己累得满头大汗。学校地处农村,女生宿舍楼上下用水不方便,楼内厕所不能正常使用,学生夜间上厕所要到100米以外的旱厕,很多女生胆小不敢去。李成环知道后,不管下雨刮风,都拿着手电筒一路护送。

    李成环和丈夫龚大锬都非常热心公益。得知青海玉树震区结古镇八一孤儿学校缺少过冬棉鞋和学习用品,李成环和丈夫多方募集善款,购置了700余双棉鞋和电脑、书籍等物品,打算在入冬前送到孩子们手中。当时李成环和丈夫还在蜜月之中,且已身怀有孕。由于路途遥远,丈夫曾劝她不要亲自去。但李成环坚持要和丈夫一起看望灾区的孩子,度过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新婚蜜月。

    2012年11月22日,她和丈夫与另外3位爱心人士前往玉树结古镇八一孤儿学校,返回途中遭遇大雪发生车祸,李成环因受重伤抢救无效,于2012年12月4日15时许不幸去世。李成环去世后,人们赞誉她为“最美新娘”、“爱心天使”。

    李成环先后被追授青海省红十字优秀志愿者、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兰州市杰出青年志愿者、兰州市优秀青年、兰州市“三八”红旗手、甘肃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兰州市道德模范、甘肃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129 李明学

    李明学,男,汉族,1956年6月生,重庆市大渡口区建胜镇四胜村村民。

    他长期和儿子俩相依为命。今年4月,当儿子暴病无力回天之时,他强忍丧子之痛,作出了捐献爱子器官的决定,挽救了三人的生命,让两人重见光明。

    在儿子两岁时,他和妻子离了婚,父子俩相依为命。儿子读完小学和初中后,为维持生活在外地打工。2003年,李明学在工地突发疾病晕倒,以致右手残疾,一条腿也瘸了,丧失了劳动能力。从此,儿子成了他的左右手。儿子发病的前一天,还打电话问他吃饭没有,叮嘱他在家要保重身体,想吃啥就买啥。没想到十几个小时后,再次传来的就是儿子突发疾病的噩耗。

    “人死不能复生,不管别人怎么看待,我希望用儿子的器官能帮助其他更多鲜活的生命,至少他还可以以另外一种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我的内心也会得到安慰。”他悲痛欲绝,但仍想完成儿子人生中最后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将全部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

    捐献器官,很多人对此非常忌讳。怀着巨大的丧子之痛,他耐心做前妻的工作。他说,之前在电视上经常看到捐献器官的新闻,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情,既帮助了别人,还用另外一种方式延续着生命。当时他就告诉儿子,自己死后要将器官捐献出去,儿子对他的想法非常认同。

    他最终说服了前妻。当天,儿子的一个肝、一个肾在西南医院与患者匹配成功,另一个肾也在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匹配成功,随后一对眼角膜送入了重庆眼库。他的义举,让儿子的器官至少可以救活3条命,还可以帮助两人重见光明。

    李明学被评为重庆市道德模范。

    130 陈书勤

    陈书勤,女,汉族,1964年6月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地税局基层指导科科长。

    陈书勤1982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地税工作者。1998年9月至1999年9月,她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到生活条件艰苦的革命老区山西吕梁山脉最深处,做了一年乡村教师工作。在没电、严重缺水、出门都要翻山步行的艰苦环境下,一心一意教书育人,被当地群众赞誉为“最美山区女教师”。

    从1998年支教到至今的15年里,她一直惦记着吕梁山区里的孩子,先后7次回去看望他们。期间,她用自己的工资和业余时间给人照相赚的10多万元钱,资助支教过的全班学生读书直到初中毕业,并帮助继续读书的22名孩子大学毕业直到参加工作。受陈书勤影响,1名学生于2008年7月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去汶川做了2年志愿者。

    她从1995年起,资助双鸭山市尖山区窑地小学一年级的一位学生和她的残疾人家庭整整18年,直到其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她还于1995年资助饶河县三人班乡三人班村一名失学儿童8年,直到她家脱贫。1997年,她发起组织了黑龙江省地税系统的200多名税务干部“一助一”饶河县的200多名失学儿童,使这些贫困学生全部重返校园。

    2012及2013两年春节,她发起组织双鸭山市地税系统青年干部为在哈读书的各地贫困学生购买爱心车票,帮助48名贫困学子踏上归乡的路途。    

    陈书勤先后荣获全国税务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优秀青年志愿者、黑龙江省先进青年、双鸭山市第三届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131 杨文学

    杨文学,男,苗族,1975年9月生,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鸡场乡鸡坡村村民。

    他是一个靠劳力背“背篼”赚钱糊口的农民工,却用背了8年“背篼”挣来的13万元血汗钱为家乡修路。在他带动下,一个传承几代人的山区公路梦想即将变为现实。

    1998年,杨文学离开家乡去昆明当建筑工人。一年之后,他到六盘水的小煤窑背煤,并且一干就是六年。后来他又到贵阳打工,靠背“背篼”挣钱。到2010年底,杨文学辛辛苦苦攒了13万元,本想装修房子,但一看到家乡出行困难依旧,便说服妻子,用攒下的血汗钱为家乡修路。

    修路的工程2011年3月25日正式开工。杨文学首次取出了两万元交给寨上,自己又继续回贵阳打工。村民心里记着杨文学修路的现金账:2011年3月25日,2万元;4月9日,6万元;4月17日,3万元;5月3日,2万元,共计13万元。

    路从山谷过来,先要经过熊家寨两户人家的山地,才能进入核桃寨。乡政府协调好了第一户,可第二户人家却怎么也不答应。最后,杨文学只好承诺自己再出21000元“买路钱”。

    为了修路,杨文学几乎花掉了所有积蓄,自己的孩子上了半年英语补习班后却再也交不起补课费。他家房子是2008年砌起来的,每年春节,他都要看着这栋一直没有竣工的新房发愣。

    路在慢慢延伸,杨文学能拿出的钱越来越少。为了筹集资金,他带着20多个乡亲到贵阳背“背篼”挣钱。杨文学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团省委春晖行动发展基金会拨款10万元,贵州省公路局拨出专款15万元,资助他家乡修路。

    132 邵仲义

    邵仲义,男,汉族,1932年4月生,生前系江苏大学退休教职工。

    2007年,邵仲义曾一次性捐资50万元,设立“爱生助学金”,用于资助江苏大学贫困大学生。去世前,他又立下遗愿,将遗体捐献给镇江市红十字会,用于祖国医学事业,把近60万元存款捐赠给学校,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

    从上世纪80年代起,邵仲义就开始资助大学生,他行事低调,对自己的善行从不言说。

    据江苏银行镇江大港支行的钟网荣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他在学校农业银行工作,那时邵仲义已经资助了4名研究生。

    现为江苏科技大学教师的周琨,1994年上大学时因为京剧和邵仲义结缘,经常去老人家吃饭。周琨介绍,那时的邵仲义只要了解到某个学生有困难,就去资助他。

    邵仲义一生未婚,一直租用单位50余平方米的公房。他无儿无女,就把学生视为子女。邵仲义常常说:“资助大学生,不是要锦上添花,而要雪中送炭,把钱用到那些家庭真正贫困的孩子身上。”

    他从不向单位组织提要求。在他生病住院期间,面对疾病造成的肢体疼痛,也都默默忍受,直到生命结束。他待人热情诚恳,只要下楼散步,一路上都在热情地和别人打招呼,小朋友老远就会喊他“胖爷爷”。凡是认识他的人都评价“老邵是个好人”。

    “生前勤俭关爱学子情深意切,身后捐躯造福人类博爱奉献。”这是邵仲义老师追思会上的一幅挽联,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邵仲义以凡人善举为“大爱无声”作出了最好注解。

    邵仲义荣获江苏好人、镇江好人、镇江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133 陈光保

    陈光保,男,汉族,1931年9月生,中共党员,广东省湛江市原政协主席。

    在南海之滨的湛江,在雷州半岛的红土地上,传颂着一个人的名字和他的事迹,他就是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保伯”的离休干部陈光保。

    陈光保有个梦想,就是让更多的孩子读书成才。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一直在奔波、在付出。正因为他的这份执着,他成为许多孩子心中的“好爷爷”。

    2000年起,“保伯”坚持资助大学生;对优秀学子,他给予奖励;对贫困学生,他解囊相助。开办农场后,他把自己每月的工资、农场的收入,都用来奖学助教。为了资助学生读书,保伯不仅拿出自己的全部收入,甚至不惜卖掉在湛江市区唯一一套住房,这些年他已捐出了600多万元。

    1995年,从湛江市政协主席岗位离休的第二年,64岁的陈光保作出了一个大胆决定,承包雷州市北和镇仙过岭村2000亩荒山办农场,带领农民致富。农场由50多名老干部共同出资凑份子,陈光保被推选为场长。从此,他踏上了充满艰辛而又甜蜜的创业之路。2004年,正当农场的经营柳暗花明之时,陈光保却遭遇到病魔的重击。他的腰椎增生手术失败,造成下肢瘫痪,大家都为他难过。然而,他笑着说:“我是从战火中走出来的共产党员,是从战友的尸体堆里捡回来的一条命,有什么不能战胜的。”

    谁家有了难事,“保伯”总是最先送去温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保伯一生的信条。村民们视他为无话不说的亲人,每天前来拜访他的人接连不断,保伯一有难处,周围群众都自发争相赶来帮忙。陈光保的慈善之举在当地产生了示范效应。去年以来,他带动了10多名企业家捐资助学,目前整个雷州市共有60多名企业家加入乐善好施、捐资助学的行列。

    陈光保荣获广东十大新闻人物、广东好人和感动广东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第四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专题

分享到: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