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 李辉忠
李辉忠,男,汉族,1951年12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桂发祥麻花饮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作为“津门三绝”之一“十八街麻花”的掌门人,李辉忠带领全体职工传承“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严格原料采购、工艺流程和销售规范,把昔日前店后厂的“小作坊”做成了现代化特色食品生产的“大产业”。
上世纪90年代,李辉忠带领技术人员自主研制出国内首条麻花生产线和植物油自动循环净化系统,实现了传统小吃的标准化生产。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和销售市场拓展,开发新产品的技术人员提出,使用添加剂可以丰富麻花口感,降低成本,李辉忠当即予以否决。他斩钉截铁地说,十八街麻花能叫“津门一绝”就在于它的“原汁原味”,不用添加剂。宁可开发慢一点,成本高一点,也要让顾客吃得放心一点。
在企业内设立的“道德讲堂”上,李辉忠告诫全体职工:“诚信是金字招牌,不讲诚信,企业不能长久,一时赚钱再多也如同废纸。”桂发祥一直采购杭州一家老字号桂花酱作原料,这种无添加剂的天然桂花酱制作复杂、产量低、成本高。李辉忠得知他们经营困境后,主动提出每吨上涨2000元,又预付60万元帮助他们解了燃眉之急。
在李辉忠带领下,桂发祥集团荣获全国文明单位、中国商业信用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李辉忠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第三届道德模范提名奖、天津市第二届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329 杨为之
杨为之,男,汉族,1920年12月生,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老干局离休干部。
半个世纪以前,他因生活困难治病欠下医药费;数十年来费尽周折寻找医院、执意还款,用47年时间写下了一个诚信故事。
1960年,杨为之在从盐边县城前往灌县(今都江堰市)的途中,痔疮发作。路经成都时,疼痛难忍的他来到黄济川痔瘘医院看病。医生见杨为之不断流血,二话不说直接将他推进手术室……做完手术后,杨为之告诉医生:没带那么多钱。没想到医生却说:“离家在外不容易,你的钱就留着当回家的路费吧,等有钱了再寄给我们。”就这样,杨为之在黄济川痔瘘医院免费医治一个多月。
尽管没有固定工作,但杨为之始终没有忘记要把欠下的钱还上。1979年,他自学会计专业并进入一家乡镇企业工作,经济条件也一天天好起来。40多年过去了,杨为之和妻子多方托人打听黄济川痔瘘医院的消息都未果。2009年6月,他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医院早已更名为成都肛肠专科医院。老人马上与医院取得联系,表示要将当年的欠款寄去。医方却回复:“医院曾失火,资料损毁,无法查询费用情况。那么多年了,算了吧。”杨为之坚持给医院汇去了5000元钱。收到汇款后,医院上下都被老人的行为感动。
杨为之荣获第三届四川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330 杨兆顺
杨兆顺,男,汉族,1957年2月生,中共党员,上海市普陀区桃浦镇紫藤苑小区党总支书记。
杨兆顺坚守基层工作一线,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忠实践行“让居民过上好生活”的庄严承诺,以公正化解矛盾,以包容疏解难题,以爱岗尽责促进社区和谐,把小区建设成为全国青年文明社区、上海市文明小区,深得小区群众信任。
2009年,党组织安排杨兆顺担任动迁安置新建的紫藤苑小区党总支书记。面对困难群众集中、居住环境脏乱、治安问题众多的复杂情况,他向居民、向党组织庄严承诺,一定要让群众在舒适优美的环境中过上平安、幸福生活。
10多年来,杨兆顺秉持“百姓满意是我的信念与承诺”,关注民生需求,改进工作方法,创新一系列务实管用的社区管理办法。
为方便群众办事,他先后试行居委会“一站式服务”模式,引入社区“百事通”,被广泛借鉴和运用;为回应群众服务需求,他创建“为民服务社”,为居民送米、理发、修家电,创办关爱孤寡老人“百家宴”,深受广大居民的欢迎;为解决小区治安管理难题,他提出人口信息管理的“四色”管理法、“社区信息词典”;为发挥群众自治作用,他组建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的“稻草人工程”、“自家人调解室”和楼组“老娘舅”,搭建群众自我管理平台。
杨兆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感动上海年度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杨兆顺,男,汉族,1957年2月生,中共党员,上海市普陀区桃浦镇紫藤苑小区党总支书记。
杨兆顺坚守基层工作一线,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忠实践行“让居民过上好生活”的庄严承诺,以公正化解矛盾,以包容疏解难题,以爱岗尽责促进社区和谐,把小区建设成为全国青年文明社区、上海市文明小区,深得小区群众信任。
2009年,党组织安排杨兆顺担任动迁安置新建的紫藤苑小区党总支书记。面对困难群众集中、居住环境脏乱、治安问题众多的复杂情况,他向居民、向党组织庄严承诺,一定要让群众在舒适优美的环境中过上平安、幸福生活。
10多年来,杨兆顺秉持“百姓满意是我的信念与承诺”,关注民生需求,改进工作方法,创新一系列务实管用的社区管理办法。
为方便群众办事,他先后试行居委会“一站式服务”模式,引入社区“百事通”,被广泛借鉴和运用;为回应群众服务需求,他创建“为民服务社”,为居民送米、理发、修家电,创办关爱孤寡老人“百家宴”,深受广大居民的欢迎;为解决小区治安管理难题,他提出人口信息管理的“四色”管理法、“社区信息词典”;为发挥群众自治作用,他组建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的“稻草人工程”、“自家人调解室”和楼组“老娘舅”,搭建群众自我管理平台。
杨兆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感动上海年度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331 杨祥国
杨祥国,男,汉族,1984年1月生,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42分队班长。
杨祥国牢记卫国戍边的神圣使命,坚守“不把领土守少,不把主权守丢”的誓言,出色完成各种急难险重任务,为加强边防建设、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作出积极贡献,忠实践行军旗下的郑重承诺。
2001年12月,杨祥国应征入伍来到驻西藏某部。新兵训练一结束,他主动要求驻扎在“生命禁区”的边防部队。他巡逻的道路,是西藏最长、道路最险、条件最苦的巡逻道,有200多处危险路段,全程需要步行6天5夜。杨祥国长期担任巡逻排头兵,每次负重在40公斤以上,巡逻前都要写下遗书。当兵12年,杨祥国参加巡逻60余次,行程4600余公里,47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身上留下21处伤疤,因长期负重导致脊柱严重变形,身高比入伍时减少2厘米。
作为巡逻尖刀班班长,杨祥国郑重承诺:巡逻不伤一人,返回不少一人。在巡逻中,他誓与战友患难与共、生死相依,13次奋不顾身营救战友,每次在战友体能透支时,无私让出自己的干粮和水,把战友的物资装备扛在自己肩上。当班长10年来,他培养了27名骨干,整理出“边防巡逻遇险50个怎么办”、“负重巡逻体能分配法”等20万字安全巡逻经验体会,破解了困扰新战士应对巡逻险境和边防突发情况的难题,连队未发生巡逻亡人事件。
杨祥国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等荣誉称号。
332 杨碎胜
杨碎胜,男,汉族,1963年4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省肿瘤医院乳腺科主任。
杨碎胜参加工作以来,恪守医生的职业道德和行业准则,用一颗诚心、爱心对待患者,用自己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救死扶伤,践行“做一个好医生”的诺言。
作为治疗乳腺癌的专家名医,许多患者和家属都想方设法请杨碎胜主刀做手术。2007年7月,一位陇南的小学教师被确诊为乳腺癌,绝望和恐惧缠绕着她。为了确保手术成功,她千方百计给杨碎胜送“红包”。送了退、退了送,杨碎胜为了让病人安心做手术,只好暂时收下,待手术成功后,将“红包”打入病人的住院押金。杨碎胜说,悬壶济世是医者本分,医生要为病人着想,不仅要做到不拿病人一分一厘,还要尽可能降低治疗费用,使病人少花钱就能看好病。
对患者高度负责,是杨碎胜的行医准则。无论每天有多少病人来看病,他总是认真仔细地阅读各种检查报告,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杨碎胜看病没有远近亲疏之分,不管是不是认识,手术是不是由他主刀,他都会细致观察病情。每当遇到科室有危重病人抢救,他总是随叫随到,从无休息日之分、无昼夜之分。杨碎胜常常教育乳腺科医生护士,“医者,非廉洁纯良不可信。”在他的要求和感召下,全科医护人员都能牢记“医者父母心”的古训,从不接受任何馈赠和吃请,乳腺科成为名副其实的“无红包科室”。
杨碎胜荣获甘肃省医德医风建设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第七届中国医师奖等荣誉称号。
333 芦来柱
芦来柱,男,汉族,1962年12月生,中共党员,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屯里镇太度村村民。
几十年来,芦来柱把“遵守诺言,恪守信用”当作做人根本和做事准则,悉心照料养父母和一同长大的弟妹;对待42岁时组成的家庭,他信守承诺,尽心操持;对待工作和人际交往,他更是表里如一,有诺必践。
芦来柱出世5个月时母亲病逝,生父把他送给老乡芦家夫妇抚养。当时,芦家生活困难,却对来柱视如己出,悉心照料。养父母的恩德,在来柱幼小心灵里深深扎下了根。当他长大知道自己身世,决心报答养父母恩情。养父母年老体弱后,他不仅侍候老人,还要种地、劈柴、挑水,供养5个弟弟、妹妹上学。
远在山东的同胞哥哥得知来柱的艰难,把他叫回到山东,承诺给他娶个媳妇,帮他找份稳定的工作,但芦来柱却选择回到养父母的病床前。为报答养父母的恩德,芦来柱帮助5个弟妹一个个结婚成家后,直到42岁才与已有一双儿女的寡妇刘金枝结婚。他婚前承诺:继续照顾芦家父母,并要对待刘金枝的两个孩子如同亲生。芦来柱说到做到。靠打工,勤俭节约,供女儿上了中专,儿子上完职高上电大,儿女们都找到称心的工作。
芦来柱对乡邻、对工友、对社会,都是赤诚相待。无论走到哪,人们都称他是“靠得住的人”。在村里,谁家有事他就帮忙,答应乡亲们的事,他都一一兑现。
芦来柱获得临汾市第二届十大道德楷模、山西省第四届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334 贡天玺
贡天玺,男,苗族,1956年11月生,贵州省都匀市贡献汽车摩托车修理部经理。
27年前,贡天玺在都匀市率先开办了一家摩托车修理部。当时他承诺:免费为残疾人服务。为兑现这一诺言,他一直坚持做到今天。
1986年5月,贡天玺开办了一个摩托车修理部,开业初他就宣布,为残疾人义务修理摩托车。为方便开车在路上发生故障的残疾人,他配备了一辆三轮摩托救援车,随叫随到。同时,为尽量减少残疾人在外用车的故障,他还义务为残疾人的车定期保养,改装电路,使之便于发动。他免费为10多位老年残疾人设计并安装机动轮椅车雨篷,帮助他们遮风挡雨。
2000年6月8日,都匀市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城中断水、断电,他在自己车上贴上“社区服务、义务送水”标识,3天内为残疾人、五保户等群众送水59车。2008年,都匀市遭遇五十年不遇的雪凝冰冻灾害,全城停电、停水。贡天玺把修理部的工作全部停了下来,拿出用于修理汽车的全部共100余斤防锈石蜡,做成3000多支“爱心”蜡烛,摆在修理部门前,并标明“免费赠送”的字样,让市民随时前来取用。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他申请成为志愿者参加抗震救灾。联合个体户向灾区捐赠了800箱方便面和40箱矿泉水,并租了一辆卡车,把救灾物资和现金交到绵阳市红十字会。
贡天玺获得民建中央委员会全国先进会员、扶残助残优秀会员和贵州省第二届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335 巫大永
巫大永,男,汉族,1984年12月生,重庆市沙坪坝区渝碚路街道陈家湾社区居民。
他卖豆浆从不自己收钱,总是让顾客自己丢进筐里。顾客总说,来这里买豆浆,更多的是感受一丝丝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的诚信和温暖,人称“豆浆哥”。
80后小伙巫大永,2007年从消防部队退伍回来,先后从事过冷饮、食品批发、驾驶员等工作,2012年开始在沙坪坝区三峡广场商圈周围卖豆浆。这是一个由三轮摩托改装而成的流动豆浆摊,车顶以斗笠为棚,车身上挂着蓑衣、扁担、箩筐等农具,车里面则是各种磨豆浆、煮豆浆的工具,装饰颇具农家特色。
他每天早上4点多就要起床,边磨边卖忙到晚上7点多,期间要辗转多个地方,不管在哪儿,他的豆浆生意总比其他人好。可顾客再多,也看不到巫大永自己收钱,眼睛都不抬一下,好像这摊不是他摆的。在他的摊位上,挂着一个圆形簸箕,上面写道:“石磨豆浆,三元一杯,老人和小孩两元,八十岁以上免费。”下面还有两个小小的字——“勤”和“诚”。另外有一个竹筐,上面写着“钱往里面甩”,让顾客自己付钱,自己在筐里找零。
“钱往里面甩”,为这区区5个字,巫大永也经历了从担心到相信的转变。经营了这么久,巫大永发现每天的营业额都在240元左右,一般不会差钱,偶尔一天少个十几元,他也相信是有顾客忘了,或是找零时不小心拿错了。他说,“钱往里面甩,这是尊重,也是信任。”
巫大永被评为重庆市道德模范。
336 陈俊贵
陈俊贵,男,汉族,1959年1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
在暴风雪围困的危急时刻,班长舍己为人,把生还的希望留给陈俊贵。此后30多年里,陈俊贵坚持扎根天山,为牺牲的战友护陵守墓,用一生书写感天动地的战友情。
1980年4月8日,陈俊贵随部队来到新疆天山深处参加修筑独库公路大会战。因施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班长郑林书奉命带领陈俊贵等3名战士向驻守在山下的部队送信。不料被大雪围困。生死关头,班长郑林书将最后一个馒头给了陈俊贵,说:“如果有机会,请到我老家看望一下我父母。”
1985年冬天,陈俊贵带着妻子和刚出生的儿子,来到班长和战友牺牲的新疆天山脚下,为自己的战友守墓。20多年里,他从未停止对班长父母的寻找,终于从一名老战友那得到班长的家庭地址。2005年10月,陈俊贵赶赴湖北省罗田县,寻找班长家人。得知班长父亲母亲都已去世。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坟前说:“对不起,我来晚了,你们不要牵挂,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目前,陈俊贵已将班长和副班长的遗骨,从新源县移到新扩建的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安葬,还担任了这里的管理员。
陈俊贵获得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道德模范、自治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337 周学河
周学河,男,回族,1968年6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郭家桥乡涝河桥村党支部书记。
作为肉类食品加工企业负责人,周学河用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科学的企业管理,严格的质量标准,打造值得信赖的食品企业,生产加工让消费者真正放心的肉。
在原材料收购方面,周学河始终坚持让利给农户,收购价始终比同行业高,并做到现货现款,从不给农户打白条。
2008年,饲料价格猛涨,牛羊肉价格下跌,养殖户信心不足。周学河明确表示,不管肉价下跌幅度有多大,都按照协议价付给养殖户,仅此一项企业就亏损100多万元。2010年,企业与涝河桥村养殖户签订1000多头安格斯肉牛养殖协议,肉牛出栏时,市场行情暴涨,周学河并没有按合同价收购,而是随行就市,把收购价提高到4000—5000元/头。虽然企业亏损近200万元,但养殖户每户却增收一万多元。
为让客户买得安全、吃得放心,周学河坚持对每一斤肉品实行产品检验检测制度和防疫合格检测制度双重检测。2010年他投资50万元在宁夏率先建立“动物防疫追溯体系”,在每一个产品上增加电子条形码,让消费者及时了解和掌握产品价格及相关信息。
通过科学管理、诚信经营,周学河带领员工把“涝河桥”从一个低效益的屠宰市场,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2亿元的知名企业,成为清真牛羊肉生产加工销售行业的成功典范。
周学河荣获全国农村青年创业带头人、宁夏优秀青年农民奖等荣誉称号。
338 岳国良
岳国良,男,汉族,1950年11月生,黑龙江省拜泉县国富镇德润新型社区主任。
岳国良13岁时,父母相继离世,是村里的乡亲们用百家饭把他养大。25岁时,岳国良决定到外面闯事业。离村之前,他立下誓言:“将来若有所成就,一定回报家乡父老!”离乡创业数十载,岳国良创办了自己的公司。20多年来,他先后出资近亿元,投资建希望小学、修通村路、建群众文化广场等公益事业,满腔热忱回报家乡,赢得乡亲们的赞誉和尊重。
2008年春节,岳国良回村过年。他看到村里基础设施逐渐得到完善,但乡亲们依然住着破旧的泥草房,心里极不平静。年三十晚上,他和兄弟们商量,谋划把现在的自然村合并,组建新社区,让乡亲们早日住进楼房。经过岳国良努力,2010年4月10日,德润新型社区动工建设。几年来,岳国良为该社区建设殚精竭虑、东奔西走。在公司状况并不太景气的情况下,他毅然出资8670万元,完成新型居住社区的工程建设,主体工程为12栋6层楼房,居住面积4.4万平方米。现在,乡亲们都住上楼房,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为解决农民产业接续问题,给社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岳国良出资组建自治现代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新建一处综合养殖场,使村民走上多业并举、增收致富之路。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突破60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万多元。
岳国良荣获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感动黑龙江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339 庞富英
庞富英,女,汉族,1958年12月生,广西玉林市富英制革有限公司总经理。
对于合作客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是大集团还是小企业,庞富英都以诚相待、一视同仁,重诺守信、信守合同,从来没有发生违约现象。
1994年,庞富英创建民营企业——富英制革有限公司。19年来,富英公司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诚信经营,发展成为占地220多亩,拥有固定资产1.2亿元,员工1021人的广西最大制革企业和广西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之一。
公司从不拖欠银行贷款和利息,连续7年获得银行信用AAA级证书。公司每年进出口交易额近6亿元,购销合同2000多个,从来没有发生违约现象。每年,庞富英都按时足额纳税,2001年至2012年累计缴纳税金2.5亿元,年均递增50%以上。她重视环境保护绿色生产,投入1245万元建设了污水处理系统,达标排放。
庞富英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地方畜牧养殖业和屠宰加工业发展,每年带动农民增收1.25亿元。她为家乡修路建桥、修建学校、赈灾救灾、助残扶贫助教捐款1000多万元,为“玉博会”、全国思源工程扶贫基金等公益事业项目及地方重大活动捐赠超过1000万元。2013年4月29日,家乡强降雨致20.77万人受灾。她立即捐出10万元用于灾后重建工作,一再叮嘱村里干部要特别照顾好老人和留守儿童。
庞富英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340 拉巴次仁
拉巴次仁,男,藏族,1967年9月生,中共党员,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古艺建筑美术公司总经理。
拉巴次仁从小跟随大师学习藏传美术,以精湛技艺和良好信誉,先后参与了大昭寺、布达拉宫等许多大寺宫殿和寺院建筑壁画、彩绘维修维护,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瑰宝的魅力和风采。
拉巴次仁12岁起开始学习藏传美术。他子承父业,1979年进入父亲创建的拉萨市城关区古艺建筑美术公司,发展藏族独特的手工艺事业。2006年,接手公司担任总经理和法人。2009年,公司被列入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拉巴次仁被选为西藏自治区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他诚实守信,努力拼搏,偿还了公司遗留债务180万元,并出资40万元改善困难职工生活条件。
“修旧如旧,不改变原状”,是拉巴次仁坚持古建筑维修及修复的职业信条。他先后参加了大昭寺、扎什伦布寺、罗布林卡、桑耶寺、布达拉宫等著称于世的宫殿和寺院建筑壁画、彩绘维修维护工作,均以优质的工程质量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僧众的好评。他继承创新藏传绘画中使用矿物、植物颜料的生产工艺,研制开发出10余种纯天然矿物、植物颜料,进一步提高了绘画效果和工程质量。
20多年来,拉巴次仁先后组织完成了20多项施工任务,工程质量项项优良,被授予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成为了自治区民间手工艺协会会员。
拉巴次仁获得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荣誉称号。
341 林水英
林水英,女,汉族,1952年9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莆田市华林蔬菜基地有限公司董事长。
“种菜就是种良心”,这是林水英常说的一句话。她宁愿少赚钱,也不让一棵问题蔬菜流入市场,始终履行着“生产绿色蔬菜”的诺言。她每年销往国内外的超过20万吨的“放心菜”无一退货,她的企业成为“零投诉”企业。
林水英视信誉如生命,赢得了国内外经销商的信任。她不惜花巨资与国内外专家、科研单位长期合作,大力推介无公害绿色蔬菜新型科学栽培模式,并在全市首家配备了农药残留检测仪,一旦发现问题蔬菜,立即掩埋处理。
前几年冬天,受我国南方百年罕见雨雪冰冻灾害的影响,北方市场出现了严重的“菜荒”,北方城市的蔬菜经销公司纷纷向林水英求援。为了缓解市场急需,林水英自愿承担近百万元的经济损失,果断将当时准备高价出口的近400吨蔬菜“出口转内销”。为了不失信北方的客商,她日夜奋战在田间地头,亲自组织收割、包装和贮运。当这批福建的“救命菜”按时运抵时,几位北方客商感动的当场掉泪。
多年来,华林蔬菜基地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新型经营模式,成为福建蔬菜业规模最大的国家级龙头企业之一。林水英帮助上万农民年户均增收1.5万元,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林水英荣获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农村优秀人才和福建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