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07月1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7月16日   24 版)

    韩允洲

    詹红荔

    赖水顺

    翟树全

    魏启强

    丁水彬

    于统帅

    王华堂

    张翠兰

    王晓菲

    王爱华

    毛碧华

    牛章峰

    尼玛潘多

    石秀平

    462 韩允洲

    韩允洲,男,汉族,1981年6月生,中共党员,武警宁夏总队直属支队三大队大队长。

    入伍15年来,他潜心研究训法战法,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反恐怖基础理论教材》、《反恐怖作战经典战例》等书籍,搜集了美国“9·11”事件、印度孟买恐怖袭击事件等大量反恐资料进行研究,写下读书笔记30余万字,撰写心得体会200余篇,参与《武警部队反劫机部(分)队射击教材》编写,摸索出体能训练“六步”渐进法、武装越野间歇训练法、实弹射击的“21字要诀”和“一移二拨三先四补”近距离临危射击法。

    军事训练上,韩允洲最大限度挑战自我。10公里负重武装越野,比优秀成绩快了4分30秒;手枪10米距离快速射击,2.97秒打出100环,纪录至今无人能破。韩允洲先后完成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圣火传递核心车辆驾驶任务,参与法国“黑豹突击队”和宪兵干预(GRGN)交流学习,代表武警部队赴以色列学习培训。

    在带兵育兵过程中,他根据每名队员身体素质,建立了个人训练档案,合理编组分层施训;推行科学组训、以考促训,定期组织比武会操,提高了单位时间训练效果。他先后3次为公安部培训空中警察,多次为自治区公安厅培训射击队员,所带干部战士中,22人成为总队特战分队的骨干,35人立功受奖。

    韩允洲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荣获感动宁夏十大人物、第十五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等荣誉称号。

    463 詹红荔

     詹红荔,女,汉族,1963年11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法院少年审判庭庭长。

    詹红荔多年来把少年审判工作向外延伸,挽救大批失足少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爱孩子、帮孩子、救孩子”,是詹红荔坚守的信念。她总结出一套庭前、庭中、庭后的“三三九不工作法”,即庭前“三个不开庭”、庭中“三个不轻易”、庭后“三个不松手”。被告人小沈因口角将邻居打成轻伤,在看守所里还叫嚣出去后要“砍死他全家”。詹红荔经常带书籍给小沈,陪他说话。小沈生病了,詹红荔立即找来医生为他诊治。在詹红荔的真情帮扶和感化下,小沈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如今的小沈经营着一家建材店,家庭和睦幸福。

    9年来,詹红荔审结500多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涉及1140多人,无一发回重审、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上访。315名少年犯和问题少年在她的帮教感化下,重返课堂或顺利升学,70余名少年犯出狱后找到了工作。为了不伤害孩子的自尊,詹红荔称回归社会的少年为“新生少年”。她组建“新生少年队”,组织孩子们开展公益活动,让他们学会感恩。在她倡导下,延平区设立“失足少年救助基金”,为“失足少年”求学、返乡提供帮助。

    詹红荔荣获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模范法官、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福建省道德模范、福建省十佳法官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464 赖水顺

    赖水顺,男,汉族,1958年2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联合调解中心主任。

    2011年1月18日,某医院因抢救不及时导致患者死亡,病人家属召集100多名村民聚集在医院里,并扣押参与协调的卫生局干部。紧急时刻,赖水顺接手调解。调解从当天下午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在赖水顺无数次的说理解法和案情分析后,矛盾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

    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一起离婚案,让赖水顺却从“劝合”转为“劝离”。2010年7月,一对夫妻女方要离婚,男方不同意。赖水顺一开始劝合,但四五次都不成。后来在家访时,孩子偷偷告诉他:“一定要离,不然我和妈妈都会被打死!”原来,孩子是收养的,男方怪女方不能生育,结婚十几年经常实施家庭暴力,妻儿深受其害,苦不堪言。赖水顺得知情况,几经努力帮他们离了婚,合法分割了财产,为母女二人争得了合法权益。

    “让人间少一点怨恨,多一份温暖;让世界少一桩纷扰,多一刻温情”,这是赖水顺的座右铭,也是他追求的目标。5年多来,他共受理拟诉讼民商事纠纷案件2056件,结案2033件,占受理纠纷的98.52%;其中,成功受理226起重大、疑难、复杂的医疗损害赔偿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2%,妥善处理近300起群体性案件。

    赖水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465 翟树全

    翟树全,男,汉族,1960年6月生,中共党员,吉林省农安县人民法院哈拉海法庭副庭长。

    在基层法庭工作23年,翟树全用实际行动在当地群众中树立了人民法官执法为民、刚正不阿的良好形象。

    翟树全在实践中总结出公平对待、充分倾听、寻求外力、细节取胜、切中要害、趁热打铁、诙谐幽默、回顾往昔、亲情感化、说服教育的“十大调解法”。翟树全调解诉前纠纷3000多件,审结各类案件2400多件,调撤率在90%以上,无一错案,无一超审限,无一上访。有的当事人为了一己私利,来到翟树全办公室套近乎、拉关系,都被他断然拒绝。有人说他不近人情,翟树全说:“这是原则,也是我心里的一杆秤。”这杆秤就是法律的天平,就是对百姓的公平与正义。

    翟树全始终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不断摸索法律调解新模式。1995年除夕,正在值班的翟树全看见一位中年妇女气冲冲地冲进来,大声喊道:“这日子没法过了,我要离婚!”这名妇女因丈夫家兄弟之间给老人赡养费的问题,与丈夫发生了口角,一气之下要离婚。在翟树全的耐心劝导下,该妇女想通了,表示回去好好孝敬老人,不再闹离婚了。翟树全认为,法庭不是办理离婚的机器。他给当事人办“离婚前学校”,开展离婚前“培训”。因此,他还被当地群众称为“离婚劝和专业户”。   

    翟树全荣获第二届吉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长春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466 魏启强

    魏启强,男,汉族,1952年8月生,中共党员,海南省三沙市气象局返聘干部。

    1979年,27岁的魏启强从部队复员到西沙群岛气象站工作。刚到西沙珊瑚岛气象站时,没有固定的船期,没有定时物资补给。有一年冬季寒潮,船快两个月没来了,他哆嗦着在海里泡了两个小时捕鱼,为的就是解决大家的温饱问题。

    1986年,魏启强调回了永兴岛气象站,承担起西沙气象台雷达站油机发电等后勤保障工作,任后勤站站长。他工作一丝不苟,从未出现过供电中断的事故。有一次强台风深夜来袭,魏启强摸黑冲进轰隆作响的机房里,像呵护孩子一样照看着发电机。2002年,又一批年轻人来到了西沙群岛。魏启强心想“不能让孩子吃我们过去的那种苦”,他开垦两亩地,种上各种蔬菜,解决了大家常年吃不上青菜的问题。

    2011年,魏启强光荣退休,当西沙气象台领导希望能返聘他时,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西沙气象台1956年开工建设,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气象人,只有魏启强三十四年如一日地坚守在“高温、高湿、高盐、高日照”的西沙群岛。他患严重风湿骨病已近20年,却从来没有因为长年在偏远的海岛工作而向组织要求过什么。2008年,他的女儿大学毕业,踏着父亲的脚印,成为了一名西沙气象员,扎根岛上,与同是气象员的年轻小伙子成婚,延续了父辈的光荣事业。

    魏启强荣获海南省气象部门先进工作者、海南省气象局双文明建设先进个人、西沙工委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501 丁水彬

    丁水彬,女,汉族,1971年12月生,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红专南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员工。

    丁水彬多年来无微不至、无怨无悔地护理双腿瘫痪的公公、年迈多病的婆婆和双目失明的丈夫,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孝老爱亲之歌。

    1999年,丁水彬与丈夫王健宏结婚。公公1971年遭遇车祸导致高位截瘫。婚后,丁水彬毅然接过护理公公的重担,白天,她要为公公擦洗身体,按时给公公伤口烤电、换药,每2—3个小时要帮助上一次厕所,翻一次身;晚上,她要清洗尿布、褥子,还要打扫室内、清洁卫生。2002年6月,丈夫王健宏患全身“重症多型性红斑”,经全力抢救虽保住了生命,但双目失明。丁水彬又承担起了照顾丈夫的重任。然而祸不单行,2003年,婆婆在身患胰腺炎、胆结石、萎缩性胃炎和高血压等多种病症的情况下,积劳成疾,不幸再次病倒在家中。这下,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丁水彬肩上。在那一段时间里,她同时服侍3个病人,还要挤出时间外出挣钱补贴家用,仅仅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她就瘦了15斤。

    在她的精心护理下,丈夫和婆婆的病情终于有了好转,基本恢复了健康。为降低费用,方便照顾家人,她自学了医学护理知识,学会了打针、换药、烤电、按摩等技术,家人遇到一些小伤小病,尽量不请大夫,能不去医院就不去医院。丁水彬不离不弃,为这个不幸的家庭撑起了一片天空。

    丁水彬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荣誉称号。 

    502 于统帅

    于统帅,男,汉族,1996年2月生,山东省肥城市泰西中学学生。

    于统帅未出生时,母亲就患有严重强直性脊柱炎,生活不能自理。父亲因患腰椎间盘突出和关节炎,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常年在外打零工。6岁起,小统帅就挑起照料母亲的重担。刚学做饭时,个头还不如灶台高。上学后,节假日里别的孩子自在玩耍,他却在干着本该大人承担的繁重的农活和家务活,收玉米、割麦子、施肥、除草等等。寒冬腊月,于统帅一双小手泡在冰冷的水里,冻得皲裂出道道口子。母亲满含愧疚:“孩子从小就吃苦,因为我,他没有享受到应有的童年和快乐,看到孩子这么累,我都想到过死……”统帅总是安慰妈妈:“妈妈别哭,我不累,只要你好好活着,我就很幸福!”

    因为治疗跟不上,母亲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当得知母亲的肌肉已经钙化、做手术也难有好效果时,于统帅下定决心自学按摩帮妈妈恢复。每当按摩时,妈妈疼得脸色发白,统帅心疼地满含眼泪,手上却不能减力气,因为不用劲就没有效果。就这样,每天晚上坚持为妈妈按摩一小时,几年来从未间断。

    2011年,于统帅以全镇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肥城市泰西中学。“我不能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他在学校旁边租住了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矮旧房子,一面上学,一面照顾母亲。在周围人眼里,于统帅一直是个坚强而乐观的孩子,脸上总是挂着微笑。于统帅说,要把好心情“传染”给妈妈,让妈妈开心点。

    于统帅荣获山东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503 王华堂、张翠兰

    王华堂,男,汉族,1936年12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蓬莱市登州街道海福莱小区居民;张翠兰,女,汉族,1938年3月生,王华堂的妻子。

    43年,1.5万多个日夜,王华堂、张翠兰夫妇倾心照顾脑瘫弃婴,自己终身未曾生育。

    1970年腊月,一名未婚的孕妇跪在妇科医生张翠兰门口,恳求让她入院生子。张翠兰连夜将她送到医院,还把刚领的38元工资和10斤粮票留给她。10天后张翠兰从外地出差回来,只看到刚出生3天的婴儿和一张住院单据。

    由于通讯不便,入伍后一直驻守长岛的王华堂在10多天后,才得知这一消息。他回复妻子说:“我支持你,孩子咱先养着!”可是,孩子看起来越来越不正常,经过检查被诊断为脑性瘫痪,可能终身痴呆。

    此后,王华堂、张翠兰夫妇将全部精力都放在照顾孩子的身上。他们给孩子取名叫王群。夫妻俩卖了老家的房子,辗转青岛、威海、旅顺、上海、大连等地求医问药。回到蓬莱,张翠兰开始自学针灸理疗;王华堂每天早上都为王群按摩、推拿、热敷……夫妻俩为了照顾王群,还相约不再生育。

    直到2012年,年过七旬的王华堂、张翠兰夫妇在政府的关怀下将王群送到福利中心。每个星期天,夫妻俩都会到福利中心看望他。

    2012年冬天,张翠兰为王群亲手缝制了5条棉裤,说:“妈老了,多给你缝几条棉裤好留着你以后穿,等妈不在了,你也能穿上妈妈亲手缝的棉裤。”

    王华堂、张翠兰夫妇荣获山东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504 王晓菲

    王晓菲,女,蒙古族,1988年2月生,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哈达办事处接官厅居委会员工。

    王晓菲是中国年龄最小的器官捐献者之一熙熙的母亲。她背负失女之痛,捐献女儿的全部脏器,让千里之外的两个危重病人重燃生命希望。

    2010年,王晓菲的女儿熙熙出生第四天就被诊断出患有缺血缺氧性脑瘫。王晓菲夫妇带着女儿四处求医,他们变卖了家产,还欠下10多万元债务。然而,熙熙常年肺部感染,最终发展到呼吸衰竭。就在熙熙生命临终时,王晓菲说出一个想法:捐献女儿的全部脏器!她说:“孩子的生命保不住了,把器官捐献给别的患者,挽救一条生命,就少一个发生悲剧的家庭,也是延续了女儿的生命。”随后,王晓菲给女儿改名为“希望”,她说:“两年多来,我们在孩子身上寄托了太多希望,希望她能够健康起来,现在希望她的器官能够挽救他人生命。”

    2012年6月9日,小“希望”走到了生命的终点。泣不成声的王晓菲不断呼叫着:“希望、希望,你不会死的……”是的,“希望”还活着,生命在延续,爱心在跳动。从小希望身上摘取的肾脏、肝脏连夜送往北京、天津的两所医院,迅速给两名器官衰竭患者实施移植手术。3个素昧平生的生命、3个相距千里的城市,无私爱心让生的希望传递。还沉浸在悲伤中的王晓菲说:“得知接受移植的小孩是个孤儿,我更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值得的。”

    王晓菲获得第三届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505 王爱华

    王爱华,男,汉族,1972年8月生,中共党员,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大武口洗煤厂储运车间工人。

    2001年3月的一天,王爱华到石嘴山市二医院探望朋友,当经过急诊楼道时发现楼梯下有一个用黄色羽绒服包裹着的婴儿。看着孩子可怜哭泣着,王爱华动了恻隐之心,决定收养这个孩子,并给孩子取名叫心怡。心怡4岁的时候上了幼儿园,王爱华发现她总是记不住1至10这几个数,反应也比别的孩子迟钝。2006年10月,王爱华和妻子带着孩子和全部存款来到北京给孩子做了全面检查。诊断结果是孩子弱智。王爱华花费了7.8万元钱,只换回一张医院诊断书和两拉杆箱治疗药物。好多人劝王爱华把孩子送到民政局,自己再生育一个健康孩子,但王爱华拒绝了。

    10多年来,为给小心怡治病求医,他先后花去医药费50多万元,卖掉了自己的房子,放弃了生育亲子的机会,妻子也和他离了婚,但王爱华义无反顾地坚守着当初的选择。

    如今,王爱华和女儿租住在单位的单身楼里,屋里仅有两张床,两个铺盖卷,一台旧电脑。王爱华说他仍然对治好女儿的病充满信心,只要能使女儿的病情有所缓解,再苦再累都无怨无悔。心怡现就读于石嘴山市特殊教育学校二年级,王爱华说,他已经很知足了。

    506 毛碧华

    毛碧华,女,汉族,1985年8月生,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龙浔镇丁墘村9组村民。

    毛碧华的哥哥12岁时得了类风湿,后来患上强直性脊柱炎,几年前病情恶化,髋骨无法弯曲,全身僵直,无法走路。毛碧华从10岁起就开始照顾哥哥。为了给哥哥买药,她经常上午放学后,独自骑自行车去邻村买药,回来已是下午两点多。毛碧华20岁的时候,重病卧床5年的父亲去世,后来母亲出去打工当保姆。她咬紧牙关,挑起生活重担。为了挣钱给哥哥求医买药,毛碧华到离村不远的加工厂打工。她总是打仗似的做着家务,然后用冲刺般的速度到厂里拿了活计,回家没日没夜地赶。一分,两分;一毛,两毛……为的是多赚点钱给哥哥看病。

    2007年,结婚才半年的毛碧华二话没说,就将哥哥接了过来。她在屋后给哥哥租了房,方便照顾哥哥。丈夫看她一直舍不得买手机,就在她25岁生日那天买了一部手机作为礼物。她爱不释手,但还是把手机送给哥哥用,好让哥哥能够随时找到她。27岁那年,毛碧华当妈妈了。为了兼顾嗷嗷待哺的孩子和患病的哥哥,她索性在自己的卧室中多摆一张床,中间用布帘隔开……

    毛碧华荣获2011年度感动福建十大人物、第三届泉州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507 牛章峰

    牛章峰,男,汉族,1964年9月生,中共党员,空军某军事代表局政治部主任。

    近10年来,牛章峰在家中4位老人先后身患重病的情况下,毅然承担起儿子、丈夫、父亲和军人的4种责任,做到了孝老爱亲、忠孝两全。

    牛章峰的父亲因脑溢血瘫痪在床,岳父患有老年痴呆,岳母身患癌症,母亲又罹患脑瘤。面对家庭的种种不幸,他几乎用尽所有休息时间,照顾家人。他坚持每天抱父亲到楼下锻炼,他曾一天辗转3个城市为岳母求医,他曾找遍方圆10公里的范围,3天3夜没有合眼寻找走失的岳父。几年来,为给4位老人治病,牛章峰一条裤子一穿就是6年,妻子婚后未添过贵重物品,孩子的衣物也经常得到同事、邻居的接济,即使这样仍然欠下很多外债。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时,父亲因脑出血还在ICU病房抢救,接到命令的他在震后第二天赶赴震区,参与兵工厂防震抗洪、紧急开通空运救援航线等重要任务。2013年“4·20”芦山地震发生后,在儿子急性肺炎住院、母亲准备开颅手术、岳母入院化疗的情况下,他简单安顿好家人,震后两个多小时就赶到一线,连续四昼夜组织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牛章峰荣立三等功4次、集体三等功1次,被空军装备部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508 尼玛潘多

    尼玛潘多,女,藏族,1970年1月生,中共党员,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环卫工人。

    她没有过多的语言,却总是默默用爱心关怀着别人,不求回报、不图名利;尽管家境并不富裕,却用自己尊老爱幼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周围群众的交口称赞。

    1996年,52岁的次仁奶奶的老伴去世了,膝下又无儿无女,尼玛潘多总想为次仁奶奶做点什么。她和老公商量以后,决定接老人到自己家里供养。次仁奶奶和尼玛潘多一家的感情日渐加深,尼玛潘多尽量让老人孩子吃的好一点,有空了跟次仁奶奶聊聊心事。隔上一段时间尼玛潘多给次仁洗头发、梳头发。丈夫在外面进了新货,尼玛潘多毫不吝啬给次仁奶奶换上尼泊尔新款的头饰、手镯。由于年事已高,奶奶的身体每况愈下。2012年下半年,尼玛潘多专程陪奶奶去了一趟几十年没回的老家,圆了老人一个梦。

    2004年,尼玛潘多在居委会菜地看见一名被遗弃的女婴,不假思索就把孩子抱回了家,视如己出,精心呵护。然而大爱的背后,却深藏着一个女人的艰辛。尼玛潘多的丈夫做过生意,开过货车,收入不稳定。她自己也换过好几个工作。2002年一场意外的车祸让尼玛潘多轻微脑震荡,因此在家休养了很长时间。她忍受病痛,熬过了儿子的青春叛逆期,走过了老公生意赔本的时候,但她没有放弃自己的初衷,她将这份爱进行到底。

    尼玛潘多荣获第三届西藏自治区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509 石秀平

    石秀平,女,苗族,1954年6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新庆镇新庆村村民。35年来,石秀平照顾邻居残疾孤儿、丈夫的叔叔以及改嫁他乡的婆婆。她的感人事迹在当地家喻户晓,传为美谈。

    1977年,石秀平与卢志汉结为夫妻。邻居家残疾孤儿卢华基,左眼失明,家里唯一的土房子又被洪水冲毁,无依无靠,便来投靠卢志汉。卢志汉一直担心妻子反对。然而,石秀平却深情地说:“我会善待他的。”在石秀平的精心照料下,卢华基成了这个家的一员。

    卢锡才,卢志汉的叔叔,早年时妻子因其脾气古怪与其离婚。1979年一个冬夜,卢锡才病倒在床。石秀平夫妇连夜把卢锡才送到县医院。卢锡才病愈出院后,石秀平把他安置在自己家里。此后30多年来,石秀平始终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卢锡才。

    石秀平的婆婆在丈夫病故后改嫁到邻村,卢志汉心中难免对母亲产生怨恨。2004年11月,80多岁的婆婆意外跌断了左大腿。石秀平瞒着丈夫去看望婆婆,并说服婆婆到自己家治病。石秀平到处寻医问药,细心服侍婆婆。

    石秀平家仅靠丈夫在镇派出所当治安协管员的300元工资和几亩薄田的收入来维持,还得给几个人治病。石秀平从未为自己买过超过30元的衣服,但她却用养猪赚来的钱,搭建了两间土坯房,给卢华基和卢锡才居住。去年,石秀平的丈夫突然离世,深受打击的她依然一如既往,挺起腰杆面对所有的艰难和困苦,笑对人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7月16日 24 版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