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7月1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7月16日   25 版)

    伊比热衡

    刘伟

    刘发英

    刘秋玲

    吕凤霞

    朱义平

    许张氏

    何平

    何艳

    冷远志

    吴林香

    吴雪冰

    张子玉

    510 伊比热衡

    伊比热衡,男,回族,1979年2月生,中共党员,武警西藏总队区域训练基地干事。

    他对工作尽职尽责,他无微不致的关怀让半身不遂10多年的父亲重新坐了起来。

    伊比热衡的父亲17岁时跟随十八军进藏,回到家乡后,先后患上了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后又双目失明、双耳失聪,73岁时突患脑梗塞致半身不遂,以放牧为生的亲戚们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老人。军校毕业后,7年没见过父亲的伊比热衡回到家中,看到身上长满虱子、长发蓬头的父亲孤独地躺在床上时,泪流满面,跪在了父亲床前。刚刚参加工作的伊比热衡没有能力把父亲接到自己身边照顾,只能利用每年休假时间回去探望。2005年,父亲大小便失禁,他不忍再留下父亲一人。他不会开车,有3个月身孕的妻子边巴确珍开车和他一起把老人接到了拉萨。伊比热衡学习护理按摩等知识,坚持为父亲洗腿泡脚、推拿、针灸。由于工作单位较远,中午不能回家,他每天便早早起床,为父亲端屎接尿、洗漱干净后才去上班,晚上回到家后,总是先侍候父亲吃饭,陪父亲聊天,为父亲按摩、擦洗身体。还在父亲床前安了张小床,每晚陪着。在他和妻子的悉心照料下,已84岁的老父亲终于可以坐起来了,蜷缩的双腿也慢慢伸展开来,精神越来越好。    

    伊比热衡夫妻俩的孝心,已经言传身教给两个儿子。伊比热衡荣立三等功2次,荣获第三届西藏自治区道德模范和拥军爱民模范等荣誉称号。

    511 刘伟

    刘伟,男,汉族,1989年10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农学院人文社科系学生。

    两年多来,刘伟每天下课赶去食堂买饭,然后骑车赶回租住的小屋伺候高位截瘫的父亲刘文志。

    1993年,4岁的刘伟跟着母亲改嫁来到天津宝坻区八门城镇八门城三村。继父对刘伟如亲生父亲般悉心呵护。2004年母亲因车祸去世。没了母亲,但父爱给他成长的力量。

    2011年的中秋节,继父在给亲戚家帮工时从凳子上摔下,颈椎错位导致四肢截瘫。刘伟向校方申请休学一年,在家照顾继父。在继父完全不能自理的半年多里,他时刻守候在身边。看着继父殷切的眼神,他清楚地知道只有完成学业才能更好地照顾继父。在继父的鼓励下,他决定在困难中前进——去参加高职升本的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刘伟终于考取了大学本科。叔叔和姑姑看到刘伟这样上进,就想请个保姆,以解他的后顾之忧。可是刘伟却说:“我是儿子,应该对父亲负起责任。”就这样,他毅然背起继父踏上了求学之路。刘伟不仅要在生活上照顾继父,更要在情感上让继父幸福,因为他知道,继父生命中的一切就只有他了。

    2012年开学,刘伟拿着从亲戚那里借来的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他每天早早起床给继父穿衣服、擦脸、刮胡子、做早饭,把继父抱到轮椅里看着继父吃完早饭,打开电视才去上课。下课后,他赶回家照顾继父。节假日他还要外出打工。他做过饭店服务员、卖过保险、摆过地摊、发过广告,想方设法挣钱贴补家用。

    刘伟获得天津市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512 刘发英

    刘发英,女,汉族,1947年6月生,江西省吉安县万福镇老岗村村民。

    当丈夫身患重病时,她不离不弃;当儿子患上尿毒症的时候,60岁的她毫不犹豫地将肾移植给儿子。

    1972年10月,刘发英的丈夫彭木宗患上肝硬化腹水。家里的顶梁柱一下子塌了,刘发英忍下泪水,对丈夫不离不弃,开始了漫长的10年求医之路。1982年5月,丈夫因病去世,留下刘发英和一家老小。

    2006年10月,刘发英的二儿子彭红裕被确诊为尿毒症。为给儿子治病,光是一般治疗和做透析就用去8万多元费用。医生建议只有换肾才能挽救他的生命,而这需要20多万元的医疗费和宝贵的肾源。时年60岁的刘发英毅然作出选择,为儿子捐肾换肾。最终手术很成功,儿子的病治好了,恢复了健康。

    刘发英在连遭不幸的情况下,始终保持着中国劳动妇女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品德,依然乐观、爽朗、热心助人。丈夫去世后,刘发英像女儿一样精心照料公公婆婆,耐心服侍二老10多年。婆婆眼睛看不见,腿又瘸,她尽全力精心照顾婆婆。2009年,她得知有免费为白内障患者治眼病的机会,立即带婆婆去治疗。在医院,她背着90多岁的婆婆做各种检查。经过治疗,十几年盲眼的婆婆又重见光明。一个人承担照顾家庭的重担,不管再苦再累,刘发英从来没有任何怨言,把全身心的爱倾注在这个家,用瘦小身躯筑起一个温暖的港湾。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刘发英看到80多岁的邻居张妹姑寡居多年、无人照料,就把她当成自己的老人,一直悉心照顾着。

    刘发英荣获吉安市道德模范、感动吉安模范人物等荣誉称号。

    513 刘秋玲

    刘秋玲,女,汉族,1970年8月生,中共党员,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耿村煤矿工人。

    30多年来,刘秋玲对同父异母、身患脑瘫的弟弟不离不弃。

    1970年,刘秋玲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幼年时父亲离异再婚,继母生下了脑瘫的弟弟刘海军。看着负债累累的家和无药可医的孩子,继母狠心离开了。那一年,刘秋玲只有12岁,弟弟才刚满4岁。无奈之下,父亲把姐弟俩送回老家跟堂伯一起生活。堂伯身体不好,有6个孩子,经济上很困难。对于弟弟来说,秋玲姐就是他全部的依靠。当别的孩子在无忧无虑地玩耍时,小秋玲却在帮堂伯干农活、做家务、照顾弟弟。弟弟大小便失禁,经常尿床,每晚秋玲都要起来好几回,这边尿湿了,就挪到那边,那边尿湿了,再挪到自己暖干的这边,时间长了,被子就沤了一个大洞。冬夜寒冷,刘秋玲把没洞的一边让弟弟盖。冻得实在受不了,就用装满稻草的麻袋塞住漏洞,抱着弟弟等待天亮。虽然生活艰难,但秋玲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临近初中毕业大伯去世,她含泪辍学回到父亲身边,专职照顾弟弟。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弟弟14岁那年,居然会拉着凳子艰难挪步了。

    2002年,刘秋玲的父亲因车祸辞世。刘秋玲和丈夫商量后,把弟弟接到自己家。在刘秋玲及婆婆、丈夫的精心照顾下,弟弟居然会走路了。慢慢地,又会用勺子吃饭了,还会说些简单的话语。每当有人问他谁最亲时,他总是努力地用含糊不清的语言说“姐—亲,姐—亲!”在35岁刘海军的心中,刘秋玲就是他的“母亲”!

    刘秋玲荣获三门峡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514 吕凤霞

    吕凤霞,女,汉族,1966年12月生,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黑沟乡六道沟村村民。

    吕凤霞27年如一日,含辛茹苦、默默奉献,赡养丈夫的爷爷、奶奶、两个叔叔以及双方父母,谱写了一曲当代至亲至孝的感人乐章。

    吕凤霞的丈夫徐云峰从小被寄养在爷爷家里。徐云峰的两个叔叔,一个从小患病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一个智障,需要时时看护。爷爷奶奶一边照料两个儿子,一边抚养徐云峰,日子过得很不容易。1986年,20岁的吕凤霞与徐云峰相恋结婚。婚后不久,吕凤霞就和丈夫一起跪在爷爷奶奶和两个叔公面前,发誓要孝敬几位长辈,为他们养老送终。为了养家,丈夫长期在外打工挣钱,家里的一切都撂给了妻子。每天,吕凤霞早早起床做好饭菜,端到四位老人跟前,照顾两个孩子。收拾饭桌碗筷,喂猪喂鸡,缝缝洗洗之后,吕凤霞下地干活。中午回家生火做饭,再下地干农活,晚上回到家里,依然忙前忙后。

    有时候,费尽辛苦收拾干净的屋子、院子,一会儿就让叔公给折腾得乱七八糟,吕凤霞只好重新收拾。瘫痪在床的叔公有时把大小便洒抹到墙上、衣服上,吕凤霞就及时给清洗干净……有一次,爷爷在街上被车剐倒住院。吕凤霞照顾爷爷还要抽空回家照顾叔公,人累瘦了一圈。2012年3月,奶奶腿部骨折,5个多月不能下地,吕凤霞天天给奶奶按摩、翻身、擦洗……奶奶有时发发脾气,她一笑了之,从不计较。

    在吕凤霞的精心照料下,老人们健康快乐地生活着。在政府帮扶下,她家的生活条件慢慢好转。

    吕凤霞荣获辽宁省道德模范、本溪市第二届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515 朱义平

    朱义平,女,汉族,1994年12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霍城县江苏中学高二(13)班学生。

    90后女孩朱义平在父亲瘫痪、母亲出走的情况下,十多年来悉心照顾父亲,勇敢挑起家庭重担,用行动彰显了孝老爱亲的美德。

    2000年,朱义平的父亲朱再武患上了骨软化症,身高从原来的1.8米缩成1.5米。为了治病,朱再武连房子都卖了,但是病情一再恶化,直至瘫痪。无望的妻子离家出走,从此朱再武的饮食起居、家中琐事都压在了朱义平肩上,那时她仅11岁,年幼的弟弟也无奈辍学在外打工。

    父亲长时间躺在床上,身上生满褥疮,朱义平每隔一天要给父亲擦洗一次身体、换一次衣服和床单。晚上,父亲经常因病痛睡不着觉,她经常起来给父亲揉腿。父亲的大小便无法自理,每次只能先用塑料袋兜着,再由她倒掉。遇到父亲生气,朱义平也不抱怨。她说,父亲得了病,难免心情失落。放学,朱义平总是第一个冲出教室,赶回家看爸爸。出门办事,她不敢走远,生怕爸爸出现意外。

    朱义平一家仅靠爸爸每月60元低保和每年600元的土地承包费维持生活。但她从未放弃学习。2011年7月,朱义平收到霍城县江苏中学的录取通知书。看到朱义平推着坐在轮椅上的爸爸,校长被感动,不仅减免了学费,还在贫困补助、奖学金等方面优先照顾她。她在江苏中学对面租了间10平方米的小屋照顾爸爸。

    她用小本子记满了曾经帮助过她的人的名字、联系电话等。她说要照顾好父亲、努力学习,用行动回报帮助过她的人和社会,做诚信、感恩的人。

    朱义平获得第三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516 许张氏

    许张氏,女,汉族,1916年4月生,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西关社区居民。

    许张氏,一位连名字都没有的97岁老人四十年如一日为瘫痪儿子延续生命;她家庭贫困,却回绝了10万元的爱心捐款。她用自己的坚持和无私书写伟大的母爱。

    17岁时嫁给同村许奎元,人们就叫她许张氏。40年前,小儿子许全意患上精神病,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从那时起,许张氏就衣不解带地照顾儿子。1990年,老伴去世,年过七旬的许张氏独自照顾儿子。1994年,许全意瘫痪在床。此时,许张氏的其他子女都各有家庭,生活都不宽裕。体恤儿女的许张氏坚持自己照顾许全意,喂饭、喂药、洗澡、端便盆……晚上,老人都要起身好几次,看看儿子冷不冷、热不热,有没有尿床。儿子的头发、胡子都是她亲手修剪。老人如今已是白发苍苍,腰背累得深深地弯了下去。病床上的许全意虽然瘦弱,但身上干干净净,没有一点褥疮,双眼有神。虽然不能言语,但会用眼神与母亲交流,完全没有久病之人的木讷。许张氏说:“为了孩子,我要好好活着,活着一天就要照顾孩子一天。”有人提议出资帮小儿子住进福利院,但她觉得儿子在家照顾更好。

    虽然家境贫困,许张氏却有自己的原则,好心人送来的钱物一概不要。上海的一家企业老总在微博上看到许张氏的故事后,派工作人员送来10万元爱心捐款,但老人婉拒了。当地民政部门为老人和小儿子办理了低保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许奶奶每当和人聊天总不忘念叨几句:“给政府添负担了,共产党好啊!”

    许张氏荣获第三届安徽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517 何平

    何平,女,汉族,1991年1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

    父亲中风瘫痪在床,母亲患间歇性精神病,弟弟患先天性心脏病,何平扛起生活重担,成为这个多难之家的“顶梁柱”。

    1986年,父亲遭遇车祸切除脾脏,母亲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在湖南浏阳农村,何平经历的艰辛和磨难不可想象。从记事开始,她就学会了做饭、炒菜、打扫、洗衣,她经常去附近的鞭炮厂捻引线、卷筒子,帮父母挣药费。2008年3月,父亲突发脑出血瘫痪在床;8月,弟弟何君心脏病突发生命垂危。17岁的何平一边在医院通宵达旦守护父亲,一边想方设法筹集医药费。“只要一家人能平安地在一起,这些困难我都能够挺过来。”妈妈常常发病几天不回家,何平四处寻找。

    2009年,何平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她一边读书,一边挣钱养家,每月要寄回家五六百元。当回家看到8岁的弟弟何君面黄肌瘦、发育极不正常时,她决定带着弟弟上大学。每天早上,她先送弟弟上学,自己再去上课;中午,接弟弟去食堂吃饭;下午,带弟弟在操场打篮球;晚上,陪弟弟去图书馆看儿童书籍。节假日,她打工挣钱。她做过家教,发过传单,送过报纸……最多时暑假做了七份兼职。为保证弟弟每顿饭有荤菜,每两天一个苹果、一杯牛奶,她穿的是捐赠的衣服,吃的是一块钱的“无荤餐”。

    何平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今年考取了硕士研究生。何平房间贴满了向日葵。她说:“太阳越大,开得就越灿烂。我觉得人也应该如此,虽然辛苦,但是我们要像向日葵一样迎着太阳生活!”

    何平荣获湖南省“五四”青年奖章荣誉称号。

    518 何艳

    何艳,女,汉族,1977年8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南充市经济开发区地税局干部。

    丈夫因公殉职,她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侍奉公婆,无怨无悔。

    2007年,何艳与武警军官聂辉喜结良缘。3年的婚姻,夫妻聚少离多,甚至怀孕、生子丈夫也不在身边。为解除丈夫的后顾之忧,何艳主动将丈夫在农村的父母接来城里共同生活。起初,公婆担心城里媳妇会看不起他们。几年相处,何艳用温柔体贴和无微不至的照顾消除了老人的顾虑。

    2010年10月,时任营教导员的丈夫在阿坝执行任务遭遇车祸,生命垂危。何艳和公婆奔赴医院,日夜守护,做按摩、擦洗身子,深情陪伴。由于伤势太重,丈夫终究还是没能挺过来。公婆受不了老年丧子的打击,何艳强忍悲痛抱着二老说:“爸、妈,你们的儿子走了,还有我。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女儿,我会对你们更好的”。当时在场的部队首长和战友无不潸然泪下。

    为了安慰二老,何艳将分配给自己的抚恤金和夫妻共同购买的部队房产过户到二老名下。亲朋好友担心何艳今后孤儿寡母的日子难过,多次劝她多留一些财产,而她却从未考虑过自己。婆婆一度消沉,精神恍惚,公公胃病复发,何艳跑医院挂号缴费,煲汤送药……丈夫远在云南的姐姐说:“何艳的人真好,把我们的父母照顾得很周到。”何艳偶尔想陪陪娘家父母但又怕公婆孤独,只好放弃。何艳常常和儿子搀扶公婆逛公园、帮老人买衣服。工作繁重,经常累得腰酸背痛,回到家,她坚持做家务,陪老人聊天谈心。为了让二老安度晚年,她一直未再嫁。

    何艳荣获第三届四川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519 冷远志

    冷远志,男,汉族,1958年3月生,重庆市铜梁县巴川街道正街社区居民。

    15年来,他不离不弃,坚持照顾智残妻子、瘫痪岳母(妻子养母)和残疾弃婴,用爱撑起一个温暖的家。

    1998年,40岁的冷远志经人介绍和王艳结婚。王艳是一个吃饭和上厕所都不会的二级智障姑娘,跟她一起到冷家的,还有她80多岁的养母。

    冷远志靠拉货三轮挣钱养家,王艳非但不能帮他,反而连吃喝拉撒睡都要冷远志照顾。王艳大小便都在裤子里,冷远志一天要给她换好多次。可邻居们从未听见冷远志对她说过一句重话。冬天,冷远志给妻子买新棉鞋,他自己穿破旧的单层布鞋。“我身体好,冷了跑两圈就暖和了。”冷远志说,不能给妻子荣华富贵,但会保证她吃饱穿暖。有时在外拉货三轮,他连午餐也舍不得吃,饿了就找水龙头,用自来水把自己灌饱。2006年夏天,王艳瘫痪的养母患了场大病,医生都让准备后事了,可冷远志不放弃。天热,他为丈母娘买来凉床,把粥熬烂喂给老人。按摩,陪说话……7天后,老人苏醒了,只是眼睛看不清东西了。

    2007年,冷远志捡回一个弃婴。就这样,4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组成了一个特殊的“三代同堂家庭”。

    虽然穷,但冷远志下决心要让孩子受教育、学文化。现在,这个孩子在社区干部的帮助下,已经进了幼儿园。“既然成为了一个家庭,就要永远对他们负责。”冷远志说。

    15年了,冷远志对家人的不离不弃令人敬佩。面对赞许,冷远志总是憨笑:“家虽然穷一点,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

    冷远志荣获2013年“重庆好人”荣誉称号。 

    520 吴林香

    吴林香,女,汉族,1999年5月生,重庆市忠县马灌镇初级中学学生。

    面对继父外出打工、母亲身患癌症、外公外婆残疾、弟弟年幼,14岁的吴林香撑起了一个“大”家。

    9岁时,吴林香父母离异,她跟着妈妈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后来,妈妈再婚,又给她添了一个弟弟。2012年,外婆突发脑溢血瘫痪在床,不久,妈妈患了肺癌,外公右手一直残疾,家里欠下了20多万元的外债。

    妈妈病后,继父想外出打工挣点医药费,可又放不下家里的病人和孩子。吴林香看出了继父的顾虑,她对继父说:“你就安心出去打工,家里全交给我。”继父走了,一个月只能回来看一两次。

    吴林香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生火做饭,帮外公、外婆、母亲和弟弟穿衣服,喂饭。吃完早饭,他带着弟弟上学。学校离家十多公里山路,来回要走近4个小时,下雨天,弟弟来回全靠她背。

    放学回家已是6点多,吴林香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外婆和母亲的病情,然后开始熬药、做晚饭、替她们擦身子和洗衣服。晚上10点后,她才有时间做作业。深夜,她还要起床好几次去看外公、外婆、妈妈和弟弟是否安好。周末,吴林香下地打理庄稼,割好一周的猪草。

    一次,吴林香无意中发现妈妈床头藏着一瓶农药,她忍着泪水,抱着妈妈说:“妈,您走了,我们就成了没妈的孩子,千万别丢下我们呀。”看着女儿,妈妈放弃了轻生的念头。

    在学校,吴林香学习特别用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吴林香的事经媒体报道后,很多好心人献出了爱心,她都一一记在小本子上。“等我长大了,我也会像他们一样,去关心那些需要关心的人。我要坚强地活下去,为了这个家,为了报答好心人。

    吴林香入选“中国好人榜”。

    521 吴雪冰

    吴雪冰,女,汉族,1965年3月生,吉林省白城经济开发区市政园林环卫管理站清扫组组长。

    吴雪冰用爱心和孝心,悉心照顾半身不遂的公公、体弱多病的婆婆,成为大家心中的好媳妇。

    公公65岁那年,患上半身不遂,虽然多方求医,但治疗效果不好,生活起居必须有人照顾。婆婆行动不便,丈夫也无暇照顾家里。这样,吴雪冰就承担起照顾老人的重担。

    每天除了洗衣做饭,还要给公公喂饭喂水、洗脸擦身、端盆接便。因为她细致周到的照顾,公公的病情日渐好转,后来居然可以自己拿筷子吃饭了。吴雪冰的婆婆身体不好,每天靠打针、吃药维持。吴雪冰坚持每年带公公、婆婆上医院做全面体检。她把医生叮嘱的事项,一一记在本子上,随时“督促”两位老人。

    她利用闲暇时间学习了按摩技术,每天下班回来都给公公、婆婆按上10分钟。她悉心照顾老人的饮食,把老人喜欢吃的粗粮和细粮搭配着吃,隔三差五做点花样。她按时拆洗被褥,把老人的房间、床铺收拾的干干净净。公公虽然多年卧病在床,身上从来没有生过褥疮、湿疹。公公婆婆感动得逢人便夸自己摊上了好媳妇。看着她每天屋里屋外忙碌着操持这个家,婆婆常常拉着她的手心疼得掉眼泪。

    吴雪冰的丈夫有个妹妹,一次做生意赔了10万块钱。公公、婆婆着急上火,一下子全都病了。吴雪冰和丈夫省吃俭用攒下的几万块钱都用在买房子上,手头没有多余的钱。于是,她回娘家找父母资助,帮妹妹渡过难关,公婆宽了心,身体也慢慢好起来。

    吴雪冰荣获吉林省道德模范、白城市道德模范、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522 张子玉

    张子玉,男,汉族,1959年4月生,山西省吕梁市泰化石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张子玉的妻子失明28年。28年里张子玉从穷司机成为身家过亿的富翁,但他始终不变对盲妻的体贴和爱,不忘对家人的照料和对社会的回报。

    上世纪80年代初,张子玉的妻子王爱林患上了青光眼,双目失明。为了排解妻子的痛苦,张子玉邀请女同事们到家里与妻子聊天。每天晚饭后陪妻子散步,三个孩子的学习、生活、婚姻都听从妻子安排,企业决策也要征求妻子意见。事业做大后,社会应酬多了,张子玉经常带着妻子参加。他让盲妻感受到,有母爱的家才是一个完整的家,自己不是累赘,而是家庭的精神支柱。他以细致入微的关心体贴让妻子感受到了至诚的爱情与亲情,让她冲出黑暗的世界,融入了光明温暖的社会大家庭。

    张子玉也十分注重孝敬老人。当他的岳父、父亲病重垂危之时,张子玉放下集团公司的事务,十多天日夜守候在两位老人的身边。岳父和父亲去世后,他每周回家看望母亲,对待岳母更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孝敬体贴。对两家兄弟姐妹,他一视同仁。

    从2006年起,张子玉先后资助贫困大学生192名。几年来他还先后救助了20余名重症患者。他特别关心当地老年人群体,为市老年大学提供赞助,还资助成立了两个“泰化老年门球队”,让老年人参加健身活动。他积极投身各项公益慈善事业,兴办学校、修桥修路、救灾扶贫,十多年来,捐出各类善款达3亿元。

    张子玉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山西省第三届道德模范、山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分享到: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