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7月1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7月16日   26 版)

    523 张玉清

    张庆兰

    张秀梅

    张桂兰

    张淑珍

    张耀华

    李彬

    李正磊

    李桥妹

    李惠云

    汪苏艳

    秀荣

    苏玉双

    苏金兰

    523 张玉清

    张玉清,女,汉族,1983年2月生,中共党员,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东长城村村民。

    张玉清年仅6岁时,父亲遭遇事故重伤致残,8岁时,母亲不堪重负弃家出走,稚嫩的张玉清干最粗的活维持生计,用最细的心呵护长辈,用瘦弱肩膀担起沉重的家务。

    为了支撑这个残缺的家,年幼的张玉清学会烧火做饭、洗衣服、整理家务,细心照顾腰部以下瘫痪、起坐都要人扶的父亲张培毅和70多岁体弱多病的奶奶。此外,她还要种田、砍柴以维持生活。1996年,张玉清12岁时,东长城小学撤并到5里以外的白崖台村,为了照顾父亲,她放弃学业在村里帮人干活。干成年人的活,她不喊苦,不叫累,干了两年。她借钱买材料,在家做手工门帘,带到城里去卖,把庄稼也拾掇得有模有样。

    父亲张培毅整日以泪洗面,脾气变得越来越火爆,可无论怎么发火,她一声不吭,对父亲更加精心照顾。为了防止父亲寻短见,晚上小玉清的手牢牢地抓着爸爸的手,父亲一个轻微的动作,她都会敏感地睁开眼。她每天带着笑为父亲按摩,每两小时给父亲翻一次身。父亲睡不着她就讲故事、唱歌。在她的陪伴和鼓励下,父亲重新振作。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上门求婚的人不少,但张玉清有一个条件:必须和父亲一起生活。

    2005年,玉清和本村的李玉福结婚,第二年有了女儿。他们夫妻恩爱,玉福照顾岳父尽心尽力,玉清对公婆非常孝顺。

    张玉清获得山西省第三届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524 张庆兰

    张庆兰,女,汉族,1965年1月生,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永清镇三堡村村民。

    张庆兰先天残疾,身高只有1.36米,公婆病重卧床不起,残疾丈夫和小叔子因病去世,她以一己之力撑起了这个家。

    1984年踏进婆家门,她就视公婆为亲生父母。每天干繁重的农活,还要帮婆婆料理家务。丈夫和小叔子都患有先天性耳鸣耳聋,身体虚弱,不能干重活。当时公公双腿静脉曲张,但不影响劳动,靠着裁缝手艺帮着养家糊口,生活还算过得去。因为担心残疾影响下一代,她和丈夫收养了一个小男孩。

    1998年公公病情加重,2000年婆婆肝囊肿卧床不起,张庆兰结束生意,专心在家照顾公婆。她每天早晨5点起床,赶在公婆睡醒前将屋里屋外收拾干净,做好早饭。伺候老人刷牙、洗脸、喂饭,找医生给婆婆输液,晚上把公婆安顿好,经常忙到凌晨。婆婆病情越来越重,不能自己坐,张庆兰就和老人背对背坐着,陪老人聊天。2003年,老人拉着她的手告别人世。

    2004年,她的妯娌扔下8岁女儿离家出走。从此,张庆兰又多了两个照顾对象:小叔子和侄女。2008年,小叔子和丈夫相继去世后,张庆兰便做些手工活补贴家用,还抽空捡破烂。在她精心照料下,85岁高龄的公公能拄拐行走,侄女也即将初中毕业。

    多年的操劳使张庆兰患上腰椎脊柱裂、高血压、心肌缺血等疾病,但她一直在为这个残缺却充满爱的家而坚强乐观地活着。

    张庆兰获得河北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525 张秀梅

    张秀梅,女,汉族,1962年7月生,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王岘镇三合村村民。

    30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精心照顾年迈公公婆婆,被大家称赞为孝敬公婆的好媳妇。

    1982年,22岁的张秀梅嫁给了三合村村民刘锡孝。当时公公65岁,婆婆55岁。公公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婆婆常年患病。因为叔伯都在外工作,丈夫要打理庄稼,农闲时还要外出打工,张秀梅便一个人照顾公婆。每天早上,张秀梅再忙也不忘给老人做他们最爱吃的糁饭。公公喜欢干净,她总是将被褥、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夏天,担心公公身上长褥疮,她经常用热毛巾为他擦身、洗脚、剪指甲。老人不能独自坐立,每次吃饭张秀梅都把老人抱起,用勺子一口一口喂。由于老人卧床活动少,几天才大便一次,张秀梅掌握规律,每次都提前将尿不湿铺上,擦屎擦尿,从不嫌弃。伺候完公公,她还要陪患关节炎的婆婆。婆婆说:“遇上秀梅这么好的儿媳妇,是我上辈子修来的福。”如今已经95岁高龄的公公和85岁高龄的婆婆在张秀梅的悉心照顾下仍然精神矍铄,容光焕发,是三合村公认的活得开心的老寿星。

    张秀梅不仅是一个好媳妇,还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好妯娌、好邻居。她和大家相处融洽,无论是婚丧嫁娶、农田劳作,只要别人需要帮助,她从不推辞,村上的人都称她是三合村的活雷锋。她的家庭多次被评为区、乡五好文明家庭。

    张秀梅荣获甘肃省第三届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526 张桂兰

    张桂兰,女,汉族,1972年10月生,青海省门源县西滩乡宝积湾村村民。

    丈夫患有胃糜烂,婆婆年迈体弱,大伯哥右腿严重残疾,小叔子高位截瘫。张桂兰17年艰难支撑起有4位病人的困难家庭。

    17年前,张桂兰与吴元新成家,并和他一起挑起照顾一家人的重担。

    小叔子吴元林智力发育存在很大问题,不能开口讲话,连吃饭、上厕所也不知道。张桂兰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伺候小叔子上厕所、穿衣服、洗脸,然后生火做饭。等家人都吃过后,她又忙着打扫房间,帮助大伯和小叔子活动身体,到了晚上,她总是将家人全部安顿好才去休息。

    年复一年,她总是为家人按时做好一日三餐,及时清洗换下的脏衣服,和丈夫定期带大伯和小叔子修剪头发。10多年来,她精打细算着将家里人的饭菜调剂得营养、丰富一些,而自己几乎没买过像样的新衣服,偶尔到市场买些肉改善生活,她和丈夫也舍不得吃一口,留给大伯、小叔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多吃点。

    2011年6月,丈夫被查出患有胃糜烂住进医院。在张桂兰的精心照料下,一家人的生活虽然清苦但有滋有味。吴元新说:“桂兰真是千里挑一的好人,能娶她做媳妇,我这一辈子知足了!”村子里的乡亲们提起张桂兰,也都赞不绝口。张桂兰的孝老爱亲行为深深影响了一双儿女,两个孩子自觉传承孝老爱亲的家风,帮助母亲分担家庭困难。

    张桂兰的家庭荣获青海省和谐文明家庭标兵荣誉称号。

    527 张淑珍

    张淑珍,女,汉族,1982年11月生,天津市津南区八里台镇刘家沟村村民。

    面对身患重病的公婆和几乎陷入绝境的家庭,张淑珍勇挑重担,无怨无悔。

    2004年,张淑珍与陈俊穆结婚。婆家条件不错,可从进门那天起,张淑珍就坚持自食其力。结婚以来,她经常买上公婆喜欢吃的早点送到老两口楼上,常常陪婆婆手挽手地出去逛街,一家人其乐融融。

    7年前,身患糖尿病的公公突然患上脑栓塞,瘫痪在床,婆婆也患上糖尿病。大额医疗费用,使原本殷实的家境逐渐恶化。偏巧张淑珍的丈夫经营货车又赔了钱,家庭经济状况陷入绝境。为给公婆治病,她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过年家里只剩200元钱,她瞒着家人变卖了自己的陪嫁首饰,才把这个年过去。张淑珍主动提出搬到老人家一起住,以便于照顾公婆的生活起居。婆婆想着不再麻烦孩子们,让他们回自己小家去住,可淑珍就是不肯。

    公公瘫痪后,淑珍下班第一件事就是忙活着给公公做可口的饭菜,从不让婆婆进厨房。7年里,她为老人家擦屎端尿,洗衣做饭,细心看护;7年里,她上班挣钱、下班又上岗,从未回娘家住过一宿;7年里,她没给自己添置一件衣服,对公婆却毫不吝啬,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80后”的善良和坚韧。“是我闺女用她的乐观让我们撑过了一关又一关,这些年苦了我闺女了。”婆婆经常流着眼泪对人说。

    张淑珍荣获第三届天津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528 张耀华

    张耀华,男,汉族,1948年4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五〇团退休职工。

    妻子年轻时不幸瘫痪,张耀华悉心照料39年,用行动诠释了真挚的人间亲情。

    1970年,分别从北京、上海来兵团农三师五〇团工作的小伙儿张耀华和姑娘王晓婉结婚,第二年王晓婉怀孕后,感觉腰腿疼,有时候几乎连走路都直不起身子。1971年11月儿子降生,可王晓婉却下不了床。经医院诊断,她患胸椎结核导致瘫痪。不久,孩子也夭折了。张耀华带着妻子跑遍上海各大医院,为了治病,他们欠下了1万多元债务。

    妻子大小便不能自理,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烫洗夜里弄脏的床单被褥。他知道妻子爱干净,准备30多块垫子、10多条床单、毛巾被,把妻子弄得干干净净。王晓婉不想拖累丈夫,1978年夏天,服农药自杀,幸好发现及时。张耀华耐心劝说,让妻子树立起生活信心。妻子手巧,他鼓励妻子学编织;妻子喜欢琼瑶小说、喜欢花和鱼,他把小说、鲜花、热带鱼带回家,哄她开心。

    有个姑娘被张耀华对妻子的执著感动,想嫁给张耀华,跟他一起照顾王晓婉。可张耀华想都没想一口回绝:“晓婉哪受得了这种事,求你千万别跟晓婉说,说了就是把她往死路上逼啊!”

    王晓婉常对张耀华说:“你这辈子都让我害了,你太苦了。如果有下辈子,我一定还给你当老婆!”如今,张耀华和王晓婉已共同走过了42年的岁月。

    张耀华荣获兵团道德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529 李彬

    李彬,男,汉族,1963年7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妇幼保健院医生。

    李彬曾是一位战士,荣立二等战功。退伍后,他陆续找到16个烈士家庭,把“烈士爹娘”当自己的父母赡养照顾,替牺牲的战友尽孝。

    1995年是樊俊烈士牺牲10周年,李彬了解到樊俊的母亲因儿子牺牲受到沉重打击,不到两年就去世了,一个大胆的“寻亲计划”在李彬的心里滋长,变得越来越强烈。1997年,李彬得知,沈国良烈士的家在镇江市丹徒县上会镇丰城村,他立即启程找到烈士的父母。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沈国良竟是独子。李彬泪流满面地对两位老人说:“老人家,这些年你们受苦了,往后就让我来做你们的儿子吧!”2007年10月1日,是沈九保老人的70寿辰,李彬和全国各地的战友来为二老做寿。十几年过去了,老两口常常对李彬说:遇上你这个儿子,我们真的很幸福。19年来,李彬先后找到了16个烈士家庭,认了18个“爸妈”。

    2009年国庆节,李彬带着4位平均年龄80岁的“爸爸”来到北京,观看升旗仪式。2011年清明前,李彬搀扶着烈士高永年83岁的父亲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为高永年烈士举办了纪念活动,圆了老人的夙愿。2012年是李彬与13位牺牲烈士50岁生日,14个老兵年龄相加正好是700岁。9月9日,李彬策划了一场主题生日宴,13位英烈的父母、亲人和全国各地的数百位嘉宾共同见证了这场情感盛宴。

    李彬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530 李正磊

    李正磊,男,布依族,1961年3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国家税务局科员。

    李正磊帮助妻子抗癌,用11年的真爱和辛劳,创造了人间奇迹,让妻子重获新生。

    2002年3月11日,医生查出李正磊的妻子患有“脑癌”,已到中期并正在恶化。8月10日,医生诊断,妻子的癌症进入晚期,全身瘫痪,大脑失去记忆,终日神志模糊,生命已无法挽回。医生建议李正磊将病人接回家进行保守治疗,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回到家后,妻子的吃饭、吃药、翻身、洗澡、穿衣、大便等都需要李正磊来服侍。11年来,他承担了这一切,不断寻医问药,倾尽积蓄,为妻子购买各种能够对付癌症的中草药,精心熬制,悉心喂妻子服药、药浴。

    爱的奉献终于创造人间奇迹!妻子的病开始逐渐好转。2007年底,经医院脑科专家复查,脑内残留20%的癌细胞已经基本钙化。不仅挽回了妻子一条命,还创造了一个治癌“神话”。如今,他的妻子已经能正常与人交谈,能料理日常家务。

    李正磊和妻子与癌症抗争绝路逢生的故事,通过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体在社会上传开后,四面八方的病人及家属,甚至移居法国的华人都来向他请教。这两年多来,有来自全国29个省市区的300多个家庭或病人向他寻求帮助,他都介绍自己的经验,热心帮助别人。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无偿为各地病友寄出中药近5吨。

    李正磊荣获贵州省第三届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531 李桥妹

    李桥妹,男,汉族,1964年11月生,江西省全南县大吉山镇小溪村村民。

    养父养母逝世后,李桥妹承担起照顾两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患有先天性软骨症的一对兄弟的责任,用几十年真情付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47年前,两岁的李桥妹被送到大吉山镇小溪村李三星家当养子。这是一个更加不幸的家庭——李新开、李扬开兄弟俩都患有先天性软骨症,只能整天躺在床上,吃喝拉撒全靠他人侍候。养父母去世后,李桥妹承担起照顾兄弟的责任。他坚持每天早晚用湿毛巾帮他们擦拭全身。他做了个木浴缸,坚持每两天给他们洗一次澡。为让兄弟俩吃下的食物更好消化,他把所有的菜都煮得稀烂,然后用汤匙喂。为防止兄弟俩尿床,他从来不敢离家超过两个小时,即使是下地干活也掐准时间。

    当初有医生断言,兄弟俩最多只有20年的寿命。但李桥妹却执着地为兄弟俩寻医找药。几十年来,李桥妹背着兄弟俩跑遍各大医院,尽管病没能治愈,但却打破了医生“只有20年寿命”的预言,哥哥李新开去世时40岁,弟弟李扬开去世时43岁。

    李桥妹不能外出务工挣钱,只能一边照顾弟弟,一边耕种几亩责任田,再做点零工。稍有积蓄,他就为兄弟俩治病买药,自己一双儿女的学费却要借钱交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远房亲戚介绍他到工地做事,并有机会转为合同制工人,但一想到患病在床的弟弟无人照料,李桥妹就婉言谢绝了。

    李桥妹获赣州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532 李惠云

    李惠云,女,汉族,1965年3月生,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惠祥花园居民。

    8年来,李惠云每天背着不能走路的儿子上楼、下楼,从进小学直至大学。

    2002年,小学三年级的陈斌患上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双腿渐渐发麻,无法上下楼梯。2005年彻底无法行走。母亲李惠云开始全职照顾儿子,背着儿子上学,绝不让儿子放弃学业。8年来,每天早晨,李惠云5点多就起床,做好早餐,帮儿子按摩四肢。早餐后,把儿子从5楼背下来,坐上三轮车送到学校后再回家做家务。每当陈斌要换教室上实验课,或上厕所,她又骑单车赶往学校,忙完再回家。每天如此,风雨无阻地在家和学校之间来回跑,有时一天要往返10多次。这份爱的坚持,让陈斌在妈妈背上圆了大学梦。

    有一次,李惠云做了一个门诊小手术,要休息1个月。李惠云的丈夫请假回来照顾母子俩。第一天背儿子下楼时,由于不习惯,腰力不够,背得较吃力。第二天,丈夫找了一个人来背,讲好每天30元,可才背一天,人家就不干了,加钱也不愿意,说陈斌太沉了,背不动。为了不影响丈夫打工,李惠云休息了半个月就又开始背儿子上学。陈斌说:“爸爸背我较吃力,我们班上最有力气的同学也背不动我。妈妈背得动,那是母爱的力量在爆发!”

    2012年9月,陈斌以优异成绩考上中山大学心理系,李惠云跟随陪读、照顾。于是,“力量妈妈”背着儿子上学出现在中大珠海校区。

    李惠云荣获“广东好人”、感动广东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533 汪苏艳

    汪苏艳,女,汉族,1987年8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红崖子乡红翔新村妇女主任。

    公公耳聋,婆婆眼盲,两个小叔子一个智障、一个患有先天性白内障,汪苏艳没有退缩,丈夫不幸去世后,她依然不离不弃。

    2005年初,刚从学校毕业的汪苏艳从浙江千岛湖来到杭州打工,与来自西北的工友蒋满意相恋并结婚。婚后,汪苏艳跟随丈夫来到宁夏隆德县,怎么也没想到丈夫家里这样穷困。她没有怨言,毅然和丈夫携手照顾一家人。2008年生态移民,汪苏艳全家搬迁至平罗县红崖子乡红翔新村,她还被推选为村妇女主任,眼看着生活有了新希望,不想丈夫2011年夏天不幸溺水身亡。

    办完丈夫的丧事,汪苏艳回了一趟老家,她没把丈夫去世的消息告诉父母,下定决心要撑起丈夫这个几近破碎的家。从此她起早贪黑操持家务,侍奉亲人。她每月1100多元的工资,是一家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去年11月,汪苏艳拿出家里仅有的1万多元,给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的小叔子做眼部手术,可惜没有成功,但她不气馁,决定继续攒钱治病。可汪苏艳从不找借口影响工作,红翔新村的计划生育工作一直排名全乡前列。

    2013年,有关部门购买了160只基础母羊,发放给75户贫困户、残疾人家庭。组织上专门叮嘱要把她家列上,但汪苏艳拒绝了。她说:“家里还有6只羊,比起一只没有的家庭,我已经好多了”,坚持把母羊送给更加贫困的农户。

    汪苏艳荣获2012年度感动宁夏人物荣誉称号。

    534 秀荣

    秀荣,女,蒙古族,1963年5月生,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扣河子镇格尔林嘎查村民。

    秀荣是家中长女,下面有一个妹妹、5个弟弟。她从小就担负起帮助父母、拉扯弟妹的责任。31岁时,秀荣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然而,年老病重的父母和两个瘫痪的弟弟离不开她。丈夫受不了重压,在女儿一岁时离她们而去。伤痛彷徨之后,秀荣毅然一人挑起家庭重担。

    秀荣每天干农活,回到家里侍奉父母汤药,给两个弟弟端屎端尿,洗衣做饭。1999年,母亲弥留之际指着墙上的全家福,用手拍着心窝。秀荣眼含热泪说:“额吉(妈妈),放心吧,我会照顾好家里每一个人。”

    秀荣把对母亲的承诺化作了对亲人加倍的关爱。长年卧床的两个弟弟身体抵抗力差,平均每年住院八九次。常常是他们病情好转,她却劳累病倒,秀荣常对女儿说:“妈妈再苦再累,也不能让你两个舅舅遭罪。”因此,女儿从小就知道帮助妈妈照顾姥爷和舅舅。

    2003年,父亲肝病逐渐恶化,病重时每天只能进流食,秀荣就换着花样给父亲煲汤喝,直到2006年父亲去世。当时,有人劝她趁年轻再成个家,把两个弟弟交给民政部门。可她义无反顾地坚持下来。

    2010年末,秀荣的大弟弟因患白血病去世。孩子在城里上学,家里就剩下秀荣和患病躺了22年的小弟弟。她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下地干活时每隔一个半小时回家看一次弟弟。现在,她最大心愿就是照顾好弟弟,培养好女儿。

    秀荣获得第三届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535 苏玉双

    苏玉双,女,汉族,1993年1月生,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系学生。

    苏玉双出生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泰康县克尔台乡农村,父亲患有严重肺病,母亲患有癫痫病。她是独生女,也是唯一的劳动力。8岁起,她就开始承担种地、砍柴等农活和家务。十几岁时,父亲、外婆相继去世。接连的家庭变故,使母亲的精神遭受严重打击,变得神志不清。

    2012年,苏玉双考上了黑龙江工程学院,圆了大学梦。开学没几个月,老家来电话,母亲病危。“这让我下定决心,无论多难,必须把妈妈带在身边。只要有妈妈,无论到哪里我也有个家!”今年3月初,苏玉双将母亲接到哈尔滨,并想办法把母亲安置在学校附近的养老院。

    就这样,苏玉双每天既要照顾母亲,还要兼顾学业,大学生活就像上了“发条”,吃饭、上课都是一路小跑。下课后,她要赶紧跑回去照顾母亲,为母亲喂饭、翻身、按摩、洗脚、服侍如厕、换洗床单等,都是必做功课。她每天奔波在课堂和母亲之间,没有一句怨言。在她看来,照顾妈妈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幸福!

    为了养活自己和母亲,她利用课余时间端盘子、送外卖、做家教……为了不耽误学习,她每天坚持凌晨3点起床看书。苏玉双的孝心与坚强感动了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她所在的学校和爱心人士纷纷向她伸出援助之手。面对这些爱心,她默默地记了“一笔账”,上面写着曾经帮过她的人。

    苏玉双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黑龙江省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

    536 苏金兰

    苏金兰,女,黎族,1962年2月生,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母山镇腰子居委会居民。

    一提起苏金兰,乡亲们都对她赞不绝口,她凭自己的毅力,把多年残疾的儿子培育成为一名世界特奥冠军。

    苏金兰的儿子邢诒招和女儿邢诒玲均属4级残疾。邢诒招因小时候生病出现后遗症导致智力低下,后又因被骗爬树摘椰子而摔断右腿,女儿邢诒玲一出生便有精神问题。除了这两个孩子,苏金兰还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她的丈夫邢国武手受过伤,不能干重活,大女儿年龄小,干不了什么体力活。有人提议把两个智障孩子送给好心人,她没同意,坚持自己照顾,尽管家里只有2亩水田和4亩已开割的橡胶。

    2001年,琼中县残联开展推荐残疾人进厂务工自力更生活动。为了两个孩子学会自立,苏金兰把他们都送进厂里。2003年,海南省特奥会田径队招收队员,邢诒招被选中,要到海南省残联特殊大学学习。她让丈夫专门照顾儿子,家里的一切都由她来承担。她时常去看望并激励儿子刻苦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邢诒招很争气,2005年在全国特殊奥林匹克田径比赛中,拿到了2金1铜的好成绩。在2007年世界夏季特奥会和2009年世界冬季特奥会比赛中,她儿子又不负众望拿到3枚金牌。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培养出一个世界特奥冠军,苏金兰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努力!她儿子在各类比赛中共获得32枚奖牌。她的家庭也先后被评为海南省五好文明家庭和海南省五好文明家庭标兵。

分享到: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