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唐山7月16日电(南开大学靳松 记者唐轶)“我从小在张家口长大,这次跟随电工巡线,我惊喜地发现,家乡的山丹丹花漫山遍野,开得是那样美丽红艳。供电人播撒的责任,就像山丹丹花,开在最偏远的角落,点亮每个村庄的夜晚。”今天上午,在唐山供电公司,一部微电影正在放映,导演任媛媛向现场100多名来宾分享着自己的实践感受。
任媛媛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研究生。过去8天,她与来自外交学院、南开大学、河北大学等院校的20名大学生记者一起,兵分两路,前往国家电网冀北电力的唐山供电公司和张家口供电公司深入一线采访,体验电力新能源发展和产业集中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寻访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服务河北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场景。
分享会上,赴唐山的同学以情景剧形式再现了他们一路的所见所感。8天里,他们寻访了虹桥智能化变电站,感受到了农网改造给偏远山村带来的变化;他们看到了“不停电就是最好的服务”简单几个字背后电力工人沉甸甸的坚守,也看到了唐山供电志愿者们十年如一日给康复村送去的温暖。
赴张家口的同学则将装有火山石、野草花、黄土坨、电线节的4个广口瓶作为纪念送给国网冀北电力。这是他们在寻访过程中,分别于张北县风光储输示范项目、崇礼县万顺I回巡护线路、宣化县官厅梁村农电工服务、怀来县培训基地技术比武现场采集的标志性物品,他们动情讲述了4个瓶子的来历,以此汇报他们的“发现”、“感动”和“成长”。西南民族大学女生常牧涵说:“师傅们可以叫出路边每一种花的名字。为了保障电力输送,他们将10年、20年甚至更多时间都献给了脚下的土地。”
作为准新闻人,大学生记者还亲身体验了“用脚采访、用笔还原”的新闻职业准则。每天晚上,在紧张繁重的采访行程后,他们还要连夜召开选题会,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写业务培训,一遍遍地梳理采访思路、打磨文字。
外交学院的何旻玥同学深有体会地说:“新闻采访是一个沟通的过程,只有在采访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真正用心与对方交流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听了大学生们的分享交流,国网冀北电力公司副总经理周吉安有感于同学们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他说,“京津冀高校媒体走进国网冀北电力”是公众了解冀北公司的一扇窗,是青年大学生体验责任、勇于实践的一座舞台,是冀北公司连接各方、促进共识的一条纽带。
据了解,“京津冀高校媒体走进国网冀北电力”活动始于2012年,当时有20名大学生记者走访了国网冀北承德供电公司。国网冀北电力公司、中国青年报社与英大传媒集团共同主办的这项活动,已经成为央企展示社会责任、增强与公众互动交流的有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