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7月19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在海拔4663米的高原上守护“死亡之路”

本报记者 郑宇钧 通讯员皮峰 刘海龙 涂敦法 照片:本报记者 郑宇钧摄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7月19日   10 版)

    7月6日,海拔4600米的西藏阿里噶尔县二道弯段抢险现场,四支队官兵鏖战一通宵后,到中午终于吃上了热饭。

    7月5日,西藏阿里普兰县,四支队政治处副主任张建平率队勘察受灾路段。

    7月6日,海拔4600米的新藏公路二道弯段,四支队官兵在组织抢险。

    4663米,这是新藏公路的平均海拔。由新疆叶城到西藏萨噶这段1375公里长的公路,由武警交通第二总队第四支队(下文简称“四支队”)担任养护保通勤务。自2002年移防西藏阿里地区至今,这支部队已经有8名官兵在高原因公殉职。

    藏族司机贡桑每次经过海拔4778米的沙子达坂时总会停车,在路边点支烟、浇杯酒、给玛尼堆添块石头,祭奠他未曾谋面的“金珠玛米”。2012年8月28日,在执行养护任务时,为避让贡桑的车辆,四支队一中队指导员王波武牺牲。

    比起生命的猝然离去,更长久的隐痛在一个个高原武警交通官兵身上隐现:“抽血时血抽不出来,血稠得跟蜂蜜一样”,80%的官兵患有高原病,如心肺肥大、心律不齐等。此外,官兵中间还存在着找不着对象、离婚率高的现象。

    但他们的牺牲奉献给阿里人民带来了幸福:自四支队接养以来,新藏线的好路率由以前的不到10%提高到了今天的96%,日均车流量增长5倍,交通事故降低76%。汽车从叶城到阿里,由“一个星期算幸运,一两个月不稀奇”缩短到了只需两天。由叶城到阿里的运费同比下降45%,阿里地区首府狮泉河镇的物价同比下降36%。与此同时,沿线游客增加5倍,阿里地区GDP增长4倍。

    从此,阿里不再遥远。

    11年来,武警交通部队四支队参与大型抢险100多次,救助受困车辆4000余台、受困群众15000余人。2013年,四支队纳入国家应急救援体系。今年7月,中国青年报记者从新疆叶城出发,沿新藏线一路南下到西藏萨噶,走近这个“站着是座路碑,倒下是条坦途”的英雄集体。

    死亡之路

    7月1日,记者来到位于新疆叶城的新藏公路起点处,这里有一座革命烈士陵园,埋葬于此的许多烈士都是在新藏线上因交通事故牺牲的。

    新藏线又称219国道,这条路翻越3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冰雪达坂,涉过36条冰河。新藏线年平均气温零下9摄氏度,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路况最差、道路病害最多的公路。在四支队上勤前,这条国道全年平均通车时间不足6个月,被称为“死亡之路”。 

    “手握方向盘,脚踏鬼门关。”司机们的调侃映衬出他们对这条路的恐惧。四支队前总工郭枝明忘不了,2001年,他随先遣组进藏时,沿途到处是被遗弃的汽车残骸。他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新疆小伙克里木上阿里,车陷在了界山达坂。他下车掏除车轮下的冰凌,可越掏车陷得越深。体力不支的克里木患上肺水肿,最后死在车边。17天以后被人发现时,他的尸体被狼吃得只剩森森白骨。

    2001年7月,新藏线红土达坂段发生翻浆水毁,上百辆汽车陷在路上,数百人被困长达一个月之久。因为强烈高原反应,有7名群众不幸遇难。

    遥远的阿里,远啊!

    “没有那英雄志,你莫翻这昆仑山;受不了冷和寒,你莫来这天边边。”2002年,四支队官兵唱着这首歌踏上这条天路时,等待他们的是生与死的考验。

    2008年冬天,支队政委张智双到海拔5500多米的死人沟路段进行道路勘察时,车滑进雪沟里。他和司机被困20多个小时,夜里用火把多次打退野狼的攻击。当他们获救时,几乎都要冻得撑不住了。

    寂寞时,狼也不可怕

    历数新藏线的“卡脖子”路段,海拔5248米的界山达坂路段总是第一个被提起。高原上的恶劣自然条件在这里集齐了。2002年6月,四支队一中队官兵在界山施工,强烈的高原反应使全中队60人3天只吃了10公斤粮食,32人昏倒在达坂上。

    官兵们说,在界山,吃饭难。吃的都是夹生饭、沙拌菜——一个旋风过来,饭菜都是沙子,一不小心就会硌坏牙齿。

    在界山,喝水难。官兵们平时只能喝用生石灰消毒的河水,河水中常飘着牛粪、羊毛,“牦牛在上游喝,我们在下游喝”。

    在界山,通讯难。随着养护路段的变化,官兵们平均一两个月就得搬一次家。可无论帐篷挪到哪里,都没有手机信号。从2005年到2009年,中队长康继善在界山施工,那几年工地和营区联系,只能靠过路车捎纸条。“一年到头战士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县城给家里打个电话。”他说。

    与世隔绝给四级军士长刘富平留下了永远的遗憾。2009年,他在界山施工,家中的妻子马上就要生产。没想到爱人预产期提前了20天,刘富平按着老日子满怀希望地下山等消息,等来的却是噩耗——妻子难产,孩子因窒息导致脑瘫。

    上士杨继磊说,在界山,8月份水桶都会结冰,睡觉还得戴皮帽。而在阿里,8级以上大风年均149天。最苦的还是冬季留守在高原上的官兵,那时,室外寒风肆虐,空气含氧量由52%跌到40%,战士们打趣说,“8级大风把氧气都刮跑了”。

    但就是在这被视为“生命禁区”的雪域高原上,四支队的官兵们坚守着,守护着这条雪域“天路”。

    “39度。”7月4日,当记者赶到阿里地区普兰县九中队驻地时,高烧不退,驻队军医严顺奎及时对记者采取治疗措施。四支队建起了阿里地区设备最先进的卫生队,每个中队都配有军医,使得官兵们高原病发病率从上勤初期的85%下降到2%。

    “大家都是怀着梦想上高原的。” 严顺奎说。当了15年兵的中队长马千强,从西宁武警学院毕业后本可以留校当教员,但他执意要求调到高原上。上士陈昌晴,入伍时在武警交通指挥部,他主动申请从北京调到阿里地区服役。

    孤独是梦想的试金石。机械操作手常常是单兵作战,在无人区施工时,平底机操作手罗兵常常一天说不了一句话。有时他就拦下过路车,借讨水喝的机会,跟司机说两句话。

    寂寞时,连狼都不那么可怕了。罗兵的师傅柴秀国一个人施工时,曾连续十几天碰到同一匹狼。那只狼直直地盯着他,始终保持着几十米的距离。“这是一匹和我一样孤独的狼。”他说。后来,柴秀国每次看到这个“伴儿”,还会高兴地朝它唱上几句歌。

    但面对紧张的工期、恶劣的环境,高原上的生活其实少有浪漫。有一年冬天,罗兵独自上夜班时,平底机出了故障,开不了暖气,此时野外温度已经下降到零下20多摄氏度。6小时后,罗兵被战友发现时,已经冻得四肢麻木、昏迷过去。

    这个黢黑瘦小的上士是个孤儿,入伍头5年从不休假,因为他无家可回。扎根高原11年的罗兵说:“阿里就是我的家,我愿意守候在这里,看着它在我手里变得更好。”

    抢险现场,四支队在行动

    一旦进入雨季,新藏线上就泥石流、塌方不断,这些都在考验着四支队的抢险能力。7月6日,记者来到被洪水冲断的噶尔县二道弯段,只见200多米长的路基被泥石流掏空,破损的路面悬在江边,摇摇欲坠。

    来自浙江温岭的骑行客林峰目睹了前一天泥石流逞凶的全过程。他说,主路被冲垮后不到两小时,武警交通部队就从一百多公里外赶来抢险。睡了一觉醒来,他发现主路旁边的半个山头已经被削平了。

    原来,7月5日22时,副支队长王军到现场勘明情况后,立即决定就近开辟便道。经过通宵的冒雨施工,官兵们在坡陡弯急的达坂上,修筑了300多米长的临时便道。7月6日10时,新藏线车辆恢复通行。此时,官兵们才来得及就着榨菜吃点冷馒头。

    在现场负责指挥的工程股股长何进指着被削掉的半个山头跟记者说,鏖战一晚上,官兵们共开挖土方1.5万方、路面填土5000余方。其实,何进的精神世界,也经过这样一番地动山摇的改造。

    从地方大学毕业后,何进选择了入伍上高原,然而环境的残酷超出了他的想象:由于高寒缺氧,他头发大量脱落,紫外线和风沙在他脸上留下厚厚的黑痂。在女朋友的强烈催促下,何进多次递交转业报告,可一次死亡经历把他的心留在了这里。

    那一年,何进路经死人沟时汽车抛锚。天上下着大雪,深夜里,狼群包围了他们。何进和战友躲进车里,点着棉大衣往车外扔。狼见火就退几步,火灭了,群狼又围上来。他们在与狼群的拉锯战中精疲力竭,最后冻僵在驾驶室里。

    后来,路过的牧民罗布将他们一一背回家,用雪坨子搓脚,放在心窝里暖,整整3天3夜,何进才恢复知觉。何进不知该如何感谢救命恩人,罗布却说:“要感谢你们,是你们给我们修好了致富路。”何进收回了转业报告,守护着新藏线一直到今天。

    教导员陈丛海也经历过生死考验。2007年7月的一天凌晨2点,他率队赶赴拉藏乡抢险。当时电闪雷鸣,他刚从装载机驾驶室出来,泥石流就下来了,陈丛海被裹了进去。

    他左手死死抓住装载机把手,右手拼命晃动手电筒,泥石流已经淹没到他脖子的位置。最后,陈丛海奋力把鞋子、裤子蹬掉,光着身子才从淤泥里挣扎出来。

    来不及多想,他把外套系在腰间充作裤子,继续指挥,抢通了道路。被困车辆离开时,都向他鸣笛致敬,有的司机开出一公里远了,还不停回头向他招手。

    官兵们对高原爱恨交织

    7月6日,记者来到霍尔乡,面前的一幢低矮的土房就是四支队四中队官兵曾经住过半年的羊圈。11年前,官兵们就是住在这个“被子潮湿得能拧出水来”的羊圈里,一边进行日常养路,一边抽空自建营房。

    四支队所有中队的营房,都是靠战士们自己盖起来的。那时,官兵们每天要打制5000多块25公斤重的混凝土砖。从地方上雇来的四川籍农民工干了没几天就落荒而逃,连工钱也不要了,走时撂下一句话:“这样的活,给多少钱也不能干。”

    2002年10月,四中队新营房建好了,可官兵们却没怎么住过。为了省油省时,官兵们往往选择在养护路段中段搭帐篷住,这一住就是半年,直到冬季来临。

    这些年,官兵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四支队先后拿出2000多万元,给基层配发中巴通勤车、宿营车、洗澡车,建高压氧舱和制氧站、蔬菜大棚。官兵们来往工地舒适多了,“半年洗一次澡”也从此成为历史。

    其实,常年生活在高原上,官兵们对高原的感情是复杂的。“我恨高原,恨这高原把我的青春都耗完了。”扎根高原11年的上士智伟对记者说。比起环境的煎熬,最打击这个大高个的还是有些群众对他们的不理解。2008年,马攸木拉达坂下暴雪,积雪把两米多高的电线杆埋得只露出40多厘米。雪势过大,道路一时无法打通,指挥部决定派先遣队给被困群众送去食物。

    智伟等先遣队官兵向海拔5200米的达坂进发了。天地间白茫茫一片,找不到路,官兵们只好顺着电线杆“能走就走,不能走就爬”。天黑了,远处传来狼嚎声,先遣队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夜中马不停蹄地行军。

    当天17时出发,次日凌晨3时发现被困群众,12公里的路,先遣队足足走了10个小时。可当先遣队递上食物时,个别群众却埋怨“食物送晚了”。最终,被困群众获救了,先遣队的9名官兵却全部患上了雪盲。

    可这些苦与累,只是战友间的秘密,官兵们告诉家人的都是高原美丽的一面。智伟说,回家前两周,战友们都会买来遮阳的大帽子,“把自己养白一点”。

    然而,高原还是让官兵们留下了不少遗憾,支队的一位高工,45岁还没孩子。扎根高原11年的政治处副主任张建平,儿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一个月至少得住一次院,只能靠妻子辞职照料。他说:“我对家人亏欠太多了。”

    最痛莫过于生离死别。罗兵永远记得,2012年9月,牺牲的指导员王波武的妻子来队带回丈夫的骨灰,临走前,她来到丈夫所在连队的工地上,挨个拥抱这些丈夫生前带过的兵,那一刻,现场所有的人,无不泪如雨下。

分享到:
“棱镜门”敲响对赛博武器实施管控警钟
在海拔4663米的高原上守护“死亡之路”
从文弱书生到合格军人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