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许多人都有当帝王或崇拜帝王的潜意识。谁若不信,我可信手拈来足以充当佐证的例子:在中国,封建帝制绵延了数千年。虽然末代皇帝100多年前就被推翻了,但直到今天,有关帝王的电视剧却仍然甚嚣尘上。比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等,都曾风行一时。就连兜售房子,如果加上“宫廷别墅”、“皇家花园”之类的标签,价钱立马也可往上窜;在英国,大英帝国的国王早已成了象征性摆设,但人们对王室的家长里短依然津津乐道。这不,凯特王妃近日生了个孩子,竟然也成了世界性焦点话题;在比利时,瓦隆人和弗拉芒人“分家”闹得一直很凶,但在新国王登基这天,他们却可暂时摈弃前嫌,一起庆祝联欢。
2013年7月21日这一天,对比利时人来说是一个百年不遇的特殊日子——国庆节和新国王登基大典双喜临门。1831年7月21日这一天,利奥波德一世登基,当上了比利时王国的第一位国王。同时,这一天也被确定为比利时国庆日。说到这里,有个小插曲值得一提。那就是,第一位国王登基的日子虽然也是比利时国庆节,但比利时宣布独立建国却是在1830年10月4日。这期间,将近10个月的时间比利时人在干什么呢?通过宪法和寻找国王。这其中的原由,待后文另行详述。
利奥波德一世之后,比利时国王的宝座一直传到了阿尔贝二世。阿尔贝二世是1993年登基的,是比利时的第6位国王。但今年7月3日,阿尔贝二世突然宣布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他国王当了近20年了,很快就要80岁了,但因身体欠佳,已不能按照自己的期望履行国王职责。所以,他决定在7月21日国庆节时退位,将王位传给长子菲利普王储。于是,7月21日,比利时人在欢度国庆的时候,还目睹了新国王的登基大典。这种双喜临门,在比利时180多年的历史中还是第一次。
要是在寻常日子到布鲁塞尔旅游,看看大广场的市政厅、撒尿小童雕塑,再尝尝比利时巧克力、喝喝当地啤酒也就差不多了。但要是今年的7月21日你碰巧参观布鲁塞尔,国王登基是一大看点。自然而然,与国王登基相关的建筑也就成了不能错过的必看景点。
第一座建筑是位于布鲁塞尔市中心的圣米歇尔大教堂。21日上午,即将退位的国王阿尔贝二世率全体王室成员在这里举行了第一场公共活动——高唱赞美诗。前来助阵的重量级嘉宾包括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和比利时首相迪吕波。圣米歇尔大教堂是一座漂亮的哥特式建筑,法国文豪雨果将它称为巴黎圣母院的“孪生姐妹”。
第二座建筑是王宫。自比利时有了国王以来,这里就是国王居住、办公和接见外宾的地方。第二位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在位时,参照法国凡尔赛宫的风格,花巨资对王宫内部进行了翻修,修建了王位厅、宏伟走廊、镜厅和大理石厅等。在中国的知名人物中,最先领略了新王宫风采的是晚清名臣李鸿章。1896年7月9日,李鸿章在王宫拜会了利奥波德二世,并劝说他同意帮助中国修建卢汉铁路(今京广铁路北段)。有趣的是,李鸿章与利奥波德二世会谈时,突然烟瘾发作。搞了半辈子洋务的李中堂,顾不得外交礼仪,只管一个劲儿地咕咚咕咚猛抽水烟筒,把王宫接待宫殿搞得乌烟瘴气。
第三座建筑是国家宫。该建筑建于1778年~1783年,隔着中心公园与王宫对望,原是布拉班特公国议会所在地。比利时1830年独立革命后,临时政府将该建筑征为国民议会办公地。1830年11月18日,国民议会在这里投票确认比利时国家独立;1831年2月,国民议会又在这里通过第一部《宪法》;7月21日,利奥波德一世还是在这里宣誓登基。直到现在,这里依然是联邦议会所在地,第7位国王菲利普也是在这里登基的。
7月21日,我是和当地人一样欢欢喜喜地度过了充实的一天。不知比利时人怎么想,我的感触却颇多,其中感受最深的是比利时政府办事经费节俭,仪式简单。在王宫前,国王要阅兵,但观礼台却很简单,贵宾就坐的只是一排排简易塑料椅子。民众的表演也是自发性的,政府既不出资,也不要求他们提前彩排。尽管如此,群众还是用各种生动有趣的表演表达了他们的喜悦心情。去年欢庆国庆节,比利时政府花费了大约50万欧元。今年虽然加了国王登基大典,但费用却维持不变。
7月21日午夜,看完绚烂多彩的烟火之后我才回到家。躺在床上,我兴奋得睡不着,辗转反侧间脑子里却来回不停地倒腾着并不算长的比利时历史。1830年以前,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叫比利时的国家。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低地国家”是指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三国。但如果追根溯源,这三个国家却曾经是一个,叫尼德兰(荷兰),只是后来才一分为三的。
在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时期(1506年~1700年),荷兰由西班牙王室统治,地位和西班牙在拉美的殖民地差不多。不同的是,荷兰富裕,西班牙一直把它当作随时可以提钱的钱袋子,所以税赋不断往上加。直到荷兰人受不了了,于1568年奋起反抗。没想到,荷兰反对西班牙统治的战争一打就是80年,到了1648年,荷兰北方7省联盟才正式独立。而其余部分,也就是现在的比利时和卢森堡(南荷兰)仍是西班牙属地。
1700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去世,但由于绝嗣,引发了欧洲强国之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最后,法国波旁王朝(1700年~1808年)取得了胜利,南荷兰就像“嫁妆”一样归到了法国名下,一直持续到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
拿破仑帝国时期,欧洲君主们吃尽了苦头。因此,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英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列强同意将南荷兰归还给荷兰,目的是把统一、强大的荷兰当作削弱法国势力的缓冲区。法国对此却耿耿于怀,一直寻找机会拆散这个重新统一的荷兰。
机会终于来了。1830年7月27日,法国七月革命爆发,保守专制的查理十世国王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号称自由主义代表的路易·菲利浦,史称“七月王朝”(1830年~1848年)。在法国七月革命的鼓励下,重新并入荷兰只有15年的南荷兰也在1830年8月25日爆发了革命,这就是比利时的独立革命。革命成功了,比利时独立了,比利时这个国家也就从此诞生了。
非常有趣的是,比利时革命是由一些讲法语而且与法国联系密切的比利时青年人鼓动起来的。他们搞革命,初衷并不是要建立一个独立的比利时国,而是要先把比利时从荷兰分离出来,然后再把它并入法国。也正是因为如此,法国积极派遣革命家,甚至动用军队支持比利时独立。
如果法国吞并比利时,力量自然会大大增强,这是英、俄、奥、普等欧洲列强不愿看到的。英国甚至威胁说:“如果法国合并比利时,那就意味着战争。”路易·菲利浦退却了,但比利时那些亲法革命派却并不死心。他们采取了迂回策略,邀请路易·菲利浦二儿子来当比利时国王,待以后机会成熟了再并入法国。路易·菲利浦同意了,但英、俄、奥、普等国齐声反对。路易·菲利浦再一次退却。无奈之下,利奥波德一世最终被选定为比利时国王。从此,比利时无可奈何地走上了独立建国的道路。
利奥波德一世(1790年~1865年)本是德国萨克森-科堡-萨尔菲德公国的王子。该公国是当时德国境内数以百计的公国之一。利奥波德的父亲叫弗兰西斯,酷爱艺术和收藏,有点像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国君李煜,结果把个公国搞得负债累累,只好破产。但利奥波德的妈妈奥古斯塔野心勃勃,一直想通过与强国王室攀亲的方式振兴自家公国。
1795年,奥古斯塔带着三个女儿和利奥波德,乘坐马车颠簸6个星期来到俄罗斯首都圣彼得堡。奥古斯塔内心的想法是,至少把一个女儿嫁到俄国皇室。结果,她成功了。她年龄只有14岁的女儿与一名沙俄皇子定了亲。凭借这一婚姻,利奥波德靠上了俄国沙皇这棵大树,此后一路官运亨通。1795年,年仅5岁的他竟然被沙皇封为上校,1802年又升为俄军将军,1815年再次晋升为元帅。
1816年,利奥波德的好运又来了。俄国为了加强与英国的关系,沙皇亲自安排,力促他与当时的英国女王储夏洛蒂结了婚。如果夏洛蒂当了英国女王,利奥波德自然也就成了无限风光的英国亲王。但不幸的是,夏洛蒂1817年11月5日难产死亡,利奥波德当英国亲王的梦想随之破灭。但成为鳏夫的利奥波德并不闲着。他四处活动,最终促成了自己另一个孀居姐姐维多利亚〔1786年~1861年〕与爱德华王子的婚姻。后来,爱德华与维多利亚的女儿,也取名为维多利亚,当上了英国国王。她就是英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维多利亚女王(1819年~1901年)。利奥波德也就成了英国的国舅。
1830年,利奥波德又一次时来运转。在欧洲列强不同意法国王子当比利时国王的情况下,这顶王冠落到了利奥波德头上。这种安排,英国人觉得合适,法国人也觉得不吃亏。因为,利奥波德一世毕竟是英国的“前女婿”;而转过年的1832年,利奥波德一世又迎娶了路易·菲利浦的大女儿作王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