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一些由国家或地方审批的资优生(英文为gifted and talented children,是指资赋优异的学生)教育实验项目,如人大附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验项目(简称“人大附中早培班”)、北京八中的中学超常教育实验班(少儿班)和智力优秀学生综合素质开发实验班(素质班)、东北育才学校的优才教育实验班(少儿班)、上海和北京等地开办的小五班(特指五年制小学生在进入小学五年级时,为升入名牌初中应对选拔性入学考试而开办的补习班)等。
资优生是国家的重要财产,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通过发展资优生教育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当前许多国家的战略选择。事实上,我国早在1978年,由中国科技大学创办了第一个少年班,招收15岁以下的资优生入学。其后,这项计划被推广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2所重点大学。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天津实验小学、北京八中、人大附中等10多所学校开办了中小学资优实验班。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政策、资金和专业支持等原因,资优生教育发展缓慢,直至近两年才出现新的发展契机。
任朱利、斯腾伯格等学者曾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其内涵进行界定。美国联邦教育部也通过立法做出过不同规定,总的趋势是由起初单纯强调智商发展到强调多元化标准。资优生被确定为从幼儿园、小学或中学中选拔出的那些在智力水平、创新能力、特殊学科能力、领导能力或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等方面能力很强或有超常潜力的学生。
在中国,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因材施教,建立高等学校拔尖学生重点培养制度,实行特殊人才特殊培养。”次年,中央多部委联合印发《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实施方案》,开始实施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珠峰计划”、“未来管理英才培养计划”等,培养不同学科领域的优秀人才。另一份重要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重视因材施教、关注个性差异、改进优异学生的培养方式”。